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意义与具体路径探析
——习近平文化软实力思想研究

2018-12-08 12:47曹印双刘芸暄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发展

曹印双,刘芸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a.人文学院;b.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6)

目前学界对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人的文化建设思想有广泛研究。以夏文斌为代表的学者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中对文化建设理论进行概括总结;以李翔海为代表的学者有侧重的关注了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习近平文化观的哲学基础和特征等;以薛丁辉为代表的学者将习近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思想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结合,如从经济角度对文化产业的研究,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对文化思想的阐发等。总之,目前学界对习近平文化软实力的解读是宏观与微观并重、国家战略层面与地方经验借鉴相融通、单一文化理论与多样的文化研究相结合,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新时代为背景,在新的历史机遇中,用哲学和史实相结合的方法,将习近平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思想进行系统全面的解读,以求教于各方。

一、新时代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解析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软实力(soft power)概念。不同的国家主体因其历史渊源、社会伦理、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等要素的影响,对软实力内涵的界定有所不同。中国学界普遍认为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软实力的核心。习近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以新时代为背景,深刻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软实力的内涵。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根本

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回答了民族发展如何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问题。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为基础,具有二重超越性。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来源

实践为文化的发展提供灵感来源和动力支持,文化的一切动态皆因当下时代所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任务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围绕时代主题和要求,解答社会问题,引领时代思潮,塑造社会文明。归根到底,它是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价值观层面的体现与存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练和总结。海外一些新儒家代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成是中国传统思想延续,犯了唯心主义错误,理念不可能产生理念,“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时代的实践是一切思想文化的真正动力和源泉”[2]。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也具有相对独立性。中国文化的传承是意识独立性的具体体现,这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只有土壤,没有现代化春风和人民的实践,传统文化不可能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超越性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方面尊重传统文化的真理价值,创造性的以符合时代要求的表现形式对传统文化进行超越发展,保持其永久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将时代的新思想、新成果补充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中,具有超越性的增加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包含的“富强、民主、自由、平等”等理念。从字面意思来看,与西方的资本主义价值理念并无差异。但就其实质内容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言及的富裕是从解放、发展生产力这一经济根本问题出发的消除两极分化的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决定了它无法保障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其富裕是以无产者的多数贫穷供养的资产阶级的少数富裕。又如,资本主义的价值观虽然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政治平等的理念,但其政治财团对选举权和议会的操控已经从根本上否定了政治的公正与法治。而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明确强调,人类真正彻底的解放与自由必须以经济解放为基础。由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了对资本主义否认经济平等基础上的虚伪的、不真实的平等的超越,具有彻底性。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是文化软实力显性的存在

理论体系和制度是文化软实力的内容,也是文化软实力得以发挥效力的保证。首先,文化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维度,有其自身的制度存在。我国的文化制度是由宪法和法律保障,以社会意识形态为核心的各种基本文化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它围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进行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其发挥作用的过程建构起了国家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氛围和民风民俗的基本参照。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既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又从政治经济等多个维度对文化发展形成保障,使人的社会属性的发展与社会完整性的发展相同步,最终保证人的社会属性得到极大的丰富,人的全方位解放得以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保障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不走纯粹文化的路子,而是从社会发展的各个维度进行拓展。第三,制度对文化效力的发挥存在合理的约束性。社会整体的文化意识和人民在生活中对文化的解读大多关注于文化在纯粹的精神维度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内在约束。如道德层面的仁义礼智信。但这种道德约束只能停留于行为的评价与激励,无法对行为的负面效应进行干涉和彻底的纠正。所以,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有外在的约束力即各项具有法律效力的规章制度。这对文化作用效力的发挥,尤其是日益蓬勃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可以参照的行为场域。这种约束力不是对文化软实力的控制,而是成为文化软实力法治效力建设的要求。

二、新时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大意义

“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3]。新时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重要意义。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是文化本位的必然要求

一般认为民族包含种族、文化、地域三要素。在这三大因素中,历史学家陈寅恪认为文化居于首位,最能定民族的属性。一个民族失去了其文化也就失去了其实现民族团结的纽带。新时代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是坚持本民族的文化个性,防止历史虚无主义,保障民族团结,延续民族文明的重要保障。“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4]。现在,一些西方国家,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善于利用各种媒介对中国实行分化、西化、演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尤其注重对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所以,中国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强化自己的民族认同感,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当然,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本位也是强调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地位的重要选择。

(二)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中国梦的题中之意

首先,文化软实力为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需要“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提升文化软实力,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主流意识对社会生活、民俗民风的影响力,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其次,提升文化软实力,是保证中国梦可以实现的重要根据。习近平指出“‘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要协调贯彻好,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1]。文化建设同政治、经济建设等都是中国梦最基本的内容支撑。文化软实力只有与经济、政治等互惠和谐发展,才可以保证综合国力的提升,才可以为中国梦的实现创造可能。再次,提升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社会整体向前发展。公民个体是文化软实力最基本的承载单位,也是文化软实力关注的重点。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推进,会带动个体公民素质的提升,春风沐雨般影响人民的行为习惯,升华道德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提升文化软实力是维护世界秩序的重要举措

冷战结束后,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发展的趋势,世界秩序的维护不再是一国独霸,各个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参与度逐渐提升。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中,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使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越来越大,但国家实力主要取决于军事、经济、技术和文化四个方面[5]。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要有长远性考虑,就不能只关注军事、经济和技术等物质领域,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发挥中国文化在化解世界各类冲突中的影响力,增强话语优势,才有助于中国树立国际形象,保证世界秩序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三、新时代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探索

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引领,探索新时代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是保持文化先进性,增强文化生命力的必然选择。

(一)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1.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我们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许多积极因素,我们对其利用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掌握一定的方法。首先,必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为优秀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发挥提供一定的经验支持。其次,对传统文化中积极因素的再发现,必须立足于个人、企业、国家三者的利益,以社会最大的价值考虑为基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挥寻找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再次,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和文化自身开放性的特质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必须具有国际视野,以人类文明进步、人的更高层级的社会属性发展为导向,这是中国文化发挥长久影响力,从根本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举措。

2.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

文化软实力若脱离了人的主动性的发挥,其本身并不会自我转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对其现代化转化,必须以人为主体对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能量转化,并通过广泛传播发挥使其成为具有现代价值的文化软实力。首先必须与现阶段的经济制度相适应。文化是一定经济形态在精神领域的反应。传统文化在压抑的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创新性不足,使整个文化氛围缺乏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伴随着技术的革新,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标志,传统文化应该立足现实,锐意创新,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制度范围内实现其转化与发展。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互联网+”为标志的新媒体时代,实现“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综合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等多种方式,发挥新兴媒体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在现代社会进行多样式的转化。最后,充分利用市场和体制改革机遇,发挥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和宣传教育功能。市场经济已经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传统文化需要作为文化产品投入市场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鼓励文化产业的发展,建立健全传统文化发展的保障机制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重要趋向。

3.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力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二者融合的实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发挥传统文化的效力,首先必须在原则上处理好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普遍性的存在,其对中国社会的指导作用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尊重中国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心理需求。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成就表明:在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以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确途径。其次,在方法上寻找二者在价值层面融通的可能性。“中国古典哲学中有许多思想观念与马克思主义有相通互近之处。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唯物主义的传统,又富有辩证思维,这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有相互契合之处,这是应该深入理解的”[7]。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社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社会都希望实现人的社会属性最大化。在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过程中必须以二者的共同点为基础,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引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搭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基础。最后,中国传统文化效力的发挥需要在马克思主义进程中不断深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最后被大众认可,成为民族的个性特征,经历了华夏民族千年的演进与传承。同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总结经验,推出新的理论成果的过程。两个过程自20世纪相遇以来,辩证统一,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效力的发挥,必须以满足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前提,这是其保持社会主义文化先进性的必要条件,也是最大的政治背景和思想环境。

(二)深化文化制度改革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途径

文化具有动态的精神外化于物质生产,物质生产又作为其根本性保障存在的属性,是具有广泛社会群众基础的包含多个维度的国家实力,具有“行于中”而“发于外”、内外辩证的特点。文化制度是其直接的外在形态,深化文化制度改革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途径。

1.战略性文化制度把控文化软实力的宏观布局

文化软实力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中国制定战略性文化制度必然离不开其所有制关系的制约。首先,战略性文化制度必须突出国家的主导地位。一方面,必须保障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文化产权制度中,国家对文化的绝对领导以及国有文化产权在社会文化中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由于国际文化战略秩序是“在一定的国际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呈相对稳定状态的国家间在世界文化事务中的发言权、话语权和主导权的国际文化权力关系”[8],所以必须保障国家对中国文化的绝对代表权。其次,战略性文化制度必须满足实践层面的要求。战略是形而上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总结,但理论本身来源于实践也内在的要求必须与实践辩证统一,战略性文化制度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对实践的要求,且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再次,战略性文化制度的完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必须处理好文化管理集中与放权的关系,保证文化安全的同时,敢于放手,积极解放思想,发挥社会大众文化创生主力军的作用。

2.法律法规制度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底线思维

底线是“人们对于某种事态,心理可以承受的最低限度,人们主观设定的不可逾越的某种警戒线; 某项行动、任务进行前预定的期望目标的最低要求”[9]。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底线思维即必须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保证文化发展的方向,解释文化软实力的内容,限定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方式,保证文化软实力实现效力的途径在可行的场域内。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依赖文化创新,而人民对于文化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实践是文化创新的直接来源,随着文化大众化的推进,网络评论、自媒体、自由文化人等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成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群众力量,然而随着文化行为转变为经济行为,总有在利益驱动下损害文化建设的行为发生。但当前我们的网络安全立法、自媒体管理法等立法行为存在滞后性,使社会大众在发挥文化创造主体地位时无法找到可依据的边界,只能在自我道德评价体系内进行尝试。这种没有底线思维的文化创新工作无法保证文化发展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不利于文化大众化的普及,也不利于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国家针对现实,深入一线调研考察,保证立法工作可以与社会文化的创新步骤协调统一,是文化创新的要求,也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体现。

3.完善文化产业支持制度、人才培养制度是提升文化软实力工作的重点

文化产业既是文化行为,又是经济行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事实中界定国家文化总体实力的重要因子,通过发展文化产业这一杠杆提高国家文化整体实力已经成为现代国家的普遍共识。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重视发挥市场经济在刺激产业经济活力中的积极作用,合理界定政府职能,推动政府部门与相关文化单位理顺宏观调控与自由竞争的关系,做到这一切“其有效途径就是文化产业政策的工具杠杆作用,就是这些政策工具的适配性和功能嵌位”[10],即政府应该科学界定和拟设自身在文化产业治理中的角色和功能,尊重文化市场中产业的自我调控性能。简言之,要想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必须解除与文化产业在结构关系上枝蔓纠缠甚至暧昧牵系,政府是宏观调控的角色,而不是利益占有者和控制者。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参与。人作用和享受于文化形成、发展、发挥效力的所有过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加大人才培养、支持、奖励力度,发展人才特区,尊重个体在各行各业的文化创造性作用。除此之外,重视教育,强调教育资源的公平共享,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在科学模式中提升国民整体素质,培养人才,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三)以开放包容的形象发挥话语优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世界多极化趋势和日益丰富的网络交互模式有助于提升世界文化的认同性。但历史传统、宗教信仰、心理认知等因素的差异依然使不同文化保持着自己独有的个性。中国近代历史的实践告诫我们,只有在全球普世价值与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中采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才可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

1.坚持文化本位是实行开放包容政策的前提

文化本位包含三层含义,首先,以中国文化发展为坐标,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为参照。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以民族固有的元素为遵循,以发展本民族文化为指向,坚定文化本位立场,关注不同文明融合产生的文化现象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化结构的建设与消解,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灵活有效的对策为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其次,文化本位动力原则。文化有其自身发展规律和逻辑体系,亦有其生产力之外独立的动力来源。所以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以接受时代精神引导而创新当代文化新成果为追求,以为时代政治、经济的健康运行、发展提供整体动力为具体要求,以实现国家在全球生态化的世界舞台上全面发挥对人类事务的主导作用为目标。”[10]再次,强调文化本位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文化的目的在“化人”,使人的社会属性得以最大发挥。离开人的存在,文化将失去实践主体和价值意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必须全面落实公民的平等权利、利益、责任。鼓励公民在全面自由发展中实践与文化的主客体关系。

2.开放包容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正确态度

强调文化本位不代表非理性的大民族主义、否认其它国家的文化个性和世界文化的共性,也不代表历史上片面的、带有政治意图的只停留于政治制度层面的文化交流。相反,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以“通识”为方法论,多维度借鉴吸收世界文化,最终实现民族文化的超越性发展和世界文化的无限丰富。文化的传播有间接和直接两种形式,直接传播来的文化形态和目的相对单一,国家更容易对传播路径进行梳理和对本质进行判断。但在国际交流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我们熏染的“二手”甚至好几手的文化资源也不在少数。这种“二手”的文化资源最大的害处就在于他几经流转,有可能失去了其文化的精要,掺杂有许多不良因素。对于这一困境,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我们依然要以开放姿态接受这类文化,但接受的前提是研究其文化本原,而研究本原首在通达其言语。中国只要从语言等根本性方法中判断清楚不同文明融合产生的文化现象所体现的文化精神对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的利弊,并在自己把控范围内进行调试可以保证国家安全,就可以尽可能用开放包容的态度提升文化软实力。

3.发挥话语优势是增强文化软实力的必然选择

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坚持文化本位,提升了文化软实力的内力,这种内力必须通过话语优势进行发挥。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威胁论、大国主义等对中国错误的认知随之而来,阻碍了中国文化对外输出的渠道,不利于文化软实力持续有效的提升。面对此种困境,我们必须认清自己的现实,善于通过目前的话语实力以文载道,讲好中国故事,树立正确的中国形象。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认识到,现在的我们成功走出了中国道路,但这种道路优势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西方依然在国际舆论格局中处于把控全局的地位,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的质量明显不足。所以,一方面我们树立问题意识,转化话语的表达方式,力求政治话语的生动性,加强凝练和阐释,从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出发,发掘中国的潜在优势,并将它转化为话语优势。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抵制西方霸权主义对中国的倾轧和不公平待遇,争取自己的发言机会和话语效力,这是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纳入文化内外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实现文化发展的重要选择。话语优势的发挥,我们不能停留于官方宣传的传统思想。中国话语能力的提升和话语优势的发挥应该是多方努力的结果。发挥除政治传播以外的其他途径,如电影、民间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文化输出,这既为中国话语权的提升拓宽了范围,也会丰富文化软实力的内容,实现文化现代化的要求。

(四)社会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是文化软实力可持续提升的保障

新时代中国社会矛盾的转变说明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要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社会系统更加统筹协调,形成合力促进和带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满足人民精神追求。

1.“五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条件

“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发展方向和发展方式重大战略问题的科学回答。经济建设是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提升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以经济建设保证文化建设,以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建设,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前提条件。在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方面,过去的研究中,我们过多关注文化建设对政治生态的涵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忽略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生态为文化发展提供的环境、政策支持。历史上资产阶级发展对工业文明的推动,封建制度的没落对新文化运动的刺激等事实都表明,为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以正确的政治思路引导文化发展的方向,以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为文化发展提供制度支持,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要条件。所以优化政治生态,完善社会监督机制,从政治和社会内部结构的优化角度,衍射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发展诉求是实现政治、社会、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国自古有“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又涵盖了“生态文明建设”。这是在工业文明困境基础上的反思,从这一维度提升文化软实力,务必处理好理论和实际的关系。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形成的途径,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实际行动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这是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要求,也是丰富现代文化内涵、拓展文化思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

2.硬实力的陆续跟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后勤保障

以经济、军事为核心的硬实力和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辩证统一于国家发展的客观诉求之中,两者互为支撑,不可偏废其一。科技硬实力在深刻变革社会生产方式、影响人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的内容、形态与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新型文化形态形成发展中的核心动力作用,同时,利用科技创新的成果拓宽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化传播的效率和质量,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硬件需求。社会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文化软实力发挥社会效力的必要手段。文化属于价值层面,但文化软实力发挥需要落到实处。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设施还不够完善,社区文化活动缺乏,地区之间的文化交际缺乏合适的方式,文化公共设施普及度不够等硬件设施的短板成为影响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主要障碍,有针对性的加大对社会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为提升国民素质加大硬件投入,有助于将文化软实力效力的发挥落到实处,为文化软实力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勤保障。

3.科学高效、与时俱进的发展评价体系是文化发展的过程支持

我们强调社会各要素的协调发展是文化软实力可持续提升的保障,但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如何衡量,其价值尺度是什么,目前还没有形成完备系统的、可供参考的标准。但在宏观层面创新发展、统筹发展、绿色发展必须作为刚性的评价指标要求进行重要权重列入。在实践层面,文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最终的目的就是提升人民群众的素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诉求。所以,开展符合科学要求的基层调研,利用新媒体技术对文化效应进行大数据处理分析是实现文化建设与各系统协调发展的数据支持。一切事物都是动态发展的,软实力的提升也是一个过程。在促进文化建设与社会各个层面的协调发展时,必须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研究不同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弄清楚不同群众需求的共性与个性,在服务群众的同时,教育、引导群众,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通过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总之,不可把文化工作做得过满、过死,要在机动灵活中,有步骤、有规律的探索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建立统筹发展的科学评价体系,以保证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百年来,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文化软实力迎来了发展的关键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实践,将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战略思维与人类文化发展的命运相联系,保证了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正确方向,助力了世界和平发展的步伐,为中国和世界的转型发展贡献了巨大力量。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发展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