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明
戏剧能够以诗意与美学的意境,将舞台打造成摄人心魄的美学体验、重新发现自己的殿堂。从这一点来说,本届戏剧谷活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聚焦,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戏剧的天地可以有多广阔。
拥有260多年历史、俄罗斯最古老的国家剧院亚历山德琳娜大剧院带来《哈姆雷特》《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两部经典作品、被誉为立陶宛“国宝级”导演的里玛斯·图米纳斯携立陶宛VMT国立剧院带来自己根据契诃夫经典名剧演绎的《三姐妹》和根据莱蒙托夫同名诗剧演绎的《假面舞会》、其得意门生格鲁萨耶夫根据瑞典著名电影大师伯格曼作品改编的独角戏《灵魂的故事》、日本著名戏剧导演铃木忠志携SCOT剧团带来改编自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的《特洛伊女人》、享誉世界的英国壁虎剧团带来肢体剧新作《学院》;鲁迅的两部作品分别由来自波兰和法国的导演与中国团队联合进行演绎:一部是波兰导演格热戈日·亚日那执导的《铸剑》,一部是法国导演米歇尔·蒂姆执导的《阿Q》;国内剧目则包括中国国家话剧院田沁鑫导演的明星版话剧《四世同堂》、“老舍專业户”方旭的最新作品《老舍赶集》、陕西人民艺术剧院根据路遥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平凡的世界》、齐齐哈尔市话剧团的大型原创话剧《萧红》、过士行编剧易立明导演的荒诞戏剧《帝国专列》、田沁鑫编剧并执导的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上海话剧中心出品的原创话剧《家客》……这一系列的剧目名单显示,对喜爱戏剧与表演艺术的人来说,2018年5月5日—23日这19天,在上海静安现代戏剧谷上演的“国际静安 全城有戏”戏剧节活动,代表着一场马不停蹄的戏剧之旅与戏剧狂欢。
汇聚世界一流戏剧,提升观众欣赏水平
观众在这19天的时间里,观赏了来自8个国家的17部戏剧—其中有6部是中国首演、14部是上海首演,首演比例超过全部剧目的80%;观众在北京、天津等地观看国家话剧院由秦海璐、陶虹、果静林等明星阵容出演的《四世同堂》,最高票价为880元,在西安更是高达1080元,而在现代戏剧谷,观看同一场演出的最高票价仅为580元—今年戏剧谷不论什么演出,以最高票价580元封顶,差价由静安区政府补贴;观众在戏剧节期间随便逛到南京西路、吴江路、静安公园、太古汇广场等地,就可以看到由来自北美、南美、亚洲和欧洲等各种演出团体所带来的165场不同风格的演出,包括来自爱丁堡边缘艺术节的街头戏剧表演、法国巨人剧团的大型木偶巡游、曾为伊丽莎白女王二世、MMA巨星麦克格雷戈演奏过的全球巡演艺术家Jonny、赢得澳大利亚街头表演大赛桂冠的Sammy、获奖无数的泡泡艺术大师Burl,以及来自东京的喜剧组合等……这些曾在世界各地获得好评的街头表演,为戏剧谷的上海街头增添了斑斓的节日气氛。在设在静安公园门口的“朗读亭”,观众还可以体验一把自己朗读剧本并录音的感觉—虽然想要体验这种感觉的人有很多、“朗读亭”前面排队的队伍有点长……正如此次带来对布莱希特作品《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的最新演绎的希腊导演提奥多罗斯·特佐普罗斯所说的:“艺术的目的不是教育,而是向人们提出问题,引发他们的思考。……一次成功的演出会让观众厘清一些问题,但也会生发其他新的问题,观众如果只是看戏而不思考,那就成了木偶。”
通过邀请世界一流的名导、名剧、名团,提升观众欣赏水平和现代戏剧谷的影响力,这是主办方静安区文化局布局今年戏剧谷剧目展演的主要策略,也是向广大观众呈现这张令人惊艳的“节目单”背后的驱动力。经过近年上海各种戏剧演出的不断丰富,戏剧团体的不断成长,上海观众的欣赏水平也给带剧前来的国际名导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里玛斯·图米纳斯演出后表示,自己作品中的那些“点”,观众几乎全部都能领会,足以表明上海观众的欣赏水平之高,眼光之好。
在痛苦中开出一朵轻盈的花来,这种俄罗斯文学与中东欧剧场特有的诗意,是此次戏剧谷演出活动一个引人瞩目的特点。如被誉为立陶宛国宝级导演的图米纳斯,此次带来两部作品:一部是根据契诃夫作品改编的《三姐妹》,一部是根据莱蒙托夫诗剧改编的《假面舞会》。对于前者,上海社科院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杨伟民研究员在观看演出后评论:“契诃夫深邃的戏剧思想和情感被融入到非常现代的、明亮的戏剧形式中,给熟悉此剧的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在其他制作中似乎不重要的诸多细节突然都变得有意义起来。”戏剧能够以诗意与美学的意境,将舞台打造成摄人心魄的美学体验、重新发现自己的殿堂。从这一点来说,本届戏剧谷活动对“一带一路”国家的聚焦,确实让我们看到了戏剧的天地可以有多广阔。
催生市民原创戏剧,打造戏剧文化高地
今年的戏剧谷,也是催生市民原创戏剧的舞台,为此特别推出“市民戏剧竞演”活动。22部由校园剧团、社区剧团、白领剧团、文化公益组织等创作的优秀剧目在静安区文化馆“静”剧场轮番上演,最后由戏剧专家评出奖次。颁奖典礼在八百秀剧场举行,主办方特意为颁奖典礼准备了红地毯,获奖的市民创作者兴高采烈地走过红毯拍照留念,感受了一把作为“创作者与表演者”的荣耀与喜悦。这是现代戏剧谷在以往面向社会进行剧本征集的基础上,通过提供专家指导,将剧本征集变成了集征稿、编排与展演于一身的“市民戏剧竞演”活动,大大提升了参与者的创作兴趣,也使得戏剧创作与表演变成了市民身边可见、可感、可参与的活动。
“市民戏剧竞演”持续了一周,9场演出采取“公益票免费预约”的方式,1200张票在三天内就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预约一空。据媒体报道,现场上座率高达98%,且无人中途离场。这是市民对从自己中间生长出来的作品的热情与拥护的最好体现。最终,上海癌症康复俱乐部、解放日报、上海奏凯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哎呦,不怕》荣获最佳市民戏剧奖;静安区青少年活动中心《我们都是好朋友》、上海光启话剧艺术中心《长脚雨》、上海戏剧学院2017表演进修班(毓戏剧研习工作室)《祈生》荣获优秀市民戏剧奖;柏万青志愿者工作室《归来》、驻区部队《谁是最可爱的人》、静安寺街道《今天我休息》、马兰花少儿艺术团《春之声》、静安区青年越剧团《早霞》荣获市民戏剧奖。
通过市民戏剧竞演等活动,培养市民对戏剧的爱好与创作能力,将静安区打造成上海戏剧文化的高地,这对静安区来说,既是一种自觉要求,也是一项神圣使命。上海戏剧艺术的最高等学府—上海戏剧学院—坐落在静安区;戏剧教育是静安区的特色教育:区内很多学校都设有戏剧教育课程,几乎每一所学校都有戏剧社团。有什么样的戏剧观众,就会有什么样的戏剧—为推动静安区的戏剧教育,当地一些学校联合成立了戏剧院校联盟,共同研究和推进青少年戏剧教育。从青少年抓起的戏剧教育,在市民身上体现为戏剧创作活力,可以说,静安区打造戏剧文化高地的成果正在显现。
然而,不管是从剧院的数量、规模还是效益来说,“现代戏剧谷”都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5月22日上戏举办的“戏剧与城市:亚洲演艺之都的未来之路”论坛上,有这样一组数字引发人们的讨论:伦敦有38座剧院,2017年共接待1459万观众,演出18975场,票房收入超过6亿英镑;纽约百老汇有41座剧院,2017年接待观众1327万,演出13244场,票房收入13亿美元;静安区有13家剧院,2017年接待观众244万,演出3260场,票房收入为3亿元人民币……差距很明显。为了进一步提升“现代戏剧谷”的品牌与发展能力,静安区在刚出台的《静安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中,提出了“花心+花瓣+花环”的演艺产业生态圈发展计划:以江宁路文化街等主要演出场所、演艺活动、院团主体为“花心”,以静安现代戏剧谷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为“花瓣”,以周边的艺术、时尚、娱乐场所和商圈作为“花环”,营造充满大都会魅力、具有充沛活力的演艺产业生态圈。也许用不了多久,“国际静安 全城有戏”就会成为一年四季、全天候有戏的现实。
5月18日,在昆曲成功“申遗”的纪念日,“昆曲王子”张军在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举办了“新昆曲”水磨新调万人演唱会。这场演唱会也被称作是静安现代戏剧谷的“巅峰之夜”—为其万人齐聚的规模,也为“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在上海这片现代之花盛开的土地上所散发的新活力。笔者坐在观众席上,欣赏张军的“新昆曲”与评弹、歌剧、摇滚、电声、流行等艺术形式的跨界与互动,不知为什么,感触最深的不是昆曲的新风采—演出确实精彩—而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包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与开放。
这座城市,就是最好的舞台。
作者 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