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进 黄晓云 吴浩 林桂花 郑嘉琪 肖碧云
摘 要:基本公共服务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医疗、交通、教育、国防等。健全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不仅是每个个体实现自我目标的重要基础保障,更是有利于地区经济发展。文章通过分析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提出具有一定建设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福建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0 引言
福建省以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新福建的总体要求,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水平,但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由于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对等问题,因此,需要从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服务领域,对福建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进行探讨。
1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概念
基本公共服务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共识基础上,根据一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总体水平,全体公民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其内涵是符合社会发展现状的服务覆盖范围和最低保障水平[1]。当前学术界对“均等化”比较赞同的一个认知观点是:均等化是存在地区之间的差异性。政府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中,确保公民可以拥有均等的机会享受到这些服务,绝对的平均是不合理且也难以实现。
因此,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当是在健全的社会体系中建立一套最低公共保障标准,使得每个公民都能享有公共服务,应根据各地区的发展水平建立不同标准的最低保障标准。
2 福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
福建省海峡西岸沿岸地区的城市人口集中,经济发展迅速,因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较高;而在闽西、北地区,地处内陆且地形多为丘陵地区,经济发展缓慢,基本公共服务配给较为落后,公共资源匮乏。
2.1 城乡公共教育资源配给不均
城乡二元结构的户籍制度分为农村和城市两部分,实行不同的教育管理体制,造成城乡之间的公共教育不均等化。2016年福建省城镇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为199448人,在校学生数为2816309人,师生比为
1:14.12,乡村地区中小学专任教师数为237651人,在校学生数为808755人,师生比为1:3.4。可以看出,福建城乡地区的师生比的差距较大。公共教育支出方面,2012-2016年,福建省城镇和乡村地区公共教育人均支出分别为629元和462元、756元和507元、1070元和566元、1153元和663地、1151元和731元,尽管整体水平都在稳步提升,但城乡人均教育支出差距愈来愈
明显。
2.2 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与城市差距大
当前我省城乡基本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平衡,农村在卫生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方面与城市相比存在一定差距。2016年,福建省城乡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分别为9.9人和3.99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分别为3.62人和1.44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分别为4.54人和1.64人。城镇地区居民每千人口享有的医疗服务数量一直维持在农村地区的两倍以上,可以看出当前城乡差距仍旧比较明显[2]。同时,福建省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分布和结构不尽合理。先进医疗卫生技术、设备和优秀人才集中在城镇地区医院中,使得农村和基层社区缺乏卫生资源,服务农村地区的能力很弱。
2.3 农村社会障水平低于城市
2016年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689.7亿元,而農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仅为79.0亿元。由此可知,当前城区居民享有较为齐全的社会福利,尤其是在针对老年人的养老金或离退休金的社会保障方面,城镇居民可以获得份额较大的补助。反观乡村居民能够享受的社会补贴水平较低。当前福建省政府对于支持农村地区社会保障的财政支持力度有所欠缺,距离达到如今乡村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3 影响福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原因分析
3.1 国家政策引起城乡分配不均
在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城市享受着福利政策的优越性,农村居民接受着相对较低的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堡垒进一步加重。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新审视,农业体制的不畅通违背了市场规律,农业经济不能快速发展,导致了医疗条件薄弱。在地方社会保障经费的安排上,政府对农村地区的投入较低,福建省社会保障政策的不平衡,导致部分城区居民所获得的社会保障超出了应有的水平,部分农村居民所获得的社会保障力度较小。
3.2 产业结构引起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福建省经济发展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聚集在城市地区,城市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让城市的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地区工作收入较高,同时享有的社会福利较为齐全,大量农村户口涌入城市;而农村地区以农业和小型制造业为主,经济提升缓慢,而人口外流导致原本就难以发展的经济提升得更加缓慢。教育、医疗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质量较低,形成了城乡的经济差别日渐显著的局面。
3.3 财政投入造成资源分配不均
各个地区主要的公共服务建设经费是以一定比例从财政收入计提的,所以经济越是发达的地区,公共服务投入越大,并且随着投入的增多,完善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就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推动地区经济发展。而没有经济发展优势的普通农村地区,在财政支持力度上不够,导致教育和医疗服务人员等大量从农村地区流失。与此同时,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没定位好,地方政府没有将财政拨款用于切实提高贫困地区的整体社会保障水平,因此,也未能满足这些人民对社会保障的需求。
3.4 人才外流是导致公共教育不均的重要原因
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福建省在财政方面对城乡之间的财政拨款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对城市的较多投入形成城市资源的优异,因而往城市涌入大批优秀的年轻人才。乡村的教育支出远低于城市,没有人才的引进阻碍了农村的教育发展。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虽然已经广泛铺设,但是农村享有的社会保障力度较小,获得的社会保障水平远远低于城区居民,社会福利的缺失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3]。
4 福建进一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建议
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应遵循统筹财政原则、民生保障原则和合理配置原则,从国家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财政投入和引进人才方面着手。
4.1 国家政策引导均等化建设方向
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由政府作主导,在保障公民基本需求的前提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教育上,将农村学校教师培训放在重要位置规划和落实,鼓励优秀的省市区骨干教师积极参与到农村支教,建立市区和农村义务教育课程资源共享机制,优化农村学生学习资源。医疗上,建立城乡均等化的医疗救治制度和医疗保险体系,重点构建城乡均等的药品供需保障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体系。社保上,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尽可能建立多缴费多补贴、多缴费多获得的长效机制,完善城乡公共就业的扶持政策,降低乡村居民失业风险。
4.2 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城乡均等化经济发展
结合现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及人民生活水平现状,应着重以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带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在产业结构优化同时注意农村教育水平与城镇教育的平衡,让农村居民在面临产业转型之际,能对未来就业方向有所把握。而产业结构的转型可能使农村逐渐流失原有的乡村文化,因此丰富乡村文化的内容,使得其富有底蕴是公共文化均等化的基础,也对产业结构优化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基础设施不健全的农村无法支撑产业结构优化时人力安全上的保障工作,因此按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促进乡村卫生机构向社区卫生机构转型,为村民提供预防、保健、自救一般常见病症的诊疗等综合服务。
4.3 合理分配财政投入,优化资源分配平衡
在推进城乡均等化稳步前进的时期,教育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保健以及社会保障都离不开财政投入的合理分配。为使财政投入能更加合理高效,更有利于促进均等化发展,福建各级政府不仅要优化城乡之间教育布局结构,建立教育经费统筹机制,提高对农村办学水平的投入比例,实现农村和城镇义务教育免费标准无差别,让农村子女得到相应的优质教育。还要增加对农村医疗水平的投入,加强农村卫生队伍标准化的建设,形成较全面、完備的乡村卫生服务网络系统。与此同时,为提高农民参与均等化建设的积极性,必须重视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在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丧葬抚恤标准、养老金待遇等,促进城乡养老保险权益的均等化[4]。
4.4 制造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城乡发展的不平衡造成的人才留住难,而人才流失又加剧了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化。因此,用教育制造人才是先决条件,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质量水平的差距。通过提高医师的工资水平,留住更多医生在基层工作。并且社会保障也对守住人才起到促进作用,为了能使知识型人才或农民能发挥自己所长找到合适自己的岗位,就需要有专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能够引导农民合适就业,城乡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可以通过培训农民后进行城乡发展建设。当然能吸引人才也能对我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起到一定作用,营造乡村文化归属感,用文化软实力留住人才,以“送文化”同“种文化”的方式,让更多人才怀有不舍之情,放下背井离乡之心。
参考文献:
[1]刘佳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及对策研究[J].探求,2018(01):116-120.
[2]颜雅英.福建省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政政策供给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7,17(03):25-31.
[3]张茂聪.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选择——基于山东潍坊市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2(6):1955-159.
[4]王自亮,陈卫锋.公共财政支出与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13(8):3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