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璐
【摘 要】在当代,音乐人类学已经越来越成为一门显学。本文通过对音乐人类学的综述,从而阐明了诸如音乐人类学的交叉性学科的研究,是音乐学科发展进程中不容小觑的前沿问题。
【关键词】音乐学科;音乐人类学;前沿问题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8-0071-01
音乐学科的前沿问题,是指对音乐的理论与实践产生影响的,具有发展意义的问题。随着人类音乐思想发展,研究各个与音乐有关联学科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注重与本学科理论研究的结合而产生的与音乐息息相关的交叉学科开始出现,并受到了音乐学界的关注与肯定。
音乐人类学作为音乐学的一个分支,它便是音乐与人类学及文化研究的链接,从而促进音乐研究。这种具有开阔的全球文化视野和人类学视野的研究方法,对于不同音乐专业的学习都是很有意义的。目前,关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已经在音乐学界掀起巨浪,是音乐学者不得不予以关注的音乐学科前沿问题。
一、什么是音乐人类学
音乐人类学是将音乐知识和人类学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主要运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兼用音樂中的译谱和音乐分析的技术手段,将音乐置于文化背景中,音乐家通过分析理解他们田野调查中所记录的声音,进而分析人类音乐活动中的人、行为和观念,研究与其相关的社会与文化。因为音乐必然是在某种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的人为了他人而创造的,音乐产品是人类行为的结果,人类行为是有他们的社会与文化决定的。
研究音乐人类学的学者既要掌握人类学的基础知识也要具备记谱和分析音乐的能力。学科研究的终极目标是促使建构具有浓厚文化性质的音乐研究。研究范围从主要研究非西方艺术音乐和口头存活的民间音乐发展到探讨人类所有音乐事像。
二、音乐人类学溯源
音乐人类学起源于19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德国和美国,当时,研究民族音乐的普里查德民族学派,以研究音乐文化的交叉性和差异性来说明人类的统一性。英国语言学家诶里斯,在普里查德民族学派创始人恩格尔的“民族音乐”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了比较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最初被称为比较音乐学(Comparative musicology)。20世纪中叶,荷兰学者亚普·孔斯特在1950年提出“Ethno-musicology”一词,加入前缀“Ethno”,指民族的,用来区分固有的西方音乐学。继之,去除了分割线,“Ethnomusicology”正式成为学科称谓,研究对象是人类所有文化层面上的传统音乐和乐器,从原始人群到文明民族。研究所有的部落音乐、民间音乐以及各种非西方的艺术音乐。在这之后,“Ethnomusicology”学科的学者迭现,主要有马里乌斯·施耐德、内特尔曼特尔·胡德、梅里亚姆等。梅利亚姆的观点与研究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之后音乐人类学的发展①。
中国的“Ethnomusicology”,源于中国音乐学者王光祈留德,二三十年代时就比较音乐学在国内做过一些介绍。“Ethnomusicology”一词,由我国学者罗传开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引入,译为“民族音乐学”,1980年南京召开首届全国民族音乐学学术研讨会成为“Ethnomusicology”登陆中国的标志。②
三、音乐人类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音乐人类学从主要研究非西方艺术音乐和口头存活的民间音乐发展到探讨人类所有音乐事像。2001版的新格罗夫的音乐学条目中,论述了“Ethnomusicology”及其他人文学科对音乐学的影响,并提及了哈里森等学者提出的,“事实上,音乐学的整个功能将应该是音乐人类学的。③”换言之,音乐人类学的思想和方法将成为音乐学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其未来将以整个人类的音乐文化背景为范围,以研究人、研究社会、研究文化作为其目的和意义。
近年来,世界音乐教育已经趋向于将音乐教育中的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来界定,这显然是比原来对“音乐”教育的界定更完整的人的教育,而非简单的音乐“技术”的教育。德国音乐教育界有学者指出:音乐教育学科理论如果不以文化人类学作为基础,那么,音乐教育这一学科的地位将面临地位降低或者边缘化问题。因此,要加强音乐学者对音乐人类学的学习,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中国音乐的科学化研究,更为深入和全面地认识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音乐人类学是音乐学科发展过程的必由之路,音乐学科在不久的将来,必定会在音乐人类学的促使下,建构起具有浓厚文化性质的音乐研究。所以,从音乐学科的发展眼光来看,音乐人类学以及诸如此类与音乐相关的交叉性学科的研究,是具有前瞻性意义的,是音乐学科发展进程中不容小觑的前沿问题。
注释:
①梅利亚姆.音乐人类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0,4.
②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3.
③洛秦.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3:67.
参考文献:
[1]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