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婧,河北天和咨询有限公司
水危机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某个阶段,由于人类活动加上自然的水文循环波动,对水循环平衡不合理的改变,使水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不能满足当时经济与社会和生态与环境发展要求的状态。具体表现为水量或水质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取水用水的需求,不能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甚至使生态环境恶化[1]。我国水危机具体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紧缺、水环境污染、水资源浪费3个方面。
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水资源可利用总量8140亿m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极不均衡,长江流域以南水资源量占全国范围之内水资源总量的70%,长江以北地区水资源量占全国范围水资源总量的30%。由于地区水资源量分布不均,我国约有45% 的区域处于干旱、半干旱、少水或缺水状态。
我国现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过度的开发与利用使得水资源锐减,水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12年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后,用水效率大幅提升。根据2012~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用水指标数据统计,2012~2 016年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逐年增加,由0.510提高至0.542,但先进国家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可达到0.70~0.8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十一五”末的90m3/万元下降至61 m3/万元[2],先进国家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20m3/万元;2012~2016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逐年递减,由118m3/万元降低至81m3/万元,先进国家为30m3/万元。
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后,我国各行业用水效率有了明显提升,但与先进国家用水效率仍有一定差距,存在用水浪费现象。
根据《2016年中国水资源公报》,全国23.5 万km 河流中Ⅰ~Ⅲ类水河长占76.9%,劣V 类水河长占9.8%;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湖泊有28 个,Ⅳ~Ⅴ类湖泊69 个,劣Ⅴ类湖泊21 个;全国324 座大型水库、516 座中型水库及103 座小型水库中全年总体水质为Ⅰ~Ⅲ类的水库有825 座,Ⅳ~Ⅴ类水库88 座,劣Ⅴ类水库30 座。
以浅层地下水为监测对象,分布于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及西北地区盆地和平原、江汉平原重点区域的2104 个地下水水质测站监测数据中,水质优良的测站比例为2.9%,良好的测站比例为21.1%,无较好测站,较差的测站比例为56.2%,极差的测站比例为19.8%。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已经处于相当严重的局面,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我国现今不止是资源型缺水,更是水质型缺水。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从制度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在制度建设上,加强入河排污口的审核和水利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采用区域限批措施规范入河污染物总量超标区域。建立并完善管理规划体系和综合治理开发体系,发挥规格指导的积极作用。建立流域水资源管理议事协商机制、流域与区域相融合的水资源管理机制,以加强资源管理的协调监督力度[3],并限制各种不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危害水源的行为。
以产权改革为突破口,配以合理的价格机制,政府通过对交易市场的干预来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以建立合理的水权分配和市场交易经济管理模式,建立由价格制度、保障市场运作的法律制度为基础的水资源分配机制[4]。发挥国家在价格和市场政策中的协调作用,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制定合理水价。
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和利用率为核心,切实展开节水型社会试点工作,在试点取得良好成果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加强对节水技术、节水产品的研发、推广和应用。
农业生产中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工业生产中对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加强企业内部循环用水,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及用水效率;加快实施城镇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推动家庭普及节水器具。
相关政府部门依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污标准,加强对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排放的监督和管理,对集中排污口进行跟踪监测,控制污水的排放量,坚决禁止不达标污水排放,实施污水排放总量控制,保证水资源质量。
水资源管理水平不仅直接关系人们生活、生产,还与资源环境息息相关。随着生态理念在世界范围内的不断深入,为促进人与水的和谐发展,建立可持续发展水资源管理体系势在必行。我们应当科学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水资源管理投资力度,加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力度,促进我国人水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潘灶新,陈晓宏,刘德地.区域水危机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J].灌溉排水学报,2008,27(4):85-88.
[2]余维,汪奎,赵远翔. 我国工业用水效率研究进展[J].人民长江,2012(S2):70-74.
[3]刘永胜.浅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体系[J].地下水,2 015,37(3):128-129.
[4]范黎,王舒曼. 水资源市场化的经济分析及实现途径——东阳、义乌的水权交易引发的思考[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14(1):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