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辞赋创作及其中“致良知”学形成的诗意栖居

2018-12-11 00:00郝永
贵州文史丛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致良知辞赋王阳明

郝永

摘 要:王阳明是哲学大家,也是一位颇有成就的文学家。作为哲学家,他建立了“致良知”心学思想体系。作为文学家,他的辞赋创作有不菲的成就。但因文名为学名所掩,辞赋创作未为学界充分关注。从创作手法的赋家迹心看,他的辞赋创作有“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跨时空想象、“错综古今,总览人物”的溯古鉴今、“綦组锦绣,经纬宫商”的修辞等大赋家特征;从情志世界看,由径归《庄》仙经纠结于《庄》仙与儒圣,最后到《思归轩赋》的归于儒圣,可见他辞赋创作历程中的“致良知”学形成线索,是为他辞赋创作中“致良知”学形成的诗意栖居。

关键词:王阳明 辞赋 致良知 诗意栖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8)04-84-91

作为哲学家,王阳明以“致良知”为最高范畴,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与陆九渊之学共称为“陆王心学”,交相辉映于“程朱理学”。理学家的文学成就,或因其义理元素抵消了风力与丹采,或因文名为学名所掩往往不显于世,朱熹、王阳明都是这样。王阳明挚友湛甘泉言其曾溺于辞章,于正德元年(1506)年近四十才“归正于圣贤之学”1,此“圣贤之学”指儒学,对王阳明来说是他的“致良知”之学。

以王阳明之才,当有不菲的文学成就。但鉴于文名为学名所掩,其文学成就如辞赋创作,《王阳明全集》仅收《太白楼赋》《九华山赋》《黄楼夜涛赋》《咎言》《吊屈平赋》《守俭弟归,曰仁歌楚声为别,予亦和之》(以下简称为《和曰仁别弟俭辞》)《祈雨辞》《思归轩赋》八篇。今人束景南先生辑其佚者《大伾山赋》《时雨赋》《游齐山赋》《告终辞》四篇入《王阳明佚文辑考编年》2,又《年谱》尚记其有《来科状元赋》一篇,惜文已佚。如此一来,阳明辞赋今面世者已十三题十二篇。

王阳明十三题十二篇辞赋之作,前期计七题六篇,分别是《来科状元赋》《太白楼赋》《九华山赋》《游齐山赋》《游大伾山赋》《时雨赋》《黄楼夜涛赋》;后期则六题六篇,分别是《咎言》《告终辞》《吊屈平赋》《和曰仁别弟俭辞》《祈雨辞》《思归轩赋》。考察发现,这些辞赋以正德元年(1506)“因言获罪”事为分水岭,判然为前、后期,前期以登高而赋的大体制为主,后期则多为遇物而鸣的楚辞体。

王阳明的这些辞赋之作虽主于体物述怀,但在这些情感和怀抱之中,却蕴蓄着他的思想倾向,如其情志世界中或《庄》仙或儒圣的纠结,体现他良知之学形成的艰难,而最终在《思归赋》中所明确流露的归而教传意向,则是他良知生成的诗意栖居。“致良知”是哲学概念,辞赋为诗性形式,诗性形式中的哲学谓之诗性哲学。从王阳明的辞赋中辨求他的“致良知”之学的诗意栖居是本文的方法论。具体是先逐篇考辨创作与主旨,然后讨论其“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跨时空想象联想、“错综古今,总览人物”的溯古以鉴今、“綦组锦绣,经纬宫商”的修辞等创作手法,以及和《庄》仙相对的儒圣为语词表征的“致良知”之学旨归线索。

一、赋家迹心

《西京杂记》评司马相如作《子虚赋》《上林赋》,有“控引天地,错综古今”1之论,并引相如自述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2此为言辞赋创作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思维、大手笔,可有“控引天地,苞括宇宙”“错综古今,总览人物”“綦组锦绣,经纬宫商”三个层面。“控引天地,苞括宇宙”是就辞赋创作构思上超越时空的想象和联想言,“错综古今,总览人物”是就辞赋创作的溯古以鉴今言,“綦组锦绣,经纬宫商”是就辞赋创作的修辞言。王阳明作为辞赋大家,其辞赋也具备辞赋创作的这些赋家迹心要素。

(一)控引天地,苞括宇宙

“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超时空想象和联想,是赋家创作构思的心理机制。是创作主体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一种特殊的、人类特有的思维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时空穿越。辞赋史上,《离骚》的身在流放之地而心系朝廷安危是想象和联想,枚乘《七发》广陵曲江的观涛是想象和联想,司马相如、班固、张衡等的苑猎、京都大赋中珍禽异兽、宫殿苑囿、异域殊方的描绘也是想象和联想。

王阳明辞赋中“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超时空想象和联想,在《太白楼赋》中表现为开篇即“放观乎四海”3:“木萧萧而乱下兮,江浩浩而无穷。鲸敖敖而涌海兮,鹏翼翼而承风。月生辉于采石兮,日留景于岳峰。蔽长烟乎天姥兮,渺匡庐之云松。”4身在山东的济宁,大脑中的构图已是浩瀚的长江、波涛汹涌的大海,长江的采石矶、泰山的日影,浙江天姥山的长烟,江西庐山的云松。另外,《游大伾山赋》5的“秋雨霁野,寒声在松”,“天高而景下,木落而山空”是空间的跨越;“感鲁卫之故迹,吊长河之遗踪”是时间的跨越;其“倚清秋而远望,寄遐想于飞鸿”则是跨越时空想象、联想的明言自语。6又,王阳明说他人没看到:“尔尚未睹夫长河之决龙门,下砥柱,以放于兹土乎!吞山吐壑,奔涛万里,固千古之经渎也。而且平为禾黍之野,筑为邑井之虚。”7其实他自己也没看到“吞山吐壑,奔涛万里”的“千古之经渎”的黄河,“平为禾黍之野,筑为邑井之虚”的沧桑变化,是完全靠“控引天地,苞括宇宙”想象和联想得来的。还有《时雨赋》8描写干旱的情状:“乃火云峍屼,汤泉沸腾。山灵铄石,沟浍扬尘。田形赭色,途坼龟文。苗而不秀,槁焉欲焚。”9其中的夸饰成分是调动想象的结果。《时雨赋》想象、联想的调动还表现在时雨其降前众神的准备与推动:“于是乎丰隆起而效驾,屏翳辅而推轮。雷伯涣汗而颁号,飞廉行辟而戒申。”10

最能体现“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是《黄楼夜涛赋》。首先表现为视通万里的空间穿越,赋说夜涛起于万里长空:“忽有大声起于穹窿。”11其影响之所及:“振长平之屋瓦,舞泰山之乔松。咽悲吟于下浦,激高响于遥空。恍不知其所止,而忽已过于吕梁之东矣。”12长平在山西高平,泰山在五百里之外,由下浦至于遥空,忽然之间,涛声已过于山西西部的吕梁山矣!其次则为思接千载的时间穿越,与黄楼夜涛之声的对接是发生在徐淮大地悲壮的项羽乌江之败,和刘邦的威加海内歸于故乡。赋于乌江之败曰:“噫嘻异哉!是何声之壮且悲也?其乌江之兵,散而东下,感帐中之悲歌,慷慨激烈,吞声饮泣,怒战未已,愤气决臆,倒戈曳戟,纷纷籍籍,狂奔疾走,呼号相及,而复会于彭城之侧者乎?”1于威加海内归于故乡曰:“其赤帝之子,威加海内,思归故乡,千乘万骑,雾奔云从,车辙轰霆,旌旗蔽空,击万夫之鼓,撞千石之钟,唱大风之歌,按节翱翔而将返于沛宫者乎?”2汉赋的劳心竭虑凭虚夸饰,目的在于悚动人主;阳明该赋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运思,则是在写自己或悲壮或高亢的情感郁结:“有无之相激,其殆造物者将以写千古之不平,而用以荡吾胸中之壹郁者乎?”3

中国文学的主题中,游仙之作比较能体现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机制。王阳明辞赋中游仙色彩最浓的是《九华山赋》4。关于《九华山赋》之游仙,现举典型句子以示,如“访王生于邃谷”5“扣云门而望天柱,列仙舞于晴昊”6“弄玄珠于赤水,舞千尺之潜蛟”7。典型句子之外,《九华山赋》的游仙还表现为有完整的情节描写:仙人十二溪女先是主动“邀予觞以玉液,饭玉粒之琼瑶”,不料她们却又“溘辞予而远去,飒霞裾之飘飘”吊人胃口,而被吊胃口者王阳明却是若有所失而又内心不甘,“复中峰而怅望,或仙踪之可招”。 8

(二)错综古今,总览人物

就“错综古今,总览人物”的溯古以鉴今而言,先秦、秦汉辞赋昌盛期关于“总览人物”的书写,《子虚》《上林》没有《离骚》来得明显。《子虚》《上林》中多物的铺陈,如高山河流、花草树木、珍禽异兽、奇珍异宝等;而《离骚》则“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9,多人的称引。在王阳明的赋作中,最能体现“错综古今,总览人物”的溯古以鉴今者,也是其骚体赋作的《太白楼赋》与《吊屈平赋》。

如上所述,《太白楼赋》是阳明会试下第,由京师返乡余姚,过济宁登太白楼,怀念李白的溯古以鉴今之作。其写李白之才:“生逢时以就列兮,固云台麟阁而容与。”10意谓李白若逢其时,必为国家栋梁、股肱之臣。写李白鄙视奸邪、不媚于上的高风,“判独毅而不顾兮,爰命夫以仆妾之役”11;“轻万乘于褐夫兮,固孟轲之所叹”12。浓墨泼于不逢其时的原因追问,得出在于君主不圣明的结论。于此,赋以古伊尹和夏桀商汤事比证:“昔夏桀之颠覆兮,尹退乎莘之野。成汤之立贤兮,乃登庸而伐夏。”13李白不遇商汤却遇“夏桀”:“当天宝之末代兮,淫好色以信谗。”14因唐玄宗已与夏桀一样为谗色所迷惑:“恶来妺喜其猖獗兮,众皆狐媚以贪婪。”15赋作痛斥奸邪惑主曰:“媒妇妾以驰骛兮,又从而为之吮痈。”16怀才不遇致白生活漂泊:“夫何漂泊于天之涯兮?登斯楼乎延伫。”17该赋旨归是以李白自况:“吁嗟太白公奚为其居此兮?余奚为其复来?倚穹霄以流盼兮,固千载之一哀。”18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吊屈平赋》19亦为王阳明溯古以鉴今的自况之作。赋说当时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等群小嫉妒屈原的正直而诋毁他:“嫉累正直兮反诋为殃,昵比上官兮子兰为臧。”20遭流放的屈原欲向舜帝申诉冤屈:“就重华兮陈辞。”21说此时的屈原虽然只有彭咸、申屠、娥皇、冯夷等的忠魂为伴:“要彭咸兮江潭,召申屠兮使骖。娥鼓瑟兮冯夷舞,聊遨游兮湘之浦。”22但仍然眷念自己的祖国并以死相报:“宗国沦兮摧腑肝,忠愤激兮中道难。勉低回兮不忍,溘自沈兮心所安。”23该《吊屈平赋》为模拟屈原《离骚》的骚体赋,而最早的拟骚赋为汉贾谊的《吊屈原赋》。关于贾谊之《吊屈》,苏轼评曰:“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卒以自伤哭泣,至于死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1苏轼这里是评贾谊,又何尝不是在评屈原?就王阳明的人生历程来看,他显然受到了苏评贾、屈的启发。龙场的“吏隐”,以及其后复出,成就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证明,他既以屈原自况,又克服、超越了“不善处穷”、不懂官场辩证的升降之理、“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

另外,在《告终辞》中,王阳明说他梦见伍子胥和屈原的使者来度脱自己:“予梦坐于两楹兮,忽二伻来予觌。曰予伍君三闾之仆兮,跽陈辞而加璧。”2表达了“从灵均与伍胥兮,彭咸御而相将。经申徒之故宅兮,历重华之陟方”3愿望。王阳明追随的对象还有傅说:“将予骑箕尾而从傅说兮,凌日月之巍峨。”4当然,他的其他辞赋之作如《咎言》中的“怀前哲之耿光兮,耻周容以为比”5句,亦为溯古以鉴今义,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考出。

(三)綦组锦绣,经纬宫商

“綦组锦绣,经纬宫商”作为辞赋修辞的形象说法,具体指用字的音韵铿锵、连绵词语、骈偶排句等,而三者往往又是一体关系。在王阳明的辞赋中,作为其才华的体现,“綦组锦绣,经纬宫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以说理建构全篇的《思归轩赋》,亦有骈偶排比之句。6其他登临状物写志、遇物而鸣抒情之作则更无需遑论。但是,于“綦组锦绣,经纬宫商”上最具代表性的,当为《时雨》之赋。

《时雨赋》以铿锵的音韵、词语的连绵成骈偶排比之句,骈偶、排比之句或交相见出,或连环组合格出,样式变化多端,极富艺术感染力。其排比之句,如写时雨之功的“群机默动,百花潜融,摧枯僵槁,茀蔚蒙茸”7;写植类的“勾者矛者,荚者甲者,茎者萌者,颊者鬣者”8四句排;写时雨将至情状的“川英英而吐气,山油油而出云,天昏昏而改色,日霏霏而就曛,风翛翛于苹末,雷殷殷于江汶”9六句排;写时雨滋润植类的“德泽渐于兰蕙,宠渥被于藻芹,光辉发于桃李,滋润洽于松筠,深恩萃于禾黍,余波及于蒿蕡”10六句排;写邵二泉其学之体的“涵泳诸子,灌注百氏,渟滀仁义,郁蒸经史”11四句排;写江西士人将受邵二泉教化的“咏菁莪之化育,乐丰芑之生全,扬惊澜于洙泗,起暴涨于伊濂”12四句排,等等。甚者,骈偶之句又呈与排比之句交相间出格局,如“勾者矛者……颊者鬣者”排句后即为“陈者期新,屈者期伸。而乃火云峍屼,汤泉沸腾。山灵铄石,沟浍扬尘。田形赭色,途坼龟文。苗而不秀,槁焉欲焚。于是乎丰隆起而效驾,屏翳辅而推轮。雷伯涣汗而颁号,飞廉行辟而戒申”七對十四偶句,其下又是“川英英而吐气……雷殷殷于江汶”的六句排。以此类推,构成文体。更甚者,高超到显才学辞章工夫处,竟有骈对、排句的连环组合格出:“庭商鼓舞,江鹤飞翔;重阴密雾,连月迷茫;凄风苦雨,朝夕淋浪;禾头生耳,黍目就盲。”13阳明之才不可估量,相如重生不过如此。史言他三十上下居京师时曾沉溺辞章,但因“全集”编者之故,其文不睹,其迹难寻。幸有该《时雨赋》的被辑考出来,则阳明“攻诗赋辞章”,“在京师与茶陵派诗人及前七子唱酬交游、攻治古文唐诗之况”,皆“可从此赋中得见”。14

赋体以史的发展分,有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其中律赋最具骈偶之句特征,其次则为骈赋。骈赋兴于六朝,具通篇对仗、两句成联特征。阳明有骈赋之作《九华山赋》和《游齐山赋》,二者为姊妹篇,但前者成就巨大。如上所述,《九华山赋》计85对170句,置于六朝俳赋之中,亦不失为巨制长篇,优秀之作。现例其起始八句:“循长江而南下,指青阳以幽讨。启鸿濛之神秀,发九华之天巧。非效灵于坤轴,孰构奇于玄造!涉五溪而径入,宿无相之窈窕。”15堪称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犹如对联串缀成文。

二、糾结于《庄》、儒,终归儒圣(良知)

中国的儒道佛三家思想,其区别在于价值取向。儒家区别于道佛之处在于以社会功业的建树,即常所谓的修齐治平为终极关怀,其在人格修养上追求成圣贤,故本书将此简称为儒圣;而道佛则是遁世的主张。同为遁世,道佛又有所区别:佛是经由禅定之法以使心归于寂;道则是《庄子》思想指导下的遗世高蹈,达于神仙般的身心自由,本书将此简称为《庄》仙。一般的说法是,中国传统文人多是儒道佛兼具心态,三者尤其《庄》仙和儒圣,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是纠结的存在。王阳明也不例外,因为在他的辞赋中客观存在着《庄》仙与儒圣的纠结,纠结的最终归宿是儒圣。王阳明的儒圣归宿,和他的“致良知”学是一致的。

(一)径归《庄》仙

王阳明辞赋中《庄》仙与儒圣的纠结,第一种表现是《游大伾山赋》《黄楼夜涛赋》等篇的径归《庄》仙。

《游大伾山赋》设主客问答之散体,不事夸饰与铺排,侧重用典以言《庄》理。赋由登高临远怀古遐想而启文:“王子游于大伾山之麓……倚清秋而远望,寄遐想于飞鸿。”1后由二三子引《庄子》“朝菌”“蝼蛄”(当为蟪蛄,蝉的别名)2,“牛山叹”3、“岘首悲”4之典,取人生短暂之悲义以发问:“走者袭荣枯于朝菌,与蝼蛄而始终,吁嗟乎!亦何异于牛山、岘首之沾胸?”5引出义理的阐述。其所阐之理为《庄子·齐物论》小大之辨、沧桑之变的相对论,导出了不为物累的达观人生观。先言人事盛衰的沧桑巨变,说周代大伾山区域曾是百倍于今的鲁、卫之交繁华之地:“当鲁卫会于兹也,车马玉帛之繁,衣冠文物之盛,其独百倍于吾侪之具于斯而已耶?”6至于后来会否成为麋鹿、狐狸出入的荒原,亦未可知:“而其囿于麋鹿,宅于狐狸也,即已不待今日而知矣,是故盛衰之必然。”7又言沧桑巨变,说黄河决龙门、下砥柱奔腾万里,或“平为禾黍之野”,或“筑为邑井之虚”,“流者有湮”“峙者能夷”,高山化为沙尘、烟雾,“斯山之不荡为沙尘而化为烟雾者几稀矣”。8自然、社会尚有沧桑巨变,而个体更是“露草而随风叶,曾木石之不可期”,有什么理由“忘其飘忽之质而欲较久暂于锱铢”呢?9由此引出了达观人生观:“吾姑与子达观于宇宙,可乎?”10达观人生观尚需齐物之论的小大之辨作论据:

山河之在天地也,不犹毛发之在吾躯乎?千载之于一元也,不犹一日之在于须臾乎?然则久暂奚容于定执,而小大为可以一隅也。而吾与子固将齐千载于喘息,等山河于一芥,遨游八极之表,而往来造物之外,彼人事之倏然,又乌足为吾人之芥蒂乎?11

达观人生观的实践层面,即不挂怀于人生荣辱得失遭际,正其所谓“彼人事之倏然”“乌足为吾人之芥蒂”。

《黄楼夜涛赋》开篇的“隐几而坐”“嗒焉而息”12为直接化用《庄子·齐物论》“南郭子綦隐几而坐,仰天而嘘,荅焉似丧其耦”13语。结论“涛之兴兮,吾闻其声兮。涛之息兮,吾泯其迹兮。吾将乘一气以游于鸿蒙兮,夫孰知其所极兮”,可见其价值取向已是不为物累的走向达观之途了。此外,《和曰仁别弟俭辞》的“解予绶兮钟阜,委予佩兮江湄。……将沮溺其耦耕兮,孰接舆之避予。回予驾兮扶桑,鼓予枻兮沧浪。终携汝兮空谷,采三秀兮徜徉”,则是以古隐士为比径写归隐之意。

(二)纠结于儒、《庄》而归《庄》仙

如果说《大伾山赋》《黄楼夜涛赋》和《和曰仁别弟俭辞》为不关涉儒、佛而径归《庄》仙之篇,那么在《咎言》《告终辞》中,则是经过了《庄》、儒的纠结后,最后选择了归于《庄》仙。此外还有《时雨赋》,虽无《咎言》《告终辞》的纠结那样缠绕而难以决断,但却是隐然地符合纠结于《庄》、儒而归《庄》仙。

如上所述,《咎言》是王阳明正德元年(1506)下锦衣卫狱的“悔过”之作。作为兵部主事他官职卑微,并无资格上书言事。因而,在《咎言》中他反思、检讨了自己的“越位”与“愚忠”:“蒙出位之为愆兮,信愚忠者蹈亟。”1他的“愚忠”还表现为对时君圣明的期待:“苟圣明之有裨兮,虽九死其焉恤!”2但他似乎又意识到了其中的奥妙,故而该辞的旨归还是遵从天命的遗世高蹈:“予年将中,岁月遒兮!深谷崆峒,逝息游兮。飘然凌风,八极周兮。孰乐之同,不均忧兮。匪修名崇仁之求兮,出处时从天命何忧兮!”3“予年将中,岁月遒兮”是对人生有限的感慨,“深谷崆峒,逝息游兮。飘然凌风,八极周兮。孰乐之同,不均忧兮”是遗世高蹈态度的表达,“匪修名崇仁之求兮,出处时从天命何忧兮”则又是说自己并非不想追求儒圣的“仁”与“名”,但现实不允许,只好选择“乐天知命”“飘然凌风”。

如上所述,《告终辞》为拟《骚》之作。“告终”云者,慷慨赴死也。在赴死的致因上,王阳明和屈原并无二致,均是得罪奸党:“臣得罪于君兮,无所逃于天地。固党人之为此兮,予将致命而遂志。”4不愿与奸党同流合污:“固正气之所存兮,岂邪秽而同科。”5说他慷慨赴死是受到伍君(伍子胥)和屈子的感召:“畴昔之夕予梦坐于两楹兮,忽二伻来予觌。曰予伍君三闾之仆兮,跽陈辞而加璧。启缄书若有睹兮,恍神交于千载。”6但在对权奸、谗贼的斥责上,该辞则有甚于屈《骚》:“臣诚有憾于君兮,痛谗贼之谀便。构其辞以相说兮,变黑白而燠寒……死而有知兮,逝将诉于帝庭。”7爱之深恨之切,此为其儒圣的深沉再现。而其卒章所显之志,先言“矢此心之无谖兮,毙予将求于孔之门”,求孔门无望,才有“呜呼!已矣乎,复奚言!予耳兮予目,予手兮予足。澄予心兮,肃雍以穆”,最后只好“反乎大化兮,游清虚之廖廓”。8此正所谓纠结于《庄》、儒而归于《庄》仙。

《时雨赋》尽管创作时间早于《咎言》《告终辞》,但因其隐然符合纠结于儒、《庄》而归于《庄》仙逻辑,故置于此节结处讨论。该赋的儒圣处是先祝颂邵宝(二泉)提学江西的必建功绩:“扬惊澜于洙泗,起暴涨于伊濂。信斯雨之及时,将与先生比德而丽贤也夫。”9说其类孔孟、程周圣贤之教化如时雨之及时。经过时雨、淫雨判定的符合人情标准论证后,邵宝谦逊地说:“故先王之爱民,必仁育而义正,吾诚不敢忘子时雨之规,且虑其过而为淫以生患也。”10王阳明的结篇走向了《庄》学的辩证之论:“或雨或旸,一寒一暑,随物顺成兮,吾心何与。风雨霜雪兮,孰非时雨。”11

(三)纠结于《庄》、儒而归儒圣(良知)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成为中国文化的最底色,根本在于其以社会伦常为终极关怀的科学性。但是,人的一生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当遭遇不公与挫折时,会选择《庄》仙的回避和退让,高蹈远举以换取身心的自由。当此之时,蓦然间念及社会伦常、修齐治平志向,便又在《庄》仙与儒圣之间纠结。这也体现在王阳明的辞赋中,如《太白楼赋》先言“庙堂之偃蹇兮,或非情之所好”12的《庄》仙,结篇处则又以“贤者化而改度兮,竞规曲以为同”13归于儒圣。

《九华山赋》是王阳明纠结于《庄》、儒而归于儒圣最具代表的篇章。更值得说明的是,他是先在佛禅和《庄》仙上选择了《庄》仙之后,又在儒圣和《庄》仙上选择了儒圣。也即他先是纠结于儒道佛三者,随后倾向于道,最后做出了归于儒圣的选择。在佛禅和《庄》仙上选择了《庄》仙,在于赋作明确倾向于《庄》仙的表达,有“下安禅而步逍遥”14,再有“逝予将遗世而独立,采石芝于层霄。虽长处于穷僻,乃永离乎豗嚣”1等。纠结表现为他由《庄》仙选择儒圣,因有难以忘却的家国情怀:“顾力微而任重,惧覆败于或遭;又出位以图远,将无诮于鹪鹩2。嗟有生之迫隘,等灭没于风泡;亦富贵其奚为?犹荣蕣之一朝。旷百世而兴感,蔽雄杰于蓬蒿。吾诚不能同草木而腐朽,又何避乎群喙之呶呶!”或许是突然清醒于报国的艰难,他又从壮怀激烈的儒圣走向了遗世高蹈的《庄》仙,其转折由不无悲叹的“已矣乎”引起:“已矣乎!吾其鞭风霆而骑日月,被九霞之翠袍。抟鹏翼于北溟3,钓三山之巨鳌4。道昆仑而息驾,听王母之云璈。呼浮丘于子晋5,招句曲之三茅6。长遨游于碧落,共太虚而逍遥。”7至此已可见王阳明于佛禅、《庄》仙以及儒圣的纠结。其纠结后最终归于儒圣,則可由结篇的“蓬壶8之藐藐兮,列仙之所逃兮;九华之矫矫兮,吾将于此巢兮。匪尘心之足搅兮,念鞠育之劬劳兮。苟初心之可绍兮,永矢弗挠兮”9知。可以说,王阳明尽管向往《庄》仙的自由与逍遥,却终究难以忘怀尘世,但他难以忘怀的并非尘世的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是辛勤养育自己的父母双亲。

《游齐山赋》作为《九华山赋》的姊妹篇,在纠结于《庄》、儒而归于儒圣上的旨归上和《九华山赋》是同一逻辑。表现为虽先言“敬长生之可期,吾视弃富贵如砾瓦。吾将旷八极以遨游,登九天而视下。餐朝露而饮沆瀣,攀子明之逸驾”10的志向《庄》仙,但结篇却为:“已矣乎!君亲不可忘兮,吾安能长驾而独往兮?”因难以割舍“君亲”而对《庄》仙选择了放弃。此外,《吊屈平赋》中的“逝远去兮无穷,怀故都兮蜷局”也是纠结于《庄》、儒而归于儒圣之义。还有《思归轩赋》,该赋的“思归”,在《庄》仙的闲适恬淡、林泉高蹈和奉养父母的孝思上,后者是最终选择:“吾思乎!吾思乎!吾亲老矣,而暇以他为乎?”11

三、结 语

综上所述,作为哲学家的王阳明的辞赋,并未有《传习录》心性义理诘辩的枯燥,而是具有大赋家所成之文的巨大感染力。刘勰说:“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12“铺采摛文”义近司马相如“赋迹赋心”说,这在王阳明的辞赋中表现为“控引天地,苞括宇宙”的超时空想象和联想,“错综古今,总览人物”的溯古以鉴今,“綦组锦绣,经纬宫商”的修辞。“体物写志”者,借描写事物以抒写情志。如果说《传习录》凝聚的是王阳明的理性思维,那么辞赋则是其情志世界的表达。其中纠结于《庄》、儒,或归于《庄》仙、或归于儒圣的价值取向,实质是情感与志向的纠结。这种纠结的审美体验,《庄》仙在于遗世高蹈、归隐田园、飘然凌风、游历仙班中洋溢着理想主义光辉;儒圣则在同病相怜的“吊屈”、痛斥权奸的“告终”、依依惜别的“送弟”、殷殷孝思的“思归”中展现着或骨感或丰腴的伦常美。总体看来,说王阳明为辞赋大家不为过誉;论其单篇,《时雨》《九华》二赋,则堪为辞赋史上超拔之作。

扬雄晚年悔辞赋创作,言“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传统文人的豪迈理想,王阳明早年的大赋之作,是才士少年意气中难以避免的;“因言获罪”而贬谪龙场遭遇不公正对待后,他以骚体、小辞之作抒写自己情感历程;平定宁藩朱宸濠叛乱,他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的永恒价值,揭“致良知”之教以图从人心这一根本层面救世济民, 这体现在他彼时所撰《思归轩赋》归而养亲、归而传道的志向之中。

归而养亲是他自己良知的表达,归而传道就是开展“致良知”之教。因而可以说,王阳明的辞赋创作历程,以情志表达的方式体现着他“致良知”学教形成过程,是为其“致良知”学教形成过程的诗意栖居。

猜你喜欢
致良知辞赋王阳明
辞赋神鹰银铠图序
《中国辞赋理论通史》
神仙观念在汉代辞赋家书写中的价值体现
王阳明,你是封建的卫道士还是人文主义的拓荒者?
阳明四句教与唯识学八识思想的对比研究浅析
浅析牟宗三智的直觉
浅析王阳明“知行合一”说
关于王阳明的入仕之道
王阳明研究的知识进路
王阳明的著述观及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