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的调查研究
——以潮州市为例

2018-12-10 11:26:10李亚娟
法制博览 2018年34期
关键词:外向矫正人格

李亚娟

韩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潮州 521000

社区矫正人员是指在实施犯罪行为后,依法被判处非监禁刑或者因具备相关法定事由而在社区服刑的罪犯,包括被宣告缓刑、被判处管制、被批准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裁定假释的人。[1]社区矫正人员作为社矫工作的主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影响到社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2]只有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状况进行有效的了解和评估,才能进一步开展包括心理矫治工作在内的其它工作。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来自潮州市几个镇区,总数为38人,其中男性35人,女性3人,分别占总数的92%和8%。年龄在17到35岁之间,犯罪案由包括了交通肇事、诈骗、故意伤害、寻衅滋事、抢夺等。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共88个题目,被试以“是”或“否”作答。包括四个分量表:内外向量表(E),神经质量表(N),精神质量表(P)和掩饰性量表(L)。

第二部分是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每个项目均采取5级评分制,分数越高表明症状越明显,心理问题越严重。

二、结果与分析

(一)社区矫正人员人格特征数据分析

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的原始分数转换为T分后进行比较,可以将人格类型分为以下几种:①中间型(43.3-56.7分):性格不明显,内外向呈中性,情绪较稳定;②倾向型(38.5-43.3分和56.7-61.5):前者为内向倾向、情绪稳定,后者为外向倾向、情绪不稳定;③典型型(38.5分以下和61.5分以上),前者为典型内向、情绪非常稳定,后者为典型外向、情绪非常不稳定。调查结果显示,精神质的倾向型、中间型、典型型的人数百分比分别为31.8%、54.6%、13.6%;内外向的百分比分别为36.3%、36.4%、27.3%;情绪稳定性的百分比分别为9.1%、54.5%、36.4%;掩饰性的百分比分别为4.5%、50.1%、45.4%。在内外向上,表现出了更明显的外向性,虽然在精神质、情绪稳定性和掩饰性三项分量表中中间型占多数,但在情绪稳定性和掩饰性方面也表现出了较高的典型性(36.4%和45.4%)将社区矫正人员的艾森克人格量表得分与普通人群常模进行比较后得出以下结果:

表1 艾森克人格量表(EPQ)结果与普通人常模比较

注:*p<0.05,**p<0.01,***p<0.001,下同。

社区矫正人员EPQ的4个维度中只有内外向(E)异常显著高于常模均值(p< 0.001),其余3个维度的分值分布均在正常范围内,与常模差异无显著意义。内外向量表(E)得分偏高说明这些社区矫正人员中性格外向者比普通人更多。

(二)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得出,scl-90中阳性项目数超过43的有 7人,检出率为31.8%。各因子的均值得分(M)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敌对>抑郁>精神病性>焦虑>躯体化>恐怖。

表2 社区矫正人员SCL-90得分与普通人群常模的比较

将因子分与普通人常模进行比较后可以看出,社区矫正人员心理自评量表的总均分边缘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常模,其中阳性项目数与常模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在各因子中,强迫症状非常显著高于常模(P<0.01),偏执、精神病性均显著高于常模(P<0.05)。这表明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是显著低于普通人群,其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特征(EPQ)的相关分析

表3 社区矫正人员心理健康自评量表得分与人格特征(EPQ)得分的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可得,人格特征中精神质、内外向因子与心理健康各因子间无相关,情绪稳定性与SCL-90中躯体化因子(p<0.05)、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p<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抑郁因子间呈异常显著正相关(p<0.001)。总体而言,情绪稳定性人格特征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程度非常高,其与SCL-90总均分之间的相关系数高达0.710(p< 0.001)。掩饰性与各因子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

三、社区矫正人员心理与人格特征的讨论分析

(一)社区矫正人员人格特征具有典型性

社区矫正人员的人格结构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外向性,外向倾向与外向典型的比例总共达到了59.1%。艾森克的研究表明,外向型人自信武断,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倾向和支配欲,情绪较为多变,他们时常想要寻求不一样的刺激,犯罪事件往往就是在寻求刺激过程中发生的不可控结果;内向型的人情绪反应较为内敛敏感,当体验到一种情绪时,持续时间较久,不太容易恢复常态,一旦误入歧途,通常会较为难以自拔。在情绪稳定性方面,社区矫正人员的人格会表现出更多地典型性特征——典型性稳定(18.2%)和典型性不稳定(18.2%)。倾向型和典型型总共占比45.5%。这与刘素珍等人[3]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即人格的内、外向性与情绪稳定性特征联系较为紧密。外向倾向而情绪稳定性得分低的情况更容易引发犯罪。

(二)社区矫正人员的心理问题具有普遍性

社区矫正人员中的心理问题较为普遍。本研究显示,社区矫正人员的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与普通人群差异明显。其阳性项目的检出较多集中于强迫因子上和人际敏感因子。这和魏然[4]等的研究结果不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这些社区矫正人员的掩饰性或者答题的随意性导致他们表现出来的最突出的问题不是敌对,而是强迫这种与服刑表现无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与潮汕人群中爱整洁、追求完美的性格特征有关。同时也反映出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和监外服刑,虽然他们认罪状况良好,但从心理上对自己被判刑的经历会有所介意,限制人身自由也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和他人不同,特别是戴上手环后,这种感觉更加明显,虽然监控手环和普通的电子手表在外观上差异不大,但他们会认为别人能够看到手表是锁着的,自己也好像被贴上了“罪犯”的标签一样,因而在与他人的交往,特别是和陌生人的交往中会表现出更多的敏感和退缩的心理。

(三)社区矫正人员人格健康的重要性

人格结构的特征决定着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情绪稳定性和掩饰性因子与SCL-90各因子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情绪稳定性差的社区矫正人员表现出焦虑、敏感、思虑重、易怒、易冲动等特征,因而其心理健康状况较差。人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因此,对人格有缺陷的社矫人员进行心理矫治难度较大。人格与遗传和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文化教育和环境都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形成。社区矫正人员中有些人之所以具有易于犯罪的人格特征是和他们的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等因素分不开的,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社区矫正人员本身的心理矫治,同时也不能忽视家庭和教育对社矫人员人格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如果能够调动整个家庭的资源和力量,开展相关的家庭治疗,定可以提升社区矫正的效果。

(四)社区矫正人员对心理健康认识的肤浅性

本研究中社区矫正人员普遍是不了解心理健康和心理矫治的相关工作的。在潮州市,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不高,大众对心理健康的认知程度本身就不高,况且社区矫正人员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能接触到相关方面的教育机会很少,再加上一些人因为不了解而对心理工作存在着某些误解,导致他们对心理矫治本身有些抵触。人们对于心理知识和心理咨询的认识还存在较多的偏见和误解,内心的接受程度较低。

猜你喜欢
外向矫正人格
为什么你的朋友更外向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学生天地(2020年15期)2020-08-25 09:21:38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中国自行车(2018年2期)2018-05-09 07:03:05
你的性格是内向还是外向
What Statistics Show about Study Abroad Students
矫正牙齿,不只是为了美
福建人(2016年6期)2016-10-25 05:44:15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02:00:14
矫正牙齿,现在开始也不迟
Coco薇(2015年7期)2015-08-13 22:47:12
改良横切法内眦赘皮矫正联合重睑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