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煦霏
8月15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度跌至6.9350和6.9580,10月18日在岸、离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6.94、6.9403……进入6月后,美元指数涨势依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引发了投资者的极度不安。“破7”的恐慌情绪开始蔓延,A股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一些投资者为了资产保值开始购买黄金和换汇。人们脆弱敏感的神经被惊惧了,担心人民币继续贬值,更为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担忧。
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诱因主要来自以下方面:
其一,2016年10月1日,IMF正式将人民币纳入SDR,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同时也是一个新的起点,面对美元汇率的波动也必然比之前更加敏感。其二,美元正式进入了加息通道,美联储加息节奏提速,这意味着全球投资美元的回报比更大,因而对美元的需求的上升。其三,自特朗普政府发布对中国商品征收高关税的消息后,中国政府旨在以谈判的方式解决问题,增加了对美国进口平衡贸易差额,6月15日中美贸易战石锤落地后使市场预期受到冲击。其四,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维护金融稳定,我国货币政策并未跟随美联储调整,而是实施了结构性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也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贬值压力。
尽管如此,人民币未来并不存在长期贬值的预期。首先,一个国家经济的基本面才是决定汇率波动的根本,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尽管新旧动能转化使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中国经济整体基本面稳字当头、趋势向好,这就为人民币汇率走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其次,人民币的波动不是单一的,而是跟欧元、日元、英镑一起相对于美元波动的,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是多种主要货币相对浮动,人民币作为未来世界的一种主要货币,其国际地位一定会呈上升趋势。
当然,其他影响因素还包括我国跨境资本并未出现大规模外流、欧元区加息预期提速、央行采取干预措施等等。
学者对2016年前的40年美元走势的跟踪研究发现,美元的贬值时间远多于升值时间,1976-1985年升、贬值各占5年,1986-1995年贬值10年,1996-2002年升值6年,而2003-2016年美元已经连续贬值13年。自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美元主动寻求贬值并没有影响到美国经济复苏的步伐。来自美联储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增速和失业率2017年分别为2.5%和4.1%,预计2018年分别为2.5%和3.9%(2018年9月的失业率已降至3.7%),而高盛预测2018年美国实际GDP增速会提高至2.6%。因此,关于人民币贬值会拖累中国经济发展的说法是缺乏依据的。这一轮人民币短期贬值是市场的一种自发调节,非人为干预的结果。凡事都有两面性,在保持浮动汇率的前提下,汇率波动使金融机构风险系数提高、企业经营困难加大,家庭资产也面临缩水,这个成本是必须要付的。但同时,人民币贬值在以下方面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首先,中国不会通过人民币贬值去保持在贸易战中的有利地位。然而,人民币贬值有利于我国出口、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从根本上说有利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针对近期外汇市场的波动,国家监管层多次强调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不会将人民币汇率作为工具来应对贸易摩擦。
其次,汇率波动使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加,有助于人民币汇率改革。在汇率形成机制中减少SDR货币的比重,有助于降低美元指数的干扰、增强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自2017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有升有贬,汇率弹性明显提高。一个更有弹性的汇率,将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避免再度出现外部失衡现象。
虽然人民币已经逐渐迈向国际化,但人民币依然是本币,外汇市场还没有开放,人民币汇率即使波动也是可控的。在保持汇率弹性的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坚持了底线思维,在必要的时候通过宏观审慎政策对外汇供求进行逆周期调节,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如“对远期售汇征收20%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禁止商业银行通过上海自贸区分账核算单元向境外拆放人民币资金、重启逆周期因子”等。即使出现大幅度贬值,为了促进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安抚市场情绪,央行也会采用一些必要手段、工具稳定汇率,因此对于中长期人民币汇率的走势不必过分悲观。那么,应该如何理性应对人民币的波动呢?
其一,提高对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容忍度。市场的不成熟、舆论的过度关注似乎把股市的波动、期货市场的变化与人民币的汇率直接挂钩,公众对于人民币波动的容忍度仅仅局限在几十点,超过百点就会发生集体恐慌,这恰恰暴露了“我们的不成熟、不淡定”。
其二,针对企业的风险防范,业内专家给出了“三降低、一规避”的建议,即降低融资和资产币种错配,跟踪调整债务结构、配比应收付款流量、货款转为货物等;降低汇率波动风险,与专业金融机构合作,合理运用远期、期货、期权、掉期、交叉货币利率互换等金融工具;降低汇率风险,签订保值条款、调价机制、汇率风险共担机制等;规避外汇风险,以人民币结算。
其三,个人投资者在长期资产配置上不应过度轻视人民币资产。对于在出国旅游、孩子留学等方面需求占比较大的家庭,应该换取一些外汇降低因为汇率短时波动而造成的不必要损失。暂时无需求的国内家庭贬值的影响不大,影响这类大部分家庭购买力的,还是通胀和工资。
在多极世界的格局下,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格局是多种主要货币的相对浮动。在不久的将来,人民币作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的主权货币,一定是未来世界的一种主要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在中长期一定是上升的。基于美元继续上行空间有限,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可能性较低。“破7”只是一个“心理数字”,没必要“诚惶诚恐”。短期的波动是可以理解的,但中长期贬值缺乏依据,要以更加理性、客观的态度对待人民币的波动。中国经济基本面韧性较好,不断开放的金融市场和较高的资本回报率,使人民币的价值长期没有得到体现,大量的持有外汇而轻配人民币并不理性,也不符合人民币的长期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