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雨
摘 要: 当今,伴随全球文化碰撞及信息化水平提高,国人对于世界信息的接受量越来越大。对于青少年来说,接受能力较强,对外界不加过滤的信息接收起来更加容易。因此,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及人文素质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与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相结合为思考点,分析中华传统美德之于中华民族强大的意义及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的重要性。
关键词: 中华传统美德 高校人文素质教育 意义 重要性 渗透
一、中华传统美德之于中华民族强大的意义
一个民族的伟大不止在于它强大的经济实力,还在于它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我们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及长远的历史。广袤富饶的土地之上,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国家多次从统一走向分裂,再由分裂走向统一,正是由中国先民创造的文化,铸造了中华的长寿基因。文化中那些传统美德更是奠定了中国人良好的人格的特质,让我们勤劳、勇敢、奋发图强,共同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如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信心,还能够引导学生做正确的事,走正确的路,使其成为国家优秀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道德包含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但也受到社会经济形态的制约,经济活动的方式改变了,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一定变化,不难发现,当下一些高校学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道德问题。首先,其对于道德的认知及对于道德行为的执行存在一定的矛盾。高校学生成长在新时代下,良好的物质条件及在党和国家十数年的精心培养下,其本身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对于传统的道德规范具有一定的认识,如能够明辨是非,认同爱国主义教育,认同奉献精神,对于社会上一些有失道德规范的行为表现出普遍的批判情绪。但能认知道德并不意味着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实践能力。因此,其优秀的道德行为举止与先进的道德认识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其次,道德评判标准多元化,一些学生对事物的思考和判断过于依赖主观感知和个体世界观。高校学生之于一般青少年而言有相对独立的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善于从多方面角度看待问题,敢于、乐于质疑。因此,其对于发生事件的道德评判反应不一,往往拥有道德评判标准多元化的特点,但这种多元化是伴随着其自身的生活经历、学习体验、成长环境出现的,也就是说有些高校学生对道德的评判过于依赖主观世界观。因此,当代大学生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同一件事物事件,往往有着不同的见解与看法。
再次,某些高校学生存在道德观念缺失现象。由于全球一体化趋势,我们国家与异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因此有一部分相对消极的外界文化思想传入中国,这些思想及道德意识影响了一些年轻人的思想。青年人的价值观正在逐步形成,这些不健康的异文化对于青年正确的人生信仰及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扭曲。
这就需要进行改变。运用传统美德的教育教学,提高其人文素质教养,或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将传统道德思想引入大学课堂,让大学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及传播基地,对于学生们的培养及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让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入有深刻的重要性。
三、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融入
(一)关爱父母,孝行天下,孝的融入。
“百善孝为先”。“孝是道德的根基”。“孝道”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学校教育及社会教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培养其孝亲敬老的思想意识尤为重要。孝的基本含义是,子女要尽心尽力关爱、侍奉父母。孝是做人的第一要义。《吕氏春秋》中说,认识和评价一个人,一定要先观察他如何对待父母家人,再推及他怎样对待关系亲近的人,再推及他怎样对待关系疏远的人,的确如此,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那么他怎么能够真心实意地对别人好呢?爱父母是人超出狭隘自我的第一步,是人克服自私自利的起点。因此,在高校学生中应努力进行关爱父母,孝行天下,孝的渗透。
(二)内外一致,真诚做人,诚的融入。
曾国藩曾说:“诚就是无欺。”一个文明的社会首先应当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无欺。无欺的本质是表里如一,內外一致,心、口、行三者相统一。但对于现今而言,我们可以用一系列规则与制度约束社会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很难就个人而言,检验他的心、口、行统一。当代大学生尤为注重“诚”的道德教育。应教育他们如庄子所说,本真乃是精诚的极致状态,真心地哀痛,真心地快乐,学会平和,而不是看上去和蔼,但是内心却有千沟万壑不容靠近。让那些虚伪的笑、矫情的哭、强作的愤怒在“诚”的影响下全部摒弃。
(三)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信的融入。
诚若是表示心,强调心的真诚,内外一致。那信则表示言说,强调言行一致。朱熹说“信不足以尽诚”,信与诚有交叉重叠之处如信中有诚,不诚做不到信,但它们也是两个方面。在古人看来,信是最基本的自然法则。讲究人一定要守信,如果信用遭到了毁弃,正常秩序就会受到破坏。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是尤为重要的。只有守信,才能在受到他人的尊重,才能稳稳当当地利于社会。每个人都渴望被尊重被在意,高校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更是渴望鲜花和掌声,因此,教会他们守信做人,是他们赢得自信和成功的最先一步。
(四)辨明是非,明智不惑,智的融入。
最早把智作为道德规范的、道德品质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孔子说,智慧的人不很困惑。不困惑,或者说明智,是智的基本意义。作为道德意义上的智与一般的智慧虽然都有不困惑的意思,但是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道德意义上的智是指对社会的人及为人处事的根本道理不困惑,一般的智是包括对所有领域的事物认知都要明智。对于高校学生,我们要帮助他们在为人处事上明智,在各领域事物的认知上明智。那种知晓了复杂的事物和道理后心中泛起的满足,以及摒除了纷扰,心中豁然开朗的通透感觉,对于成长的高校学生的心智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在人情世故方面的帮助引导,更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情商和人格。所以,在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帮助其辨明是非,明智不惑,进行智的渗透十分必要。
四、结语
将中华传统美德与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满足当今时代学生素质教育需要的同时,也为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供了实践之地。人文素质教育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还能够增强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爱国情怀。对于大学生而言,将中华传统美德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既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长为祖国未来的优秀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又可以帮助其深刻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及根植其中的传统美德,从而更好地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并发扬光大。因此,中华传统美德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融合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茂华.浅谈当代大学生道德观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大学教育,2013(12).
[2]罗继全,朱鹰屏.论传统文化在高校人文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咸宁学院学报,2008(02).
[3]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中外文化精粹之二[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