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多文本读写结合初探

2018-12-08 06:50:28刘健
商品与质量 2018年46期
关键词:切入点语文课程文本

刘健

河南省信阳市新县城关第二小学 河南信阳 464000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车轮,有人曾形象地把两者比作是一根绳子的两股绳,是互为支撑、相辅相成的,只有智慧地把两者结合起来,学生的能力才会提高,我们的教学才会有效。对于中学生来说,如果实现多文本之间的读写结合,就能更好地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我认为找准多文本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至关重要。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摸索出以下策略比较行之有效。

1 以思想内容为切入点,实现多文本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课文往往具有文质兼美的特点,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优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体,据此,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和育人功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以思想内容为切入点,实现多文本读写结合”。具体做法如下:我会引导学生们把隐藏在课文中的思想精髓找出来,领会在心里,拓展到课外,诉诸于笔端。如学习完《热爱生命》,学生们震撼于淘金者的“硬汉精神”时,我布置他们课外阅读《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写出读后感。学习完《鹤群》,学生们感动于鹤群友爱互助的团队精神时,我推荐他们课外阅读初中课文《斑羚飞渡》、《登上地球之巅》,写出读后感。讲到《小巷深处》,学生们感动于盲目对养女深沉无私的爱和母女情深时,我让他们再次回忆诵读孟郊的《游子吟》,当他们沉浸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感动时,我又引领他们诵读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让他们去感受另一种形式的母爱。课后我不忘布置练笔:以“母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当学生们的作文上交、批改、点评后,我又推荐他们课下阅读朱自清的《背影》、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和课外读物中有关父爱、母爱的文章,并要求他们抄笔记、做批注、写心得。

2 巧用文本,提高读写的有效性

2.1 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人们都知道,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经常运用到的描写方式就是动作描写。在文本中动作描写可以让人物变得“活”起来。例如在《“没头脑”和“不高兴”》一文中,通过对“不高兴”和“没头脑”不同的性格和做事方式进行描写,刻画了不同的人物形象。首先,名字就是他们的特征,没头脑记性差,不高兴喜欢和别人对着干,并通过“没头脑”几次三番回家拿东西,和“不高兴”非要和别人走不通的路这两件小时,更深刻的展示了人物的缺点。同时对人物的心理描写属于内心自白法,这种写法最能清楚地表明人物的心迹,也从另一个侧面丰富了人物性格。本文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假设有个仙人,完成了他们的梦想,让他们感受自己的缺陷即使成功了,也会给别人造成负担,促使他们去改进自己。用这样的形式来教育我们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我让学生以第一人称的形式感受“不高兴”和“没头脑”的心理活动,从而真正体会作者抓住人物的性格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结合学生学习体会,让学生用第一人称形式来一次小练笔,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2.2 结合文本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写作

在阅读文本的时候,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重难语句。然后在学生阅读到文章高潮时再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模仿文章去写作。这样既完成了教学要求,又使得学生在过程中练习了读写的能力、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而且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真可谓是一举多得。例如在学习过《火烧云》一课精彩片段描写,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观察的云彩的形态,写一写还有什么样子,以及云彩的形态变化。

3 用语言表达为切入点,实现多文本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为了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特点,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特别注意“以语言表达为切入点,实现多文本读写结合”。具体做法如下:我会引导学生们挖掘、品味隐藏在课文中的语言亮点,如优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用的好的关联词语、语言表达上有特色的句段等,反复诵读背会直至熟练运用。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要求学生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仿写句子,他们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了很多生动有趣的句子。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我们洛阳是人杰地灵的,不必说闻名世界的龙门石窟,享誉中外的白马寺;也不必说洛阳城南秀丽古雅的白园,偃师缑氏令人着迷的玄奘故里;单是洛阳城内雍容华贵的牡丹,就足以让你流连忘返。”不仅如此,我还让学生们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找一个类似的语言点,并做仿写练习。一个学生就找到《山中避雨》中“我曾经吃过七八年音乐教师饭,曾经用钢琴伴奏过混声四部合唱,曾经弹过贝多芬的奏鸣曲,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运用“曾经……曾经……曾经……但是,有生以来”造句如下:“我曾经去过云雾缭绕的白云山,曾经去过茫茫无边的戈壁滩,曾经去过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但是,有生以来,没有去过神秘莫测的宇宙空间。”在学生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后,我又鼓励他们以写促读,向课外延伸阅读,做好批注和摘抄。

总之,我认为只要教师能充分地利用教材,发挥好每篇文章在读写结合中的载体作用,找准多文本读写结合的切入点,通过多文本读写结合有效训练,实现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就能高效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切入点语文课程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6
大学语文课程的“思化”品质认识
学习月刊(2016年4期)2016-07-11 02:54:10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项目教学法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应用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中国卫生(2015年12期)2015-11-10 05:13:26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4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4
语文课程改革深化中的学校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