何 蕾(清水县博物馆,甘肃 天水 741400)
清水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尚方四神博局镜,镜面直径23.3厘米,出土于清水县红堡镇小泉村。铜镜制作精良、图纹华丽、保存完好,铭文丰富,为汉代铜镜典型代表。现就尚方四神博局镜,从它的图案纹饰、名称来源、铭文内容、制作工艺等方面,浅析它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
此面尚方四神博局镜背,其形圆,正中半球形圆钮下饰柿蒂纹,周围饰细线方框和凹弧面方框,两方框间饰十二枚带座乳钉,间十二辰铭文。方框四边中点各出一T形纹饰,与其相对为L形纹饰,方格四角外相对V形纹饰,TLV纹饰间饰八枚乳钉和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周围饰以铭文带、流云纹。从纹饰可得知此镜名称中“四神”的由来。
四神博局镜,又称为四神规矩镜,为汉代流行的铜镜品种,尤其在西汉后期和新莽时期最为盛行。博局镜其中的T、L、V图形符号,因其形似我国神话传说中的创世之神伏羲、女娲手持的用于规天矩地的工具——规矩,故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即在日本学者原田叔人编撰的《泉屋清赏》中被称为“规矩纹”。根据纹饰形象,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以古代名物为铜镜命名的方式,还是比较符合国人的传统意识和文化心理的,故规矩镜的命名经梁上椿先生介绍传入我国后,即被国内学界接受并沿用至今。
然而,这一命名并非定论。如原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周铮先生,根据新莽时期的四神规矩镜拓本上有“刻具博局去不祥”的铭文,认为:“这说明镜中的所谓‘规矩’,确乎是一具‘博局’。……‘博局’是新莽时期铸在镜背上的名称,不是后人强加与的,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依此镜铭,将‘规矩镜’改称为‘博局镜’。”这一观点很快被学术界和铜镜收藏界所采纳,以后就逐渐以博局镜之名来替代规矩镜了。“博局”是由“规矩”演化改进而来,而“规矩”和“TLV”纹饰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从此博局镜的镜面布局来看,又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维。道家的宇宙观认为天下分五个方位:即东、南、西、北等四方加中央,这五个方位分别配十个天干,四神博局镜背面中央半圆钮即代表着中央,以钮孔为中心形成子午线分出南北。所以,在此尚方四神博局镜背面,可以看到背钮座外至凹弧面方框内侧有十二地支铭。方位既定,尚方四神博局镜中的纹饰则严格按照方位及五行的属性来配置四神各自的位置。
而“尚方”由何而来?据记载:“少府,秦官,掌山海池泽之税,以给供养,有六丞。属官有……黄门、钩盾、尚方……(师古注曰:尚方主做禁器物。)王莽改少府曰共工》”[1]由此可见,“尚方”是秦时朝廷所设的“少府”所属机构,汉时沿用。
从这具铜镜的名称中,我们可以捕捉到的信息有它的制作机构、纹饰内容,时代背景,进而可以探寻出它的文化内涵。
此外,在铜镜的周围饰有铭文带:“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尚方御竟大毋伤,巧工刻之成文章,左龙右虎辟不祥,朱雀玄武顺阴阳,子孙具备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寿似山石如候王。”
“汉镜铭文从内容区别,有四种不同代表格式。第一类如:-、‘大富贵,乐无事、宜酒食日有憙’十二字铭文。二、‘见日之光,长毋相忘’八字铭。前一种是标准汉人的‘功利思想’,后一种可看出,喊人正式用镜子作男女彼此间赠答礼物的习惯。第二类七言铭文的,由骚赋文体出发,近于七言诗的前身,极常用的有:三、‘内清质以昭明,光辉象夫日月,心忽扬而愿忠,然壅塞而不泄。’四、‘新有善铜出丹阳,和以银锡清且明,巧工作之成文章,左右龙虎辟不祥。’前一式铭文是骚赋情感在铭镜上的反映,后一式时代稍晚,一半多认为是王莽时代官工镜。”[2]可见,这具馆藏尚方四神博局镜中铭文,为文中所提到的第四种,暗含长生希望的神仙思想,铭文表示向天许愿长保双亲康宁。向神仙求福是宗教情感的表现,包涵其间的孝子思想,又和东汉儒学提倡孝道相关。
这具馆藏尚方四神博局镜,花纹浅刻,多种鸟兽云气花纹,和齿状带式装饰反复重叠。在加工技术上,由模印铸造改进而为手工刻线,自由、现实。“四神”及羽人各及其位,两厢聚首,彼此呼应。青龙颀长舒展,白虎矫健威猛,朱雀柔和灵动,玄武龟蛇呼应。其间杂以钩状云纹。镜缘饰以较粗的云纹、钩状纹,使整个镜面显得飘逸洒脱,而细线方形又中和了过多的飞动之感,增添了镜面的内敛规整。
在布局上,则遵循格律式构图,“剖方为圆,依圆成曲。”用米字格、九宫格嵌套,把中点作为中心方,十字交叉相对的四方和每顶角各一方,合起来就是“四方八位”。体现了铜镜的方向和位置语言。在“九宫格”中,由对角线和同心圆划分为多个等比的部分。四分法、对角线法对称法,纹饰环绕法,构成了这具尚方四神博局镜的主要布局模式。
清水县博物馆馆藏文物尚方四神博局镜布局整齐严谨,纹饰清晰,其囊括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道家文化的传统思维,又有儒家文化的孝道思想。其布局更是充分融入了美学思想中的对称、等分等元素。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及审美价值。
注释:
[1]《汉书▪百官公卿表》,中华书局,1962年,第731-732页。
[2]沈从文《中国文物常识》,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65-6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