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绪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前言”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可见,高素质人才是以语文素养的高低为基础的,正确流畅的语言表达是体现一个人语文素养高的要素之一,这当然离不开语法的规范,但在工作、生活中违反语法规范的现象十分普遍,值得深思。
一、语法问题现状调查举例
在以下情况中,语法毛病普遍存在:
1.在电视节目、报刊杂志、书籍词典中
(1)问句重叠。比如,主持人:“曲所长,你如何看待做这件事会取得什么样的效果?”(2012.09.14央视新闻1+1)“如何”“什么样”表示提出两个不同的问题,若用一个问句提问,就会使句意表达不清。
(2)成分残缺。比如,主持人:“……另外‘主权二字本来就赋予他们在自己的领海里头去打鱼。”(2012.09.18央视新闻1+1)“赋予”缺少宾语,应在“打鱼”后补上“的权利”作宾语。
(3)用词不当。①弄错词性,比如,“淘汰”táo tài(动词)在选择中去除(不好的、弱的或不适合的)[2]。(《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P1271,商务印书馆)“适合”是动词,在这里不能作定语,所以应用形容词“合适”替代。②弄错词语的褒贬色彩,比如,它告诉我们,德国教授是如何处心积虑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不受任何外来影响干扰的观察问题的能力[3]。(季羡林《一生的远行》)句意是对德国教授工作的赞许,而“处心积虑”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恰当,可改为“千方百计”或“想方设法”。
2.在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和习作中
(1)搭配不当。比如,夏秋时节,腹泻病人时有发生。(主谓搭配不当,“病人”“发生”讲不通)
(2)成分多余。比如,他的工资也没多少薪水。(“工资”和“薪水”义同,“薪水”多余)
(3)语序不当。比如,看见老虎,她就马上躲起来,扑腾扑腾地吓得心里乱跳。(“扑腾扑腾地”应修饰“乱跳”)
以上语病说明:人们的语法规范意识普遍淡薄。这对人们的语文素养产生了不良影响。语法意识与语法教学息息相关,然而对学生随机调查发现,语文教师基本上不讲或很少讲语法。
二、语法教学被普遍淡化的深层原因
1.《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法教学的阐述”存在误导倾向
(1)“课程目标”“阶段目标(阅读13)”相关阐述: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语言上的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其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2)“教学建议”提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相关知识教学。”
从表述中的“了解”“随文”“不必”等很容易给人“淡化语法教学”的印象,无疑会误导教材编者和使用者。
(3)“评价建议”中有:“语法、修辞知識不作为考试内容。”(对文言诗文的考查也有类似表述)
追求高分是师生们的功利思想,“不作为考试内容”的阐述使教师陷入了“教”与“不教”尴尬境地,语法教学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2.教材编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相关阐述”把语法知识作了淡化处理
《语文课程标准》是编写语文教材的重要依据,现在的教材把语法知识放在了“附录”部分的“语法简表”里,可见教材编者把语法知识做了淡化处理,也误导了教材使用者。
3.语法教学被淡化与过度强调“人文性”有很大关系
新课改强调教学理念的转变,突出人文性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突出人文性,就相对淡化了工具性,这样,作为规范语言的重要工具——语法就被淡化,语法教学也就被忽视了。
三、正确认识语法及其教学的重要性,实施科学高效的语法教学
1.语法是语言的基本规律,没有语法就无法构成语言
外语教育专家胡春洞认为:“语法是语言发生作用的框架,没有语法人们交流思想的公认形式就没有一致性,无法构成语言。”“实践性强的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可让学生越学越明白,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容易,越学越轻松,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持久的学习兴趣。语法教学在任何时候、任何阶段、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淡化。”外语教学尚且如此强调和重视语法教学,面对母语——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淡化呢?
2.准确理解并执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绝不可断章取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可见“实践能力”重于“语文知识”,那么前文中“了解”“不考”是相对于“实践应用”而言。
在每年的中、高考试题中,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学生对语法的实际运用能力,这更提醒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入、正确领会《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陈述,不可妄加臆猜。
3.围绕“随文学习”的要求,教材编者应该在教材中科学安排语法实践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语法学习应“随文学习”,我认为其目的有三:①分散语法知识点,减轻学生学习压力;②使语法学习能够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把语法放在鲜活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感悟;③借助语法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教材编写者与使用者应该透彻领悟“随文学习”的精神,把语法学习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实施语法训练。
4.构建课内外语法教学新模式,注重语法实践运用
(1)语法教学“情境化”。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鲜活有趣的语法学习情境,引导他们体会语法的重要作用。比如,可以设置“课前说话”环节,提出“表达准确,符合语法规范”的要求;让学生坚持每天听《新闻联播》,为规范的语言表达提供标准范例。
(2)语法教学“习作化”。语言大师吕叔湘认为语法对写作很重要。写作是衡量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强弱的最好方法之一,所以教师可在作文教学中贯穿语法教学,及时抓住语病指导学生把习作写得文从字顺,使学生真切体会语法的重要性,使语法学习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语法教学“生活化”。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丰富复杂,教师可以把现实生活作为语法教学的延伸,进行语法训练、能力迁移。比如,可以让学生留意语言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档电视节目等,运用语法规范解读语言现象,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法。
四、结语
我们要摆正语法及语法教学的位置,呼唤语法教学的理性回归;要吃透《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以防歪曲误解;要扎实进行语法训练,以防流于形式。只有这样,语言中的语法问题才能得以解决,语法教学的尴尬地位才能得以扭转,人们的语文素养才能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大字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季羡林.一生的远行[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