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菲菲
(南通市中医院心内科,江苏 南通 226001)
临床护理是医疗服务的组成要素,是影响医疗服务整体水平的一个因素,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1]。因此,医院各个科室十分重视护理工作的开展。心内科护理中,风险系数高,消除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医疗安全成为其护理的重点所在[2]。对此,本文以120例患者为对象,旨在探讨分析心内科护理中的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现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患者共12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设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有60例。对照组,33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35-78(61.3 4.95)岁。观察组,35例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32-79(60.1 5.04)岁。比较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观察组与对照组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按照心内科常规护理流程开展护理工作。
观察组,强调基础护理的同时,在分析护理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防范措施,具体如下:(1)护理风险因素:第一,护士工作态度不严谨,未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护理操作,如实习带教制度、护理工作制度及分级护理制度等,护理差错频频出现,增加风险系数。第二,护士专业技术水平低,经验不足,加之监督不到位,注射时,错误选择注射部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低,发生危险事件时,无法进行紧急处理,抢救时,配合能力低。第三,设备设施应用不合理,医疗设备老化、出现故障,或者操作不当,均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尤其是侵入性操作,大大增加了感染机率。第四,患者因素,心内科患者有一定周期性,受疾病折磨,且对疾病认知程度不高,加之经济负担,容易出现低落情绪,降低依从性,影响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增加风险系数。(2)护理防范措施:第一,加大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心内科医护人员学习护理风险相关知识,熟练掌握识别护理风险的技巧,提高护士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提高护理质量,从而降低护理风险。第二,组织职业教育,强化医护人员责任意识,秉承着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至工作中去,减少因人为因素造成的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性,保障患者生命健康。第三,定期保养医疗设备,如吸氧机、心电显示仪等。同时,护士定期排查医疗设备,确保性能正常,一旦发现故障隐患,及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维修、保养,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转。另外,根据需求,适当购进先进仪器,提高工作效率。第四,护士加强心理疏导,及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了解患者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主动与患者沟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增加依从性,主动配合治疗,确保临床疗效。
统计两组患者护理期间出现的不良事件,同时,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调查表,调查满意度,实行百分制,评分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
本研究所用到的数据均录入至EXCEL表格中,采用SPSS20.0软件,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卡方(x2)检查,(s)用作表示计量资料,t检验,“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
统计不良事件,数据显示,观察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分析统计两组患者不良事件【n,%】
调查满意度,观察组评分为(94.1 5.03)分,对照组为(87.9 8.57)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4.832,P=0.000)。
心内科即心血管内科,所收治的疾患主要涉及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炎、心肌梗死、心绞痛、早搏、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猝死、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患者多病情严重,对临床护理具有较高的要求[3]。护理风险因素,指护理中造成患者严重伤残甚至死亡的可控性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严重性等特点,难以避免,但可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降低风险因素带来的危害[4]。心内科护理中,从患者、护士、医疗器械等多个方面,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并采取对应的防范干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不良事件,控制护理风险,提高护理安全性,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保障临床疗效,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本研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分析护理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实施防范措施。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心内科护理中,分析护理风险因素,实施防范措施,具有积极意义,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