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启
张女士今年39岁,有十几年的心脏病史,曾在家中晕倒过数次.就医时多次被建议安装心脏起搏器。由于她年纪尚轻.家属也没有意识到心脏病的严重性.都拒绝了。不久前探视在医院重症监护室治疗的亲友时.张女士突然晕倒。医生们急忙上前查看.发现她的脉搏已经不明显,呼吸微弱、嘴唇发紫,经过前后8次电击除颤、胸外按压、安装起搏器等措施后.于当天晚上7时恢复了意识,脱离生命危险。
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初衷
早在18世纪末,瓦沙利等医学家在意大利科学年会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采用直流电刺激断头尸的心脏,使停止跳动的心脏复跳。直到1952年,海曼采用心脏起搏器使一位病人停搏15分钟的心脏再次起搏后,人工心脏起搏技术才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近十几年来,心脏起搏技术在国内外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起搏器的研制趋于小型化,在器械安全、使用寿命、起搏效能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1988年,一位病人安装了一个核动力起搏器。这个起搏器使用了微量的钚,它可以持续应用20年。2013年,全球首款可以在磁共振成像系统中安全使用的起搏器和导线系统正式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获得植入,改变了植入心脏起搏器病人无法安全接受磁共振检查的历史。
心脏起搏器应用的初衷是防治缓慢性心律失常所致的各种临床症状,恢复机体生理需要内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永久性与临时性起搏器的适应症
根据在体内留置的时间,起搏器可分為临时起搏器和永久起搏器。临时起搏器适用于可逆性的心动过缓。如心肌炎病人出现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在心肌炎得到控制后,心动过缓会自行纠正。但在病重期间,为防止出现心脏意外事故,就要植入临时起搏器,帮助病人度过危险期。另外,临时起搏器还用于防止病人手术前后发生心动过缓,或在手术中对危重病人进行心脏保护。临时起搏器的放置时间一般为1~2周,最长不超过1个月。
永久起搏器一般适用于不可逆的心动过缓,如心跳缓慢或有传导阻滞,伴有头晕、乏力甚至晕厥的患者。有症状的心动过缓是永久性起搏器最主要的适应症。尽管有时病人没有什么症状,但心率很慢(<40次/分)或传导阻滞很重,阻滞的部位很低,也要安装起搏器。有时为了疾病治疗需要,或治疗药物可能导致心率进一步下降时,也需要安装起搏器,如单纯由心动过缓导致的颈动脉窦性晕厥、长Q-T间期综合征等疾病。有些病人尽管有心动过缓,但没有症状,需要密切观察,必要时再安装起搏器。
目前,永久起搏器不仅适用于治疗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严重心动过缓,也应用于一引动新的适应症,如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直立性低血压和血管迷走性是晕厥等。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的注意事项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早期(24小时内)应采取平卧位,尽量少活动。刚植入的第1周,植入侧手臂不要高过头或剧烈活动。植入后的3周内,植入侧的手臂避免做剧烈活动。在手术1~2个月后,上肢活动可高举过头,以能摸到对侧耳垂为佳。出院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进行体育锻炼,只要不感觉过分疲劳、心慌气短,避免剧烈的右上肢活动即可。
生活中,避免用起搏器植入侧的手臂负重:如原发性心脏病严重,水温过高可能对病情不利,故需避免热水浴:保证所有的常用电器接地,避免接触漏电设备:驾驶摩托车或乘坐剧烈颠簸的汽车可能对起搏器有影响。总之,具体做法听从医生的建议。
植入起搏器早期,患者可能会不适应,需经常找医生随访。通常是安装半年内,每1个月随访1次,半年后3个月随访1次,1年后每半年随访1次。起搏器快到预计寿命期时,应增加随访次数。同时还应坚持基础心脏疾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