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战略背景下北碚区企业衍生机制研究

2018-12-08 03:34姬瑞丽许冰杨杨欣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北碚区科技成果企业

文/姬瑞丽 许冰杨 杨欣,中共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

对经济发展过程作一理性俯瞰,经济增长既可沿循企业规模的扩张实现,又可沿循企业数量的增加实现。北碚区具有适宜企业衍生的禀赋基础,如何在创新创业战略背景下,找到症结跨越障碍,加快企业衍生式发展,不仅对于推进区域经济内涵式增长,而且对于实现该地区“高新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1 企业衍生的经济意义

1.1 企业衍生理论综述。企业衍生是从一个已存在的公司或组织中,通过某种方式孕育新企业的现象。就企业衍生的定义而言,主要从技术、知识、能力或经验转移的角度出发考量,认为企业衍生是从母体组织中转移技术知识,并利用所掌握的市场信息使之商业化,创立能够增加就业和财富的新公司。就企业衍生的分类研究而言,通常可分为企业型衍生企业和学术型衍生企业。就企业衍生的动因研究而言,一方面资源禀赋高、知识丰富、产品种类多的母体企业易于催生衍生企业。另一方面创业者本身基于个人成就感、技术商业化前景的吸引、创业氛围的鼓励会产生衍生创业的动机。就衍生企业的特征研究而言,衍生企业具有高增长、高存活率和高技术的“三高”特征。

1.2 企业衍生经济意义。企业是区域经济发展主体,中小企业数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区域经济的活跃程度和发展潜力。近年来,国际国内以衍生形式产生的新企业急剧增多,已成为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最为典型的案例是硅谷与128号公路,前者基于斯坦福大学的衍生企业,使得企业数量在20年内从不足3000家跃升至8000家,后者基于麻省理工学院衍生了近4000多家企业。据经合组织的调查,衍生企业已占到欧盟新创企业的12.9%,其成功率是非衍生企业的3倍之多。可以说,在新经济时代,加快地区企业衍生发展,对于浓厚地区创新创业氛围,培育中小企业群体,促进产业簇群式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 北碚区企业衍生中存在的障碍分析

北碚区作为两江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西南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柑桔研究所等诸多国家级科研平台,布局有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可以说具备衍生创业企业的良好基础,但实际上无论是科研院所或者是高新园区衍生企业数量均极少。

2.1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大学衍生企业(USO),我国现阶段称为高校科技企业,它是一种为实现大学所创造出的知识、技术或其他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而创立的企业,关键环节在于科技成果的转化,北碚区受制于以下因素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进而导致大学衍生企业乏力。

2.1.1 政策因素,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法规政策和体制机制瓶颈,如在适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时,会遇到与《公司法》《国有资产法》《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相衔接不畅的问题;二是创新免责条款的制度配套不足,部分中试应用周期较长、资本投入需求量大、市场风险高的科技成果,重要贡献人员界定难、勤勉尽责不确定因素多,无法有效规避项目决策风险责任,尚需制定较为具体的配套管理细则。

2.1.2 产业因素,区内高校及部分科研机构成果产业化动力不足,产业需求链同科研供给链脱节。据统计,60%-80%的创新是由市场需求引发的,只有真正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成果才能实现商业化与产业化。但囿于目前对科研人员考核评价政策体制存在缺陷,在科研立项时更注重理论高度而忽略科技成果的实用性,使得各种科研活动的终点是专家鉴定,而不是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以西南大学为例,其在该区科技研发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科研成果整体转化率却不超过 10%。

2.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缓慢。作为弥补企业、市场效率空隙的中间性组织,产业集群不仅在节约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推进技术创新、增进区域竞争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更由于其独特的网络结构和知识溢出效应,成为诸多企业孕育、衍生和成长的摇篮。北碚区依托水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初步形成大数据及云计算服务、光电显示、半导体集成电路、生物制药及数字化医疗设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五大主导产业。

2.2.1 就整体产业而言,创新型产业集群规模不大,成效不高,科研投入及成果转换比例仍然较低,呈现出集而不聚的态势。一是产业规模偏小,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80家,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仅为23.7%。二是缺乏创新型领军企业,生物医药、机器人、半导体照明等产业缺乏足够带动力的核心企业引领产业实现集聚发展。三是产业间关联带动作用不强,无法实现创新驱动传统产业向战略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

2.2.2 就单个企业衍生创立而言,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不健全。集群内部的社会网络有助于提高创业机会识别的效率和效果,有助于资源使用者搜集到更多的关于创业者能力和新创企业技术与市场潜力信息,提高资源所有者投资意愿,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创业者之间的合作。但是就目前而言,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间和产业内部均缺乏明显关联互动,处于较弱发展、较弱共享阶段,尚未形成有利于衍生企业获取资源的机会结构。

2.2.3 就辐射带动而言,大数据平台的引擎作用发挥不到位。大数据既是信息时代关键的生产要素,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科技研发、金融结算等众多创新产业集群都需要大数据平台提供强大的计算、储存和交互服务,正因此这些产业往往选择围绕大数据平台布局。北碚区虽然拥有集中式布局的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基地,但却尚未形成体系化的大数据产业辐射带动圈。

2.3 企业衍生外部要素支撑不足。一是融资难问题凸出,一项新技术的应用从孵化转化到产业化,资金投入的大致比例是1:10:100,目前该区23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R&D投入的企业仅在45家左右,占比不足20%,而且科技投入主要集中于孵化前期,风险投资规模小,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不健全,许多市场前景看好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产业化。同时,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担保条件较高,现有金融担保机构的功能、作用和定位较低,成果转化的资金需求大与融资渠道窄不协调。二是科研高端人才匮乏,全区院士,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高端人才数量不足 15人,相对于全区各类科研人员 1 万余人和 76 万人的基数,高端科研人才的比重仍待提高。三是科技中介机构短缺,缺乏从事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咨询和知识产权等领域的专业服务机构。

3 对策建议

经济新常态,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叠加效应的驱动下,需要尽快通过科学完善的制度安排,促进北碚区新企业的规模衍生。

3.1 紧扣区域实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一是在主要产业既定的前提下,政府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应更多朝向增加产业集群企业衍生机会和早期生存的目标。二是针对现已形成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薄弱环节,引进和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引领带动,通过技术产品转移、知识信息外溢、分支机构延伸等方式,促进科技创新企业衍生式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分工合作的生产体系和产业网络。

3.2 加强校地合作,催生大学衍生企业。一是依托辖区内西南大学、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鼓励建立完善专门的技术转移机构以及技术转移孵化器,努力吸引风险投资的参与,加快大学科技型衍生企业的产生。二是打破制度壁垒,结合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热情,形成衍生企业人才支点。

3.3 构建创新网络,增强资源获取能力。一是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以中科院作为权威研发机构核心,联合科研院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形成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基本组织架构。二是整合辖区企业、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社会组织等支撑机构,依托两江新区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合作网络。三是培育企业家社会资本,通过组建创客空间、行业协会等形式,通过各种正式与非正式的交流合作,聚合具有创业精神并具备创新技术的企业家人才。

3.4 完善要素保障,打造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一是逐步破解融资难问题,增加财政预算中科技投入比重,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放大作用,加大对初创衍生企业的扶持力度。二是引进和培育高水平的专业知识产权、设计策划、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三是从高校院所、社会企业和政府部门三个层面,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集聚具有(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具有较强创业意愿和创业能力的创业型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北碚区科技成果企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企业
企业
企业
重庆市北碚区仪器仪表行业协会
北碚区人大常委会“我们的制度”云主题馆上线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科技成果精准转化的“科创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