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亚丹 张俊春
武汉市第六中学是武汉市首批“全市中小学研学旅行市级试点学校”“武汉市自然笔记研学试点学校”,在实践《武汉市推进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学校秉承“修德尚智”的校训,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从研学旅行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进行全链条和一体化构建,对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有计划地将研学旅行落地,让学生走出校园,行走在以情育德、转识成智的道路上。研学旅行成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课程和重要方式。
一、目中有人、心中有校——課程目标校本化
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发挥“实践育人”的功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历史上,古人就崇尚“游”“学”相长,游与学一直紧密结合在一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一精神的经典写照。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基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思想,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中小学生的生活技能、集体观念、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这也说明,研学旅行是建立在“研学”和“旅行”这两个概念基础之上的,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突出的是“研学”,需要“研学”和“旅行”有机结合。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明确提出学生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而研学旅行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融会贯通,以集体旅行的形式组织学生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科学研究等深入接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学生通过感受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来丰富自我,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学校依据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理解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结合学校资优学生培养为主体与航空教育、国际教育、创新教育等多种模式为特色相结合的一体多翼学生发展模式,紧扣“修德尚智”的校训,形成了以“践行德育”“考察探究”双线并重的课程培养目标。学校在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走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不仅可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更是在对祖国大好山河、中华传统美德、革命光荣历史、改革开放成就、团队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中实现德性品质的提升,在一个个科研项目式学习中追求科学、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二、主题明确、资源融合——课程内容多样化
1.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主题
创设不同系列、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主题鲜明的教学活动中得到熏陶和发展,提升学习的兴趣,为学生多元化成长提供了有效途径。学校在研学活动主题设计中特别强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主题和内容设计上,注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学生需求出发,使活动内容贴近学生实际。针对学生生物知识的课堂实践需求,学校以生态环保研究为主题设计了一系列研学旅行活动:在华中科技大学的实验室里了解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前沿研究;在中科院南京分院的研究所里分组针对玄武湖的生态进行了不同课题的项目化研究;在解放公园的水杉林里对日常风景进行了生态视角的再发现;在武汉街头通过采访、问卷调查等方式研究生活垃圾分类、废旧电池回收情况等。学校航空实验班的学生在一系列“志在蓝天、报效祖国”的研学旅行中走进革命教育基地、空军部队营地、空军长春军用机场和地方航空学校,一次次点燃了学生对革命光荣历史的崇敬感和保卫祖国蓝天的使命感……在这些距离或远或近、时间可长可短的研学旅行中,活动主题有的是提取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抓住了兴奋点,有的是选取他们熟悉的事物,找准了切入点,有的是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激发了动情点,而且有的活动主题本身就是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学生是研学旅行活动的主体,精心设计的研学旅行活动主题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提高研学实效。
2.系统整合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核心素养是一种跨界素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多维度的,涉及人文、科学、生活、实践等多方面。研学旅行作为学校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方式,其中不仅包含学科知识、科学思维、探究方法教育,还包括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等。研学旅行的学习课堂设置在校外,充分体现了社会育人的功能。在绿色生态研学旅行——公园自然笔记活动中,学校成立了由校党委、校行政人员牵头的领导小组,具体实施由政教处统筹,学校生物教师与自然笔记研学团队、公园大讲堂团队相互配合,将生物课堂与机构团体、社会公益多方资源整合,共同开发和实施了研学课程。在设计研学旅行课程时,为使课程更加科学和系统,学校首先将活动主题进行归类,随后结合研学旅行课程目标进行内容设计,将跨学科课堂知识、社会资源、实践内容整合到一起,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五方共同参与开发实施,在研学旅行中实现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系统结合,使研学旅行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方案完备、管理灵活——课程实施精细化
1.完善实施方案,保障课程实施
做好备案、方案、预案。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实施之前要做好课程方案上报、选择机构、确定路线、实地考察、方案确定、学生教育等充分的准备工作,做到“行前有备案、活动有方案、应急有预案”,保障研学旅行顺利实施。
建立有效组织架构。研学旅行课程属于室外活动课程,课程组织必须充分考虑到有序性、安全性、教育性,因此,除建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是研学旅行课程最主要的管理方式和教育方式,组织建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机构五位一体的各方力量外,最根本的是要健全学生自我管理体系。
编制具体研学手册。每次研学旅行都需要针对具体行程,系统编制包括研学旅行组织架构、联系网络、课程简介、行程安排、研学课题等方面的研学手册,并且力求做到明确具体、可操作性强。
2.有效灵活管理,调控实施过程
以活动方案为蓝本,灵活化解突发问题。活动方案能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施提供具体的、可供操作的蓝本。但由于研学旅行活动是在社会开放环境中进行的,会受到场地、人员、时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使方案做得再充分,也难免会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一些突发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出行、食宿、活动过程监控,根据现实情况及时做出调整,同时灵活采取自我管理、小组管理、模块化管理等方式。
以目标达成为追求,给予有效指导帮助。研学贵在“研”字,教师要在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他们通过调查、寻访、资料搜集与整理、对比分析等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主研究,在实践体验中不断成长。同时在研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针对学生存在的困难及时提供帮助,引导他们及时调整研究方案,或指导学生进行反思。
四、多点丰富、多样发展——课程评价综合化
课程评价环节多点化。课程评价是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的重要一环。这一环节主要在课后阶段完成,但是也要在课前阶段和课中阶段渗透评价,可以说,课前阶段、课中阶段、课后阶段都应该有课程的评价。
课程评价形式丰富化。在评价形式上包括研学作业的完成、研学成果的展示、研学体会的分享、研学成绩的认定等综合运用。
课程评价对象多样化。从评价主体来看,可以是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校外机构等;从评价客体来看,可以是研学的设计、开展、成果、收获。
课程评价目标发展化。研学旅行活动课程的评价目标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通过评价促进学校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完善也是重要目标。要想达成这些目标,就要科学运用评测工具,融合多种评价方式,引导学生关注自我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从多角度、多方面考查研学旅行活动的成效。
作为研学旅行的具体实施者,一年多来,学校明确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整体课程规划,通过做好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一体化设计,做到研学旅行课程有序安排,真正做到了“研”“学”“旅”三者的有机结合,研学旅行已经成为学校一门促进学生以情育德、转识成智的校本课程,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武汉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