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黎 屠晶 董建辉
摘要:人才资源是第一战略资源,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促进农业科技事业全面发展的根本。通过介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8)18-0111-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8.18.028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n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under the New Normal Condition
——A Case Study of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ZHOU Li,TU Jing,DONG Jian-hui,WEN Liang,FU You-zhi,LIU Lan-yu,SHENG Min,LIU Jie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Abstract: Talent resources are the first strategic resources. To strengthen th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s the fundamental factor to promote an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rough introduction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in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then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strengthening the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s;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科學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1,2]。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3]。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业科技工作,高度重视农业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力促进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背景下,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必须实现跨越式发展。
1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共有科技人员721名,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和高级职称科研人员占一线科研人员的70%。其中,高级职称科研人员334人,博士127人;专业技术二级岗16人,三级岗19人,国家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0人,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76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9人,省政府津贴专家22人;新世纪高层次人才第一层次人选4人、第二层次人选16人。在国家现代产业技术体系中,该院有26位专家成为岗位科学家和试验站站长,在华中地区的省级农业科学院中位列第一。
2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十二五”时期以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始终将“人才强院”战略放在重要位置,不断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1 敞开引才之门,广聚天下英才为我所用
2.1.1 引才重点聚焦“高精尖”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将引进人才的重点放在具有博士学历的高学历人才和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带领本学科领域赶超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成熟性人才。对引进的首席科学家提供50万元的年薪、30万元的安家费,对引进的博士提供10万元的安家费。同时,该院修订出台的首席科学家遴选与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了院内聘任及院外柔性引进的首席科学家待遇,并每年提供科研经费50万元。2010年以来,先后引进具有海外背景或名校名导的博士研究生70余名,引进果树学二级教授1名。
2.1.2 引才对象面向“海内外” 贯彻人才工作开放发展的理念,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在人才发展上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是立足国内,做好本土人才的联合。通过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湖北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湘鄂赣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3个平台,将省内外涉农高校、科研院所高精尖人才和团队纳入上述3个平台,组建优势互补、相互协作攻关的大团队,实现人才为我所用[4,5]。二是放眼全球,五湖四海延揽优秀人才。近年来,引进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硕士以上学历人才近50人;通过柔性引进的方式,在国外选聘了20多名有较高知名度的专家、教授担任该院客座研究员、特聘教授;先后与美国奥本大学等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吸引100多人次的外国科学家来院进行合作研究。
2.1.3 引才路径打通“绿色通道” 长期以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人才引进的主要途径是依赖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组织的省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6]。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解决人才招聘过程中的公平、公正问题,但也存在耗时较长、过程繁琐、时间滞后、考察方式单一等制约因素,很难招到优秀的高层次人才。为此,该院通过长时间的不断实践,摸索出一条适合科研单位特点的引人方式,即“博士后工作站识人+绿色通道进人”。将博士后工作站作为引进人才的重要考察平台,给予每名进站博士后12万~24万元的年薪,10万元科研启动经费,出站后考核优秀的走“绿色通道”引进到该院工作。
2.2 畅通成才之路,帮助科技人员快速成长
2.2.1 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基于未来5~10年行业对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需要,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实施了“院士培养工程”“首席科学家遴选与管理办法”“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培养项目。对纳入培养对象的院士培养人选每年给予100万元的资助,受聘的首席科学家给予年津贴和固定的科研经费,围绕三类人才组建超级团队,赋予其人、财、物自由支配权。
2.2.2 对青年科技人才早期职业生涯进行资助 一是实施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计划,制定了《湖北省农业科学院青年科学基金管理办法》,通过实施20个项目,支持36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开展科学研究。二是实施青年科技人员出国访学资助计划,每年遴选10余名青年博士作为资助对象,将年轻科技人员送出去做访问学者,到国外高水平实验室进行联合研究。三是实施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围绕院科技创新事业发展需要选拔培养青年拔尖人才,使一批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7,8]。四是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充分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分院和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南湖分院这两个平台,鼓励年轻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在职攻读研究生提高自身学历层次,提升研究和管理水平。近年来该院共选送17名在职科技人员攻读博士学位,近60名在职科技人员攻读硕士学位。
2.2.3 多途径培养锻炼科技人才 一是通过院市共建、院县共建、院企合作等方式,让科技人员的成果和才干在服务县域经济、服务企业的一线中去检验。先后共选派5 000余人次的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龙头企业,使科技人员的科研成果在实践中得到转化和检验,也将生产中的问题变成今后科研努力的方向,让科技人员的社会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二是在选派科技副县(市)长、“博士服务团”、挂职锻炼、新农村建设(扶贫)工作队、科技援疆、科技特派员、国际合作交流等工作中,优先选派专业技术水平高、综合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的年轻科技人才,让科技人才在一线增强发展后劲,在一线凸显创新优势,在一线增长才干。三是通过举办青年博士论文报告会、学术报告会、青年博士项目申报书设计大赛等活动,提升科技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9]。
2.2.4 全面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 2016年初,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在全省实施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的设想,即组织全省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展100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研发(百项),与全省100家以上农业企业深度合作(百企),进驻1 000村进行科技培训和科技服务(千村),深入10 000户农家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万户),培养1 000名农业科技精英(千人)。该方案已通过湖北省政府批准,在全省内开展实施。通过“千人计划”,拟将在全省范围内培养1 000名以上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业科技精英队伍,其中包括700余名“接天线”创新型人才,200余名“接地气”应用型人才,100余名“连市场”创业型人才。2016年,先后到襄阳、随州、黄冈、恩施、荆州等30多个县(市、区),采花毛尖、国宝桥米、湖北三杰粮油食品集团等20多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就“千人计划”的实施进行了实地调研。构建了包含院各个研究所(中心)、省内各个市(州)农业科学院、专家大院、省内涉农企业等单位农业科技精英人才的农业科技精英信息库,并从中遴选出农业科技精英人才1 034名,逐人建立了电子和纸质档案,对确定的培养对象坚持长期跟踪、动态管理。分类逐人制定了培养计划,通过集中培训、从地方和企业选派科技人员来院访学、选派科技人员到农业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短期工作等方式,大力支持培养对象参与科技协同创新、联合推广、共同创业,并在项目申报、职称评审、学历学位教育、在职培训等方面为培养对象提供条件,支持他们干事创业,促使其健康成长。
2.3 凝聚人才之心,突出科技人员的主体地位
2.3.1 提高科技人员待遇,让科研人员有“获得感” 2014年,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开始实行绩效工资制度,注重发挥奖励性绩效的激励导向作用,着重向关键岗位、高层次人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倾斜。初步建立起以工作人员实绩和贡献为依据,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的体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打破了学历、资历、职称、职务上的论资排辈和分配上的“大锅饭”,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一线科技人员的收入水平与全国其他省级农科院相比处于中上等水平,基本实现了全国科技三会提出的“科技人员应当是社会的中高收入群体”的要求。
2.3.2 让科技人员参与管理决策,提高科技人员的“归属感” 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所长任期制试点工作,该院将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工作满3年的博士研究生纳入选拔所级领导班子副职的范围,打破职位终身制,实行所领导班子任期制。先后共有40余名没有行政级别的青年博士和高級专家参与竞聘,有多名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青年博士和高级专家走上所级领导岗位。与此同时,通过调整院学术委员会、成立院科学技术协会等,让一线科技人员参与到管理决策工作中,享有知情权、咨询权、决策权,发挥他们在职称评聘、人才选拔、人才引进、学科发展、科技项目考评考核等方面的作用。
2.3.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人员“幸福感” 事业留心,环境留人。近几年,该院按照一流院所的标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硬件上为科技人员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一是新建了一批实验大楼,该院先后投资2亿多元,新建了7个研究所(中心)实验楼,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二是新建了一批高标准科技创新平台,依托该院建设的“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水稻改良中心武汉分中心”等21个国家级、省部级工程中心、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博士后工作站和6个院企共建研发中心。三是新建和改善了一批生活公共设施,经省市主管部门批准,兴建了3 000套职工商品房,解决了长期困扰科技人员的住房难题;兴建了110套专家公寓,提供给进站博士后和新引进的博士居住,同时加强了子弟学校、幼儿园、卫生所、职工食堂等基础建设。
3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人才队伍建設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制约该院建“一流强院”目标的人才因素。
3.1 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
结构性矛盾突出,缺乏重点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特别是缺乏有战略眼光、学术造诣深、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和较大影响力的大师级科学家和优秀研究团队。布局不尽合理,传统研究领域学科人才扎堆,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不相适应。随着国家的产业战略布局的调整,急需现代生物、信息、农业智能装备、生物制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质材料等新型学科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目前该院此类人才较少,急需对学科和人员作出相应调整。
3.2 人才创新创业能力欠缺
对重大产业问题进行技术集成和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能力较弱,对区域性重大科技问题投入不足,重大科技成果产出水平和数量仍有待提高,存在“科研项目多,有影响的大项目少;科技成果多,能转化的少;科技人员多,知名的专家少”等问题。同时,科技人员对湖北省宏观战略决策咨询和支撑能力不够,智囊团的作用发挥不明显。
3.3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清除
以创新质量、创新贡献、创新效率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评价办法单一,缺少中间环节的支撑和第三方评价的补充;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以“行政权力”代替“专业权力”,以“领导评价”代替“专业评价”,学术带头人大多也是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充分体现人才智力价值的分配机制仍待完善,公正性不足导致的“逆激励”效应正在逐步放大,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3.4 人力资源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
科研人员待遇无法全部兑现,刚性缺口较大。很多课题组为了保证工资的兑现,科研人员不得不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挣钱”,长此以往,科研人员正常开展科研的时间无法得到充分保证,势必影响科研人员积极性。其次人才开发缺少固定投入,尽管该院每年在有限的预算资金中列支了部分人才经费,但与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每年财政固定投入1 000多万的人才专项资金相比,人才经费捉襟见肘。
4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将科技人才培养放在科技创新工作的首要位置,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及潜力,着力营造科技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激励他们争当创新的推动者、实践者和引领者。
4.1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
充分利用“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人才引进计划,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解决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同时,进一步简政放权,赋予研究所用人主体地位,发挥其在人才引进、培养方面的主观能动性[10]。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人才制度,培养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环境,推动全院创新精神不断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涌现、创新活动蔚然成风,增强人才归属感、认同感。青年科技人员是科技事业发展的未来,应鼓励青年科技人员深入科研一线,在实践中探索经验、增长知识和才干。
4.2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以问题为导向,聚焦全省乃至全国农业产业中的重大关键性技术难题,凝练大项目,争取国家级重大专项立项。同时通过项目带动,组建超级团队协同攻关,力争产出大成果,并以此形成大产业,不断提升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自主创新能力。
4.3 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五个一”行动
重点围绕“五个一”行动之“千人计划”的实施,发挥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人才聚集和引领作用,整合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省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人、财、物资源,组织做好“千人计划”的实施。针对700名创新型人才,将重点实施“院士培养工程”“首席科学家工程”“高学历人才引进工程”“学科带头人储备工程”“博士后聚才工程”“能力素质提升工程”等六大工程,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培养出若干国家级“接天线”的领军人才,争取产生“院士”级人才。针对200名应用型人才,将重点通过学历提升、专家结对帮扶、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其农业技术推广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针对100名创业型人才,将重点通过组织创业培训、联合申报项目、选派高级专家到企业驻点帮扶、选派产业顾问等方式,加大创业的技术指导,提高其创业能力。
4.4 破除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一是改革职称评聘制度,争取高级职称评审自主权,充分发挥职称聘任自主权,完善现有职称评价标准,将科技创新、专利成果、成果转化列入考核评价体系。结合事业单位岗位设置与管理,在评审、聘任和晋升等各个环节,体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实行评聘合一,对高层次创新型和急需紧缺型人才实行职称直接认定。二是放开编制管理,对编制实行总量控制,对引进的高学历人才、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实行编制备案制管理。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科研院所用人自主权,真正建立“科研本位”“学术本位”“专业本位”的现代院所治理体系。
4.5 进一步加大人才投入
农业是基础性产业,农业科研是公益性的事业,国家应该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虽然每年各级政府用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科研发展的需要。可比照沿海发达省份做法,在该院单独设立人才财政专项经费,以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专项经费将主要用于引进领军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自主设立领军人才特殊岗位津贴,建立领军人才特殊社会保障机制等。同时,争取将部分人才工程项目纳入国家和湖北省人才项目予以支持。
参考文献:
[1] 周 黎,徐 娥,于 巍,等.湖北省农业科学院人才队伍建设调研报告[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9):2226-2232.
[2] 查学军,罗亚军,盛 敏.湖北省农业科研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6(19):96-98.
[3] 李保普,裴翠娟,封树平.对农业科研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2006,25(1):35.
[4] 伍冠锁.农业科研院所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9):397-399.
[5] 林 华,易小平.海南省农业科研院所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06,15(14):20-21.
[6] 白晓明,丛 林,黄敬前.和谐管理下我国农业科研人力资源宏观配置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6):145-150.
[7] 邓利华.农业科研院所专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其控制机制[J].湖南农业科学,2010(16):54-55.
[8] 桂乐政.领军人才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4):5-8.
[9] 吴胜英.农业科研单位新引进科技人员培养的思考——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橡胶研究所为例[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6(2):22-24.
[10] 焦 隽,杨艳霞,林 玮,等.地市级农业科研单位青年科技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5,43(11):60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