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捷平 杨德平 胡美英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江西 南昌 330003)
胃倾倒综合征 (dumping syndrome,DS)是胃大部切除后的常见并发症,由于胃内容物迅速进入小肠而引起的神经循环系统或胃肠道症状,可分为早期倾倒综合征和晚期倾倒综合征,前者多于1个月内发生,常见于进餐后1 h内出现胃肠道症状,如腹痛、腹胀、腹泻、肠鸣音亢进、反酸、恶心呕吐、大便增多等;而后者多于半年后发生,于进餐后1~3 h发生,可出现头晕、乏力、饥饿感、心慌、出汗、血压下降等神经性低血糖症状[1]。胃倾倒综合征常出现于不同类型的胃手术后,在BillrothⅠ式胃大部切除术后较为少见,而在BillrothⅡ式胃大部切除术后则很常见。食管疾病的手术也可以损伤迷走神经,病人也可以产生倾倒症候群。胃倾倒综合征目前治疗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主要包括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中西医结合疗法对胃倾倒综合征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本研究旨在前人治疗胃倾倒综合征的基础上,探讨利用现代中药离子导入方法结合内科治疗,观察对胃倾倒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和生活质量。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6年1月—2017年8月我院住院治疗的胃倾倒综合征患者61例。均为胃癌术后切除,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术后出现胃倾倒综合征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23例,女9例;年龄37~92岁, 平均 (42±12.1)岁。对照组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36~70岁,平均 (42±10.1)岁。2组患者一般性治疗基本相同,2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 (P>0.05)。
1.2 诊断标准 胃倾倒综合征诊断标准为:有胃大切手术史,且进食后发生如下临床表现:中上腹胀满感、反酸、嗳气、自觉肠鸣频繁、恶心呕吐及大便改变、心慌、心率增快、虚汗、头晕、面色苍白、潮热、乏力、血压偏低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及治疗组均进行一般治疗补液及对症支持处理。一般性治疗包括:进食后尽量保持平卧姿势,避免起身活动,这样可以延缓食物过快的进入残胃段。并且调配合适的食物,要求保持一定的饮食量,接受必要的富含脂肪食物及含糖量较低,稠度较大的半流质食物,以及提高进食物的黏滞性,禁止稀流质和高糖、高盐的食物。要求病人进食30 min以后才能饮水。定餐时予以20 g果糖预防病人出现血糖下降。如果病人症状较重者,可以辅助支持治疗。根据病人临床化验情况,如果病人出现酸碱及电解质失衡,可以给予病人进行纠正治疗。严重的病人可以使用营养支持治疗等。治疗组则在上述一般性治疗基础上综合中药离子导入治疗。谓之中药离子导入综合疗法。中药离子导入液的组方:柴胡6 g,白芍10 g,木香6 g,蒲公英10 g,赤芍10 g,郁金10 g,香附10 g,枳壳10 g,延胡索15 g,甘草6 g,茯苓6 g,桂枝6 g,白术6 g。每剂导入液方剂加水煎至约40 mL,每日1剂。将药垫浸湿药液(稍稍拧干不滴药),套上电极板,然后置于胃脘部、双侧内关穴(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侧屈腕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上进行离子导入治疗,每天上午1次,每次0.5 h;共4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表现及神经低血糖表现。设立临床观察记分表。记录治疗前后记录头晕、心悸、心动过速、疲软、出汗、颤抖、面色苍白或潮红,血压;上腹饱胀不适、恶心、呕吐、嗳气、肠鸣、大便次数等症状。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计分并进行计算,根据评分判断疗效。
1.5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临床表现均消失,疗效较为巩固者。好转:部分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
1.6 统计学方法 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变化均数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2组治疗疗效的比较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变化情况 (例)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比较:恶心呕吐、反酸嗳气、腹胀、神经低血糖症状均P<0.05;大便改变P>0.05。
从表1可见2组中临床症状以上腹部饱胀不适较为多见。治疗组治疗后腹胀缓解病例占70.8%,对照组治疗后占38.1%,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治疗组对反酸嗳气治疗有效率为73.7%,对照组为38.9%,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恶心呕吐症状发生率较其他胃肠道症状少见,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36.4%,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大便次数的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对于神经低血糖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心动过速等,治疗组治疗有效率为78.6%,对照组为33.3%,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表2所示:依据2组治疗后痊愈、好转、无效的例数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表2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例)
随着质子泵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出现,虽然消化性溃疡手术治疗已逐步减少,但近年来胃癌的上升趋势及肥胖症的增多,胃大部切除手术后的患者仍未见明显减少,因此胃大切术后的并发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胃倾倒综合征的发病尤为突出[1]。胃倾倒综合征的发生是多因素的,目前的研究均不能确定其机理。现阶段有学者认为血容量下降和高渗透压的食物短时间快速进入空肠是较被认可的两大重要因素。但也有研究者提出相反报道:血糖与血容量降低明显的病人,其临床表现可以比较轻微,或者可以无临床表现。同时非高渗性的饮食物也能够引发胃倾倒综合征。让病人摄入渗透压较高的饮食,并以胶体液静脉点滴,来防止病人血容量下降,结果也不能预防胃倾倒综合征,相关的临床症状依然会发生[2]。胃倾倒综合征目前国外的最新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为抗胆碱药、抗组胺药、镇静药等[3];手术治疗包括迷走神经切断术、胃切除术后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等[4-5]。国内在胃倾倒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内科治疗为主,特别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内科治疗无改善的情况下可考虑手术治疗,一般后期倾倒综合征常常出现较晚,经过内科的相关保守治疗后有好转,一般不需外科手术[6]。总之,对胃倾倒综合征目前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
本研究从中医角度出发,尝试改善病人临床症状,以期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传统中医中的穴位是人体经络的特殊部位,是经络气机活动变化的感触位点。这种感触位点也是我们常用的治疗位点。穴位疗法是我国中医疗法的精华,过去多为针灸法,但缺点也明显,比如局部创伤增加感染机会,最主要治疗时不能注入药物,同时也有意外发生,病人的反应也较差。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增加病人的痛苦呢?本研究结合现代电刺激的办法进行新的尝试。现代电刺激穴位的办法有报道可以达到很满意的治疗功效[7]。中药离子导入技术已大量应用于内外科临床治疗中[8]。本研究以现代的电刺激作为一种新的尝试。通过刺激这些重要的穴位点或治疗,以达到治疗功效。以直流电的刺激,起到以局部刺激经络,使气机活动变化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目的。中药离子在安全的直流电的刺激下,逐渐渗透皮肤的屏障导入局部穴位内。然后在局部位置持续很高的离子度,创造“离子堆”效益。从而为缓慢进入人体内环境提供作用。这样可以减少静脉用药的首过消除效应,大幅度地提升穴位部位的药物浓度,保持持久的药物效用时间。苗润青等有关研究也曾报道电刺激肝俞可以治疗肝郁气滞[9]。而本研究采用胃脘部、双侧内关穴3个穴位进行中药离子穴位导入治疗。我们的中药导入治疗液的组方:柴胡、白芍、木香、蒲公英、赤芍、郁金、香附、枳壳、延胡索、甘草、茯苓等药。香附理气解郁行气;郁金行气解郁;白芍和中止痛;木香行气健脾消食;赤芍散瘀止痛等。诸药配合起到活血化瘀,行气理气,解郁止痛的作用。而电刺激胃脘部、双侧内关穴,有行气疏通经络,和胃降逆功效。
通过本研究的治疗,从统计结果分析:使用一般内科疗法结合中药离子导入综合治疗胃倾倒综合征较单纯使用内科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对相关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特别是腹胀、恶心呕吐、嗳气改善亦具有明显效果。本研究认为其是治疗胃倾倒综合征的一种安全新型有效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