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雨
【摘 要】1934年至1942年,庄学本在当时地图没有标示的“白地”和人称“险地”的中国西部地区,考察了羌、藏、蒙古、土、彝、纳西、撒拉等民族,并拍摄了大量照片,内容涉及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人体体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民族民俗事象,这些基于强烈国家民族意识的民族志摄影作品,使庄学本成为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先驱。
【关键词】庄学本;民族志摄影;影视人类学;西部民族
中图分类号:J4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140-02
1934年至1942年,庄学本(1909-1984)怀揣着走进圣地西藏的梦想,深入边地长达十年,最终他未能踏足西藏。在此期间,庄学本辗转深入西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历经艰难曲折,用人类学的方法进行民族考察。将近十年的时间,羌族、藏族、蒙古族、土族、彝族、纳西族、撒拉族等部分地区都留下了这位独行者的深刻印迹。①
这是庄学本一生最辉煌的时期。在这期间,进入边地考察的中国年轻学者并不在少数,使用人类学方法进行科学记录的考察著作也难以计数。这一切都是在边疆危机和科学主义的驱策下形成的时代动向。时代鞭策着这位年轻的沙龙摄影爱好者走向科学考察的田野;时代更辉耀着这位精力充沛的年轻爱国者,使他成为立足于20世纪的一位视觉大师。
一、浅析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产生的背景
(一)影视人类学的学术背景
人类学是一门专门研究人的学科。从这个定义出发,关于人类学影像起源的研究从广义上说起源于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尼埃普斯和达盖尔发明了摄影技术,当时的摄影内容主要是记录人类的日常生活起居和生产劳动,具有内容、方法、角度的同一性。后来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手持相机的人们开始由室内延伸到户外,带着相机旅行、冒险摄影、战争一线摄影的形式应运而生。因此,广义的人类学影像是从照相机的发明起源开始拉开序幕的。但如果从影视人类学学科创立的维度,则只能上推至1973年的第九届芝加哥世界民族学与人类学大会,与会者以通过宣言的方式,宣告了这一将影像创作为研究方法的分支学科在人类学体系当中的初步确立。②
具体而言,影视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文化人类学家以田野调查为搜集资料的主要手段,田野调查是根据调查目的拟好调查提纲,访问调查对象,并进行实地观察,将调查对象的口述资料和人类学家的所见所闻系统地笔录下来。早期的人类学家中多有善于素描的,对田野调查中的人和物的形象描绘下来,作为文字记录的补充,成为形象资料。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发明以后,照相机和电影摄影机逐渐取代了绘画。影视人类学就是人类学家将影视手段应用于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调查中逐步形成的,它以影视(包括照片)为手段,表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载体的影片、照片的拍摄方法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中国西部民族摄影的时代背景
说起中国早期人类学家的西部田野调查摄影的诞生,不得不提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特殊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即将爆发,整个民族面临深重的灾难和危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萌生。迫于国家形势,勇于开拓的学者们走向风光旖旎、自然资源与人文宝藏富有的祖国西部,他们不顾不测的危险,不怕面对艰辛,试图将国难当头的忧愤化为力量。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幅员辽阔,边缘荒地极多,对于居于中原的人们来说边疆少数民族是一片从未涉足的空白之地,存在很多无法预期的危险。当时进行的西部考察的人类学家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政府组织,委派其完成任務,按时完成考察任务;另一种是出于个人行为,以求知内驱力为动力。社会动荡不安,军阀林立,盗匪遍布给田野调查带来相当困难。人类学家们面对不测的危险,不怕艰辛克服万难搜集了很多宝贵的人类学资料。很多学者讨论中国最早的人类学田野调查工作开始的时间,最终达成共识——在20世纪20年代末蔡元培先生率先将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理论引入中国,在此影响之下,中国人类学家开始尝试用近代意义上的科学手段投入田野调查。
而认为庄学本是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先驱,主要是因为他是第一位运用一种全新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影像记录法来阐释和还原少数民族地区生活面貌的人类学家。除了庄学本以外,当时的摄影记者王小亭也做过少数民族纪实摄影的专题性报道,但是从投入时间和精力的专一性角度而言,庄学本是无人能比的。庄学本的儿子庄文骏回忆父亲的边地十年,说其父亲这十年是不停地行走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并用镜头记录下将近5000多幅珍贵的纪实摄影照片。这些照片对于当今研究七八十年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风光、社会结构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
二、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的影视人类学价值
真实性是影视人类学在拍摄方面坚持的原则之一,是人类学影片和照片的生命和灵魂。在拍摄时不允许拍摄者干涉被拍摄者的自然状态。在真实性与艺术性发生矛盾时,前者是第一位的。庄学本的摄影作品绝大多数是自然拍摄的,如生产和生活类照片、藏族牧区的放牧者、农区的“二牛抬杠”的耕地方式、土筐积肥、牵牛饮水、收割青稞、打链枷脱粒、风力扬青稞杂质、羊角耙扒草、手工捻羊毛线、原始织机织氆氇等一系列照片,都很自然,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藏区的生产生活水平和传统习俗。
学术性是影视人类学在拍摄方面坚持的原则之二,是人类学影片和照片的价值所在。学术是系统的知识组成的,拍摄要有系统性。一般情况下,孤立的一个镜头、一张照片学术价值不大。庄学本的作品,成组的照片较多,从粮食的播种、收割、扬场的全过程,到羊毛生产、销售的过程,天葬过程,等等,都是一组一组的照片作详尽的记录,显现出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令人获得系统知识。庄学本在筹办西康影展中,是这样说明自己的摄影理念和选编照片的准则:“因为摄影是艺术,所以每一幅照片须要有成功的技巧,换言之照片的图面必须美化,方能引起阅览者的欣赏。同时尤须注意照片的内容要有丰富的学术价值。如果照片已臻美化而内容贫乏,则不过一件普通的美术作品;或内容已臻丰富而技巧平凡,也只是一件枯燥的科学标本。”③由此可见,庄学本西部民族摄影作品的确有着很高的艺术和学术价值。
三、结语
人类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终究应该为人服务,要理顺人类的利益冲突,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保护人们的安全不受“侵犯”。人类学影像的获得应建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之上,不能以凌辱他人的尊严为前提,人类学者不等同于殖民者的入侵,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人类学家在进行人类学影像拍摄时要充分取得被拍摄者的信任和理解,尊重被拍摄者的人格尊严,持有这样的学术态度,震撼灵魂又具有生命活力的影像才会在人们的镜头下诞生,才有广泛传播的价值。这就需要人类学家立足于民族的文化土壤,深入研究族群人文特性,在原生态文化构建、民族形象构建中担负起应有的责任,在影像中反观人性和具有人文关怀。只有这样,人们在与影像对视时,才会自觉地自发地进行自我反思,反省自身的文化特性,用影像关照自身族群和民族文化的良性发展,如此这般才可谓具有较高的人类学精神和伦理。旧中国,汉人入关以来以天朝上国自居,对遥远的边地少数民族称为蛮夷,将之与野蛮、暴力相挂钩,人类学精神的倡导就显得尤为可贵和值得倡导。庄学本在战争爆发、殖民者入侵、弱势群体被边缘化的历史年代背景下,进行边地十年的西部民族影像考察,坚持平等的对话精神显得尤为可贵,这是出于良心的叩问和学术道德的回归。他西行十年进行民族考察时所拍摄的照片,再现了庄学本作为一位摄影师、一位人类学者的成就。
注释:
①庄学本著·摄.李媚,王璜生,庄文俊主编.庄学本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19.
②朱靖江主编.视觉人类学论坛(第1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前言第1页.
③庄学本著·摄.李媚,王璜生,庄文俊主编.庄学本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657.
参考文献:
[1]付爱民.非凡的行走与最平凡的融合——对庄学本人类学经典影像的思考[J].中国摄影家,2007(8):42-45.
[2]庄学本,李媚.关于庄学本的肖像[J].中国摄影家,2007(8):14-19.
[3]鄧启耀.三十年代藏彝走廊的民族志摄影——中国影视人类学先驱庄学本百年诞辰纪念[J].青藏高原论坛,2013(1):19-33.
[4]葛莉.庄学本:被遗忘的大师[J].中国民族,2010(7):48-53.
[5]张江华,王昭武.庄学本早期民族摄影作品的人类学价值[J].中国摄影,2002(2):26.
[6]李媚.追寻失踪者——关于庄学本的猜想[J].中国摄影,2002(2):43-46.
[7]熊迅.科学民族志的“他者”呈现——略论庄学本的中国西南摄影[J].铜仁学院学报,2010(4):47-49.
[8]金晶.民族的表征——庄学本摄影与三十年代西部民族形象[D].上海:复旦大学,2010.
[9]郭茜.庄学本西南民族影像的人类学意义[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14.
[10]庄学本著·摄.李媚,王璜生,庄文俊主编.庄学本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9.
[11]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12]朱靖江主编.视觉人类学论坛(第1辑)[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13]朱靖江著.田野灵光: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历时性考察与理论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