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Ku波段波导微带双探针过渡结构

2018-12-08 09:29范高生刘维满卿安永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8年8期
关键词:微带波导

范高生 刘维满 卿安永

摘要:提出了一种Ku波段波导与探针内信号传播方向相互平行的设计方法,该方法基于波导-微带双探针结构,通过波导弯头将信号改变90°,从而使波导与探针内信号的传播方向相互平行,并利用双探针结构集成了功率分配的功能。产品测试结果表明,该过渡结构在14GHz~18GHz内插入损耗小于3.1dB,输入回波损耗大于19dB,性能较好,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波导;微带;双探针;过渡结构

中图分类号:TN6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8)08-0172-03

波导-微带过渡结构是各种雷达、通讯、电子对抗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种无源器件,也是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系统的整体性能。

目前比较常用的波导-微带过渡结构有:阶梯脊波导过渡、对脊鳍线过渡和耦合探针过渡[1-5]。其中,阶梯脊波导过渡的特点是信号在波导-微带中的传输方向相互平行,但主要缺点是体积较大、加工时工艺要求高、设计成本增加;对脊鳍线过渡的的特点也是信号在波导-微带中的传输方向相互平行,主要缺点是插入损耗较大、体积较大且结构复杂,同样不利于生产加工;耦合探针过渡的特点是信号在波导-微带中的传输方向相互正交,优势是结构体积较小、简单且安装方便,在当前毫米波波段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6]。

传统波导-微带耦合探针过渡模型如图1所示,技术原理如下:探针从波导宽边中心插入,通过耦合作用,将波导中的电场耦合到微带线。能量在波导-微带线之间转换时,探针的作用就类似于一个发射-接收天线。微带线中的能量发射至波导中时,探针起着“发射天线”的作用;反之,当波导中的能量转换至微带线时,探针就起着“接收天线”的作用。

上述模型中,探针应置于距波导短路面约1/4λ(λ即波长)的位置。这样,信号从经过探针到被短路面反射、到再次经过探针,共1/2λ,这样就保证了探针处于波导中的电压最大值(电场最强)处,从而实现最大耦合。

1 波导-微带双探针结构设计原理

对于波导-微带能量相互正交的场合,上述传统模型是可以满足需求的,因为信号在波导-微带中的传输方向是相互垂直的。对于波导-微带能量相互平行的场合,通常需采用波导-脊波导-微带过渡结构或波导-对脊鳍线-微带过渡结构,但波导-脊波导-微带过渡不易实现脊波导与微带的有效连接,波导-对脊鳍线-微带过渡尺寸较大、损耗也偏大,都不太能够满足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需求。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传统波导-微带探针结构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型波导-微带双探针过渡结构的设计方法,如图2所示。该设计采用双探针对称放置方式,探针距短路面1/4λ,通过波导90°转角弯头,使能量在波导-微带中的传输方向相互平行。该设计的另一个优势是集成了功率分配器的功能,使能量均分地耦合到双探针上。该设计在充分实现上述功能的同时,保持了体积较小的优势。

实际应用中,工程器件的总体高度为18mm,输入波导口的尺寸固定为。为了提高双探针间的隔离度,使得更多的能量向双探针耦合,探针间的距离就需要增大,即需要在波导短路面和90°转角弯头间提高波导的宽度与高度空间。拓宽后的高度空间,理论上不能超过工件总体高度减去波导自身的厚度。为了降低插入损耗,使信号能够顺利通过90°转角,本文设计中采用了波导匹配阶梯结构。

图2设计中,表示探针插入深度,表示探针间的距离,和表示探针在波导宽边开槽的位置,表示波导短路面的圆切角半径,表示波导90°转角的圆切角半径,和表示阶梯波导的宽度,和表示阶梯波导的高度,表示波导短路面窄边宽度。 r1表示探针的内导体柱半径,其中r1=0.3mm;r2表示探针的外导体柱半径,其中r2=1.0mm;中间介质层为Roger公司的Duriod 5880基片,介电常数。

2 设计与优化分析

工程应用中使用HFSS作为设计软件,以图2为基础建立设计模型,几何三视图如图3所示。

产品组件的测试结果见图4。在14~18GHz频带范围内的测试结果表明,插入损耗的测试值在3.00dB~3.10dB之間,平坦度为0.05dB,说明插入损耗较低,详见图4(a);回波损耗的测试值在19 dB~38dB之间,大于19 dB,性能较好,详见图4(b)。以上数据证明了该产品组件满足实际工程应用的需求。

3 结语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波导-微带双探针设计结构,该结构使波导-探针内信号的传输方向相互平行,并利用了双探针结构,集成了功率分配器的功能。该过渡结构在14~18GHz频带内插入损耗小于3.1dB,输入回波损耗大于19dB,性能较好,极具工程应用价值。本文产品组件设计在雷达、通讯、电子对抗等系统的应用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成功应用于某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中。

参考文献

[1]薛良金.毫米波工程基础[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2]赵阳阳,江兆平,向培胜.新型波导-微带对脊鳍线过渡设计[J].电讯技术,2008,48(7):46-49.

[3]Ho T Q, Shih Y C, Shih Y C. Spectral-domain analysis of E -plane waveguide to microstrip transi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 Techniques, 1989, 37(2):388-392.

[4]Lee H, Itoh T. A systematic optimum design of waveguide-to-microstrip transition[J]. 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 Techniques,1997,45(5):803-809.

[5]Leong Y C, Weinreb S. Full Band Waveguide-to-Microstrip Probe Transition[C].Microwave Symposium Digest,1999.IEEE MTT-S International, Anaheim,1999,1435-1438.

[6]张荣挥,唐小宏,何宗锐.Ka波段宽带波导—微带探针过渡设计[A].中国电子学会.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中国电子学会:中国电子学会微波分会,2003:4.

猜你喜欢
微带波导
一种新型波导圆极化天线
一种微带交指滤波器的仿真
多层双平板微带反射阵列天线研究
一种脊波导超宽带滤波器
X波段宽带双Y结微带环行器的设计
一种带宽展宽的毫米波波导缝隙阵列单脉冲天线
镁合金波导器件钎焊试验
四点馈电的双极化单层微带背腔天线
微波天馈线系统波导充气机的维护
Ku频段波导微带转换的设计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