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晓敏 赵海萍
【摘 要】随着英语广泛传播,在世界各地衍生出许多变体,世界英语理论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本文基于世界英语理论,从标准英语和英语变体的角度,就庞德的《古风·天津三月时》英译展开研究,旨在促进古诗英译工作的发展。研究发现:诗歌意象翻译应向标准英语看齐,典故翻译应尊重英语变体的文化诉求。
【关键词】世界英语;标准英语;英语变体;庞德;《古风·天津三月时》;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9-0226-02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杰出的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和意象派诗歌运动的代表人物,更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佼佼者。1912年,庞德接手美国东方研究专家厄内斯特·费诺罗萨的遗稿,将其中19首中国古诗录入《华夏集》,于1915年出版,在美国诗坛引起不错的反响。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英美学界有不少人将庞德视为能代表美国创新精神的现代诗人,其中两位关键人物是休·肯纳和唐纳德·戴维。1951年肯纳出版《埃兹拉·庞德的诗歌》,20年后又出版了一部庞德研究重要著作《庞德的时代》,此时庞德在学术界的地位已经确立。而唐纳德·戴维于1964年出版的《埃兹拉·庞德:作为雕刻家的诗人》是庞德学的扛鼎之作。戴维于1975年和1991年分别出版了《埃兹拉·庞德》和《埃兹拉·庞德研究》。世界对庞德的研究起步略晚于英美学界,直到1972年庞德去世后,研究覆盖面才渐渐扩大。
国内学者对庞德的研究大多涉及到《华夏集》。目前学界多从翻译学角度研究庞德的《华夏集》,分别从庞德的翻译理论、顺应论和阐释学视角展开研究。少数学者从诗学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古诗英译对西方诗歌的积极影响。此外,也有学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围绕东方主义展开论争。但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似尚未见以世界英语理论为指导的《华夏集》英译研究,这一方面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
一、世界英语理论
随着英语广泛传播,世界英语应运而生。作为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经过本土化后出现了不同的英语变体。
美国语言学家、世界英语领域专家卡其鲁于1985年提出同心圆模式。该模式将英语使用者分为内圈、外圈和扩展圈。内圈是指英语的传统堡垒区,约有3.2到3.8亿人以英语为主要语言;外圈是指不以英语为母语但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和地区;扩展圈是指主要以英语为外语的国家和地区,约有1亿到10亿人使用英语。其中,内圈主要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英语母语国家。外圈包括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印度、新加坡和南非等国家地区。扩展圈包括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都把英语当作外语学习。英语在世界各地本土化,出现了不同英语变体,如中国英语。
在世界英语理论中,英语的标准与非标准问题极具争议性。McArthur(1987)提出了“世界英语圈”的轮状模型。在这一模型中,轮子的中心由“世界标准英语”构成,周围是各种英语变体。无独有偶,G?rlach(1988)提出了类似的“英语圈模型”,以“国际英语”为中心,各种英语变体皆围绕着这个中心旋转。两个模型的标准区域变体中,包括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等。
就英语的标准与非标准问题而言,笔者认为内圈英语可以作为学习英语的标准,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起到规范性作用。但也应当看到外圈、扩展圈出现的英语变体,给予其在文化、经济、政治上的话语权。二者的结合可对英语教学、翻译等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世界英语理论体系观照下《古风·天津三月时》庞德译本的得与失
1915年,庞德在《诗刊》上撰文说,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以李白诗作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因简约含蓄、意象丰富而备受庞德偏爱。在世界英语理论的观照下,可以发现庞德对《华夏集》的译诗引人深思。以李白诗歌《古风·天津三月时》为例,可以看到庞德在翻译中国古诗时,在意象、典故等方面的处理,恰好与世界英语理论对于标准英语和英语变体的观点相合,这也正好解释了庞德所译中国诗歌广受读者欢迎的原因。本文以庞德所译李白《古风·天津三月时》为例作简略分析。
(一)意象翻译:向标准英语看齐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其诗想象丰富、意境独特。《古风·天津三月时》以描述地域风景为特色。诗中有一段写到公侯行乐,意象极为丰富:“入门上高堂,列鼎错珍馐。香风引赵舞,清管随齐讴。七十紫鸳鸯,双双戏庭幽。行乐争昼夜,自言度千秋。”
庞德译为:“Haughty their steps as they go into great banquets, /To high halls and curious food, /To the perfumed air and girls dancing, /To clear flutes and clear singing; /To the dance of the seventy couples; /To the mad chase through the gardens. /Night and day are given over to pleasure,/And they think it will last a thousand autumns.”(Pound,1915:15)
對于“香风”“赵舞”“清管”和“鸳鸯”等意象,庞德分别译为“perfumed air”“girls dancing”“clear flutes”和“couples”,基本译出大意。尤其是“鸳鸯”,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词汇,在英文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词汇。庞德便抓住鸳鸯出双入对的特点,译为“couples”,更易于英美读者所理解。
在意象翻译处理上,庞德既有局部观念,注重个别词汇的翻译;也有整体观念,立足语篇以统筹全局。他的译作不是简单的名词堆砌,而是通过介词等英语连接性手段,将零散的意象串成一个整体。李白原诗中“上”“错”“引”“随”“戏”几个动词使画面活跃起来,庞德译文却一个动词都没有使用,而用一个“to”介词代替这些不同的动词。此外,庞德还在译诗中反复使用“and”,如此便将局部的意象串联起来,构建出诗篇的整体画面感。
庞德的意象翻译策略恰好与世界英语理论的标准英语观点相合。他以内圈英语为标准,遵循英语思维,处理文化信息。他的译诗不是对古诗意象的简单复制,而是出于对内圈英语读者的考虑,紧扣意象特点,减少其陌生感,以此辐射内圈英语读者,引起受众共鸣;庞德遵循英语思维,化动为静,虽然使古诗动态美有所减损,却恰好符合英语偏向形合的语言特点。因此,其意象翻译无疑是向标准英语看齐。
(二)典故翻译:尊重变体文化诉求
《古风·天津三月时》的最后一段是全诗的升华。诗人多次用典,表达功成身退的思想主旨:“功成身不退,自古多愆尤。黄犬空叹息,绿珠成衅仇。何如鸱夷子,散发棹扁舟。”
这几句庞德译为:“Unwearying autumns. /For them the yellow dogs howl portents in vain, /And what are they compared to the lady Riokushu, /That was cause of hate! /Who among them is a man like Han-rei/ Who departed alone with his mistress, /With her hair unbound. /And he his own skiffsman.”(Pound,1915:15)
在典故处理上,庞德把握了基本的文化内涵,做出了巧妙的处理。李斯临终前叹息不如早牵黄犬去打猎,而庞德译诗中的黄犬“howl portents in vain”,声声狂吠中留下了多少警示;石崇因爱妾绿珠而招致家门不幸,庞德笔下的绿珠是“cause of hate”,成了红颜祸水;范蠡佐越王实现霸业后便功成身退,“departed alone with his mistress”,退隐之中隐藏着大境界。庞德典故翻译之精妙在于他尊重了变体文化的诉求。中国古人向来崇尚仕途经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功成身退是放弃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人生智慧。而在内圈英语读者看来,这种观点在西方社会并不常见,颇有新意。因其文化环境不同,对于仕途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庞德抓住了东方文化激起的一点火花,在理解变体文化的基础上,秉持着开放包容的翻译态度,完整保留诗歌的文化信息,译出了原作的精神和风格;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内圈英语读者传达变体文化,并试图把这种豁达退隐的人生态度植入西方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积极传播者。
此外,庞德对于英语变体文化的立场与国内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不谋而合。作为世界英语的拓展圈,中国出现了China English这一英语变体,必然有自己的文化诉求。许渊冲先生在《李白诗选》英译中,对外输出的不只是诗人的语言,更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粹。译者只有尊重不同变体文化的诉求,才能促进中西方文化的有益交流。
三、结语
本文就庞德在《古风·天津三月时》中的意象翻译和典故翻译做了简要分析。从庞德的翻译中,我们可以得到一点启示,即在古诗词英译中,译者应以世界英语理论对于标准英语和英语变体的观点为指导,诗歌意象翻译应向标准英语看齐,典故翻译应尊重英语变体的文化诉求。以此为翻译准则,译者才能在古诗词的英译中更恰当地把握文化信息的处理,使中国古诗词复兴于世界,而不至于因其古朴艰深而被拒于现代文化的门外;只有这样,译者才能更好地对外输出中国的语言文化,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使古诗词这一中华文化瑰宝融入世界多元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Bhatt R M. WorldEnglishes[J].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2001,30(1):527-550.
[2]Crystal D.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Ezra,Pound.Cathay[M].London:Elkin Mathews,1915.
[4]Onysko A. Modeling World Englis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Contact [J].World Englishes,2016,35(2):196–220.
[5]高博.東方主义还是汉学主义?——埃兹拉·庞德中国文学翻译产品的性质之辩[J].东方翻译,2017,(06):17-21+52.
[6]蒋洪新.庞德研究在西方[J].外国文学评论,2013,(02):230-239.
[7]李春长.《神州集》对中国女性的再审视[J].江西社会科学,2007,(05):83-88.
[8]李正栓,李双燕.庞德汉诗英译原则研究——以《华夏集》和《大学》为例[J].语言教育,2013,1(03):54-59.
[9]李正栓,孙蔚.庞德对中国诗歌与思想的借鉴[J].当代外国文学,2011,32(01):65-71.
[10]吕佳颖.《华夏集》中李白诗歌的阐释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11]唐平.基于顺应论的庞德英译《华夏集》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2]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06):20-26.
[13]张景华.庞德的翻译是东方主义吗?——兼论《神州集》的创造性翻译[J].中国翻译,2013,34(05):84-89.
[14]赵毅衡.诗神远游[Z].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15]周建新.庞德的《神州集》与中国古典诗歌现代化[J].山东外语教学,2010,31(04):81-86.
[16]朱谷强,刘筱华.埃兹拉·庞德对李白诗歌的西化[J].外国语文,2010,26(06):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