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丽莉
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的发展,物联网广播将会成为第四代广播系统。
广播是常见的传播方式,也是上世纪20年代开始流行的媒体之一。不过,随着技术的演进,广播从最初的模拟广播到数字广播,再到现在的网络广播,已经经历了三代的变革。
一、传统广播系统发展简史
广播系统经历了模拟时代、数字时代(数控时间)和网络时代,我们称之为传统广播时代。在模拟时代,传输的音频信号为模拟的,几乎谈不上控制,称为模拟广播;而在数字时代则可以用数字信号来控制音频信号,但是音频信号仍是模拟的,因此也称为数控广播;网络时代则控制信号和传输信号都是数字的,较先前两代有很大的进步,组网能力和控制能力大大增强,而且均采用数字信号,优点十分明显。
(一)模拟广播
广播系统的历史是从模拟广播开始的,因此模拟广播也称为传统广播。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音频信号线把模拟功率信号传输到终端扬声器上,通过功率放大器实现稳定和响亮的扬声效果。
模拟广播一般分为定阻广播和定压广播,最先出现的是定阻广播,被广泛应用在村委会、学校、矿山等场合。定阻广播的问题很明显:不能远距离传输,随着距离的增大,信号的衰退会非常快,一般200米之外就不响了,这就造成了“远处听不到,近处听不清”现象。而且,定阻广播施工需匹配多个扬声器与功放输出的阻抗,所以施工相对复杂,广播终端数量少,而且不能并联、扩容。
21世纪初,出现了定压广播,其工作原理是将音频信号直接放大,基于功率信號进行传输。为降低线路传输损耗,通过升压变压器将其4Ω-16Ω匹配阻抗变换到100V(或110V/220V)定压方式进行传输,到终端后降压转换到4-16Ω的匹配阻抗上并推动扬声器。其主要特点是:采用额定电压,电路施工简单,采用并联方式安装扬声器,数量相对较多,传输距离比较远,一般可以超过500米。
模拟广播的缺点显而易见:技术落后,兼容性、扩展性不佳;音质差、功能单一;广播的范围只能是在一个区域内,可管理性差、无法进行远程控制;无法满足远距离、跨区域广播需求;安装复杂、维护不便、故障率高,极易出现“一响全响,一不响全不响”现象。而且,由于定压有线广播是按照并联方式进行线路敷设的,往往会因某扬声器发生短路现象而烧坏功放,影响整个广播系统。
(二)数字广播
数字广播指的控制信号是数字的,但是传输的内容是模拟信号,因此也称为数字控制广播,或者称为数控广播,其最大的特点是可寻址。对于信号采用的是串口方式的数字化控制,通过RS-232、RS-422或RS-485等来实现,主要用RS-485来实现。
数字广播的特点:对于传输的内容的控制方式加强了,借助于PC,可以进行多种作息方案的控制,但是传输速度较慢,而且联网功能有限,传输距离较短。
(三)网络广播
网络广播较数字广播有了进步,其控制信号、通信方式和传输内容都是数字的,而且往往是网络化的结构,因此也称为网络广播。
网络广播的特色是:可寻址、可分组、传输距离远、网络化、安全性好。
网络广播的优势十分明显:全面兼容现有网络(包括局域网和互联网),无需另行布线,传输范围较远,可以超过几公里;主要以双绞线(RJ45)作为传输载体,传输速度可以达到100Mbps甚至是1000Mbps(即1Gbps),速度更快;基于以太网网络,拥有IP地址,可以精确寻址;可以进行分组控制,控制方式更为灵活;设备节点容量要大了很多,可以实现多节目源播放;而且,传输的内容为数字信号,较模拟信号有诸多优点:数字信号的信噪比高、失真小、动态范围大;数字信号的控制和处理非常精确,精度和质量较高;数字信号直观,处理速度快;数字信号易于控制和处理,易于网络化;数字信号可以加密,更加安全。
二、物联网广播的特色
作为网络广播之后的第四代的物联网广播,也是下一代和新一代的广播系统,其应该具备下列特点:
(一)网络化并支持多种网络
除了控制信号和音频信号均为数字外,所有的设备都必须网络化,而且要支持包括以太网在内的多种网络。具体地,物联网广播系统所有设备通过装入射频识别设备(RFID)、红外感应器、GPS或网络的方式进行连接,有线方式包括:以太网、串口(RS-232/RS-422/RS-485等)等,无线网络则包括Wi-Fi(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广电等)、红外、RF(2.4G/5.8G/蓝牙/Zigbee等)、运营商网络(2G/3G/4G/5G)等。这些广播设备之间可以实现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也可以通过云(通信、存储、计算)来传递和交换信息,并可以实现广播功能。
物联网广播不仅支持局域网,同时也必须支持广域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车联网等。即物联网广播可以做到智能感知、协同处理、泛在网络,不仅可以在指定区域内(局域网)实现广播功能,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广域网内实现广播功能,同时可以利用运营商的3G/4G/5G网络来实现广播功能。
(二)可寻址、可感知、可反馈、可配置、可管理、可控制
物联网广播系统中的所有设备,包括:音源设备、功率放大器、均衡器、信号处理器、主机、控制器、周边设备(分区器、信号分配器、前置放大器、监听器、主备功放切换器、消防报警器、市话接口、网络广播故障检测器、网络广播GPS校时器等)都做到可寻址,状态和参数均可感知、可反馈,所有设备都可配置、可管理、可控制。
(三)支持云存储和大数据,符合云计算体系理念
物联网广播包括所有设备的参数、编码解码器的调节参数、传输内容等数据都可以存储、处理、调用、分享,支持云存储和大数据,符合云计算体系理念。比如,物联网广播系统中用户可以将演讲的内容,按时间、地点、演讲者、类别等进行分门别类的保存,以供随时回听调用,或者进行大数据分析。当然,如果愿意,也可以添加视频采集器,这样就可以将用户演讲的视频上传至云,随时可以回看。
(四)支持多种操作系统和终端
物联网广播系统要支持多种终端,物联网广播不仅可以支持Windows系统,还应该支持Linux、mac OS、苹果iOS、安卓(Android)等操作系统,可以做到跨系统实现广播功能。
同时,物联网广播系统不仅可以支持PC软件,还可以支持网页(浏览器)和移动App(苹果iOS和安卓等平台)来管理、应用广播功能。需要同时支持包括手机、平板、智能设备等在内的多种终端。
物联网广播不仅可以支持传统的C/S架构,还应该支持B/S架构,以在不同架构下实现广播功能。
(五)兼容模拟信号并实现同步采样与传输
物联网广播中所有设备必须数字化和网络化,但是目前模拟设备仍然大量存在,比如:麦克风、卡座、磁带等,甚至MP3、CD、VCD、DVD等数字播放设备的音频输出也均为模拟信号。
而在物联网广播系统中,往往需要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不同设备上播放由这些多个模拟设备产生的多个不同的模拟信号,这样的应用场景很多,诸如:教育行业,在晨会结束后,学校分管不同年级的相应领导需要通过麦克风对不同年级学生讲话,又比如在英语考试时,需要通过各卡座对不同年级学生播放难易程度不同的听力内容等;体育行业,举办运动会時,针对不同的赛事,主办方和裁判需要通过麦克风对不同赛事的运动员进行讲话,解说员也需要针对不同的赛事进行解说等。
而要实现多个模拟信号的播放,必须能够先对多个模拟信号同一时间进行数字化、压缩和传输,之后才能播放,其中数字化则包括:采样、保持、量化和编码四个过程。
拥有多个模拟信号的同步传输,将极大地提升系统性价比,无需重新铺设一套或多套模拟信号的广播网络系统,同时原有的模拟设备都可以直接用在物联网广播系统上,对原有的系统改动很小甚至几乎没有任何影响。
(六)特征识别智能判断
物联网广播还可以根据播放节目的特征进行识别,并根据这些作出不同的动作,比如:节目源的风格、长度、所属专辑等。
同时,物联网广播不仅可以实现物物互连,也能够支持智能感知,比如:可以根据周边的噪声的情况来决定扬声器的声压,从而提升整体广播的信噪比;可以根据当前的气温情况,来决定是否执行学生跑步计划;可以根据当前的天气情况,来决定执行是否执行学生出操计划等。
(七)保障物联网广播的安全
在应用物联网广播的过程中,会涉及很多应用,比如:统一动员讲话、发布紧急通知、英语听力内容播放等。如果由于种种原因而造成了系统瘫痪,无法正常地完成上述任务,就会影响到正常秩序。
因此,物联网广播的安全问题也是必须考虑的。双线广播+主备功放与无缝切换:随着广播数字化和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单位都用上了数字网络广播,但是为了稳定、安全,也为了做到法规遵从,在物联网广播系统中配置了模拟定压广播系统。而且,定压广播系统中的功率放大器具备主从备份与切换功能,一旦主功放出现问题时,可以无缝地切换到备用功放。
离线模块+带障运行:物联网广播需要具备离线模块,即使在断网或出现其他故障时,作息项也能得到执行,音频文件也能得到播放。物联网广播在支持常规的有线以太网络和WiFi无线网络外,还支持3G/4G/5G网络,可以将作息项和音频文件等离线到广播终端中,广播终端支持最新的SDUC标准的MicroSD卡,理论上可以支持128TB容量,最高速度可达985MB/s,足够保存作息项和音频文件等。由于5G基站电磁波信号采用了非常高频率的毫米波(mmWave),不容易产生衍射效应,因此其覆盖面将不及4G/3G基站。
针对此情况,电信运营商采用了微基站技术和多天线技术来解决。但是,采用离线模块,在网络覆盖正常时,将数据离线到广播终端中,当网络覆盖不及时,则不影响广播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是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
故障检测与报警:物联网广播在运行时,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料的问题。因此,需要配置广播故障检测器,实时记录广播终端工作状态,当出现问题时,可以主控软件或移动APP警示用户或者蜂鸣器报警,以便随时掌握情况,并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八)展望未来的广播系统—人工智能广播
人工智能广播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其特征是可以添加更多的传感器,并能够模拟人大脑的思维,作出智能的判断和决策,而且会产生更为高级的动作,包括并不属于广播系统内的“跨界动作”,比如:打开/关闭某些设备,诸如智能灯、电视、冰箱、空调等;改变设备的状态,诸如智能灯的亮度、电视机的音量、冰箱的温度、空调的模式等。
人工智能广播的感知能力有了更大的扩展,不再是“冷冰冰物的感知”,而是有了更强的感知能力,比如:使用者的生理特性,包括指纹、声纹、静脉、掌型、虹膜、视网膜、声音、人脸、耳廓、DNA、体味等;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包括签名、走路姿势、击键节奏等;现场地理位置特征,包括学校、家庭、茶馆、酒店、会议室等;现场天气特征,包括空温,当前季节,当前时刻等,并且可以根据这些作出不同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