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彤,刘力平,范 儒,刘晓萍,郭茜茜
(中日友好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北京 100029)
冠心病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官腔阻塞,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属于缺血性心脏病[1]。目前临床上针对各类冠心病主要采取药物治疗,但对于部分病情严重且一般情况良好的患者,可采取介入治疗,从而疏通患者阻塞的管腔[2]。基于此,本文重点分析探讨冠心病采取介入治疗患者给予中医护理对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病率的影响,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针对我院2016年4月—2017年9月期间入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54例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将患者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每组各27例。对照组中男患者18例,女患者9例,年龄在49~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5.31 3.67)岁,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10例,心绞痛11例,心肌梗死6例;观察组中男患者16例,女患者11例,年龄在51~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4.85 3.71)岁,其中无症状心肌缺血11例,心绞痛12例,心肌梗死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取一般护理,观察组采取中医护理:(1)传统中医认为,环境和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在患者术后,要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保持病室空气清新,从而帮助患者纳气吐新,增强机体气血运行能力。同时应注意防风寒、暑湿、燥火,以免加重患者病情。(2)减少探视次数,保证患者的良好休息,对于胸闷隐痛,心悸气短的患者,应从饮食上给予患者补气养阴的食物,包括大枣、黄芪、西洋参等。避免患者情绪激动,产生焦虑、烦躁的不良心理因素。(3)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以及疼痛原因,严格记录患者的相关生命体征,同时还应对患者神志、舌苔、面色、脉象等情况进行观察。
在术后,对两组患者采取常规介入术后干预,并给予常规治疗方法,观察对比两组患者介入术后3天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介入术后并发症包括血管并发症、胃肠道反应、尿潴留等情况。
本次研究选取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患者年龄、性别、例数以及其他相关计数资料以相对数构成比(%)或率(%)表示,临床指标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展开t检验;P<0.05表示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病率,观察组发病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术后发病发证情况对比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临床上以发作性胸疼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多见与40岁以上的人群[3]。根据全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 冠心病为世界上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也被称为“第一杀手”,其中美国的死亡人数占所有该病死亡人数中的1/3~1/2,约占心脏病死亡数的50~75%;在我国,该病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10~20%,且北方地区的死亡人数大于南方地区[4]。现如今,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该病的发病率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介入治疗相对于传统的外科手术治疗更具优势,所以越来越多的在冠心病的临床治疗中应用。但同时,其治疗期间的护理问题也明显暴露。
中医护理是指采取各种中医治疗方法进行护理干预,包括按摩、刮痧、针灸、食疗等方法,其目的在于综合性的恢复患者的相关功能,从而使得患者全身心得到恢复[5]。传统中医重视人体的统一性以及完整性,并严格按照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进行干预,其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功能上是相互协调、相互依存的,同时在病理中也是相互影响的。中医护理遵循辨证论治的基础,通过调节患者机体气血关系等当面达到护理效果,从而提高患者机体情况,调整整体水平。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病人数为3人,发病率为11.2%,而对照组发病人数为18人,发病率为66.7%。两组患者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结合护理方法,按照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从而将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发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消除,使术后并发症发病率降低,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