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斯娜,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我国少数民族众多,大多数人口都分布在我国的西部和边疆地区。由于这些少数民族地区自身的因素,再加上国家发展战略和历史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在经济、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相比我国其他地区落后不少。从教育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来看,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经济发展为教育提供物质基础,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本和技术支持。对于各方面发展都相对比较落后、需要加快发展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来说,大力发展教育,使经济与教育协调发展是眼前最为迫切的。
教育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进步对经济所起推动作用,而这些又反过来对教育提出客观要求。
一是教育可以使人力资本得以增值,并推动经济发展。人的生产能力是后天获得的也会由于基因不同有所差距,但是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人口质量和劳动生产技能的差别大多是后天造成的。形成这种有差别的生产能力需要进行人力投资。教育能提高人力资本,而人力资本又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影响经济的增长:一是作为独立投入要素的人力资本的提高直接促进经济增长;二是人力资本存量水平提高促进了国内技术水平的研究与开发水平和对国外技术的采用,从而间接地对经济增长产生作用。
二是教育推动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反过来对教育提出要求,从而不断提高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人力资本和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下,教育对经济增长本身起着一种“外溢”的影响,也就是罗默所说的知识外溢作用。发展教育会引起一定程度的投资,而投资的增加会或多或少刺激经济的增长,而且会因为“投资乘数”的作用,教育投入的增加也会引起产出的成倍增长。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于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基础设施建设困难,地理位置差,经济基础十分薄弱。解放以前,西部民族地区几乎没有现代工业,生产力发展水平极为低下。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但是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许多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民族地区与全国特别是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大;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失衡,传统农业比重大,工业属于粗放型工业,工业结构中,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经济发展落后导致政府财政收入匮乏,收支严重失衡。
由于地理位置、环境资源等的差异,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744127亿元,年末中国总人口138271万人,按此计算,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53817元。在少数民族地区里只有内蒙古的人均GDP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内蒙古的经济收入来源主要是煤矿产业,少有内生性可持续的高新产业。东部发达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GDP相差较大。
虽然我国的教育发展起点低、规模大,但随着教育体制、国民收入分配的变化,我国的教育投入已由单一的国家投资转向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社会、学校和个人投资为辅的多种投资渠道,并逐步建立了以财、税、费、产、社、基等公共投入主导下的教育投资体制。而且自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教育经费投入明显增加,但是在绝对量上东部地区仍然要远髙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而且由于教育投入投入量大回报慢,所以地方政府很少会把大量资金投入教育,引起地方教育投入不足。
一是民族基础教育设施十分落后。首先表现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金普遍投入少、办学条件差、教育基础薄弱、教学环境相当恶劣。在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中,虽然整个民族地区教育的支出占GDP的比重与全国相比并不低,但由于GDP总量小,使得教育支出的总量不足;其次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由于少数民族地区财政困难,不但无法吸纳优秀师资人才,甚至本地优秀教师也严重流失。
二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着辍学率高、复读率高、留级率高,入学率低、巩固率低、升学率低的问题。民族地区的人民受教育程度和人力资源素质的总体水平都低于东部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上不去,导致其供养子女受教育的能力有限,极大地制约了基础教育的进展。
三是教育观念落后。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传统教育思想观念对民族教育形成制约,受教育人数少、程度低、质量差。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一些制约教育发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的开放意识淡薄,创新意识、科学观念和进取精神缺乏。西部贫困地区、尤其是其中的少数民族地区,至今摆脱不了无止的恶性循环:经济落后使得对下一代的教育的重视不够、缺乏教育的下一代,无法实现经济的发展。
四是民族教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强大。现阶段我国很多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不够,投入比例相对较少,且社会本身就存在着轻视、忽视职业教育的现象,唯学历论在一些地方还很普遍。职业院校的发展并未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而学校为了自身生存,盲日地设置一些不切实际的专业来吸引学生且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人的个体性,没有根据地方经济的发展来设置相应的特色专业,严重地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将职业教育等同于职业培训。
民族地区应采取有利于加快促进民族自身开放与发展变革的全面开放政策,努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民族地区可以进行“双向开放”,即面向国内发达地区开放,和面向世界的开放。与国内发达地区进行优势互补,与周边邻国开展边境贸易。开放的过程中要积极主动,创造和增强经济要素向民族地区输入的条件和渠道,强化西部民族地区的内生性的增长力。
民族地区经济要腾飞,一定要改变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比较单一、部分产品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市场需要的局面,根据各省区、各地区不同的特点,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具有发展前途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调整产业比重,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基础条件差、经济欠发达所以经费不足是最大的困难。在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投入上,应以国家投入主,各级政府投入为辅。严格监控并高效使用中央财政每年拨给民族教育的专项补助经费。
制定有效的教育资金投入计划在充分考虑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的情况下制定专门计划,提高教育经费的实际效用。一方面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发展现状,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强度,保持合理的投入结构;另一方面是要提高教育经费投入的经济效益,进一步推动教育投入成果的转化。政府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建立起相对公平的资源配置机制和经济发展环境,对于教育经费投入较少,科技研发活动也较少的地区,要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便激发其进行自主创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积极性。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教育类型,要使地方经济在短时间内有较快有效发展,要从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入手。
政府应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同时,加大财政及各项投入,建立健全各项法律法规。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人才需求情况,专业设置要具有本地区民族特色并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人才需要。
少数民族地区的产业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使得民族地区在教学以及师资等各方面有很多限制的情况下令学生实现与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提高技术能力,企业也可以通过低投入为自己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技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