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红,95607部队
“虚拟公司”顾名思义是一种不存在的公司,它只有很少或者没有生产设施,其结构和功能都具有极强的变动性。目的在于整合企业之间优质资源,共享优势项目,并掌握在一批精英手中,以“精英模式”创造出超越个体的“超级财富”,看似一个松散的联盟却有着相当的结构模式,各司其职,在其庞大的网络中,不分彼此,相互给予。目前,美国、日本,包括我国的一些知名企业,依托互联网组件跨行业,跨地区的虚拟公司正在成为商业模式中不可或缺的模式。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将术语“Adhocra cy”译为“暂时体制[1],这种体制存在的时间很短,但是却有效的整合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公司的优势资源,减少了监督成本与开发成本[2],Facebook,淘宝等现在数一数二的企业都接触过这种新型的体制,并赚取了巨大的利润,“虚拟公司”不同于一般的实体企业。
会计主体是指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人员进行会计核算时采取的立场以及在空间范围上的界定,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若干个企业组织起来的集团公司,既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实体。
会计主体假设又称会计个体假设,会计主体主要是指会计工作的特定范围空间,在传统的经济时代,会计主体的范围很明确,是一个“实”的个体,只核算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向需求方提供所需要的信息。
以Facebook为例,Facebook里分为很多个部门,与世界的区域合作数不胜数。这里我们要注意,Facebook与其他公司的合作,他们一些项目只能算是非物质意义上的合作,例如研究,开发,营销等非物质意义的经济合作,而其他公司联合进行生产活动只能作为一项交易活动而非生产活动,这样的模式就对会计主体的确立产生了极大的阻碍,无法确立“主体”,没有一个“实”的个体[3],就无法进行精确的会计核算,无法给企业提供准确的数据,严重的会造成企业决策上的失误,有很大可能给企业带来无法磨灭的灾难。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世界上企业模式的变化,会计主体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会计主体的变化。而近年来,随着企业模式的复杂化,旧有的确认会计主体假设已经不适应或者直接因为无法进行准确的进行会计核算,而被一些企业所诟病,网络一般的合作模式让旧有的会计主体假设无法向需求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回答“为谁记账”的问题[4],是对会计核算的报告空间进行一个范围的界定,只要求界定本企业范围内的经济活动,而当我们将传统的会计主体核算带入到虚拟公司这样一个“不存在的企业”,传统会计主体假设的弊端便开始暴露出来。
第一,如果从传统意义上确立会计主体,“虚拟公司”是不能成为一个会计主体的,因为其分散,业务范围不同等因素,传统的会计主体只能将“虚拟公司”拆散,各为主体,这样确立会计主体的过程对于成本的核算极难做到精细,还有可能造成大量的水分,例如,Facebook与中国某个企业进行一次合作,共同开发了一个社交平台,而为了确立会计主体,将中方企业与Facebook分别确立为两个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而由于各方情况不同,信息之间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共享,这样出来的报表必然是不能够成为一项精确的数据,微观上来说,这样的经济业务必然有不完全性,宏观上来说,这样的经济业务会造成决策者的失误,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第二,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只能衡量一个物质上的价值,无法进行非物质上的经济往来判定,例如:中方企业与Facebook在研发社交平台的过程中,中方与Facebook互相进行了咨询,数据往来,技术指导[5],这样的非物质的往来是很难进行价值判定,如果根据人的主观因素进行判定,双方很难通过一个有效的渠道对自己的技术和数据进行一个公平的价值衡量,这就很容易造成双方对于价值衡量标准的一个摩擦,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就无法得到保证。
第三,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是立足于实体的,无法适应多变的公司安排,例如:Facebook将某一个自己的网页游戏开发出来,用户需要购买Facebook的虚拟货币才能实现通关,Facebook将这个项目交个自己的相关部门做,相关部门将这种虚拟货币的研究开发外包给了另一个企业,Facebook负责验收,被委托企业负责制造这种虚拟货币,最后与Facebook进行三七分成,我们也知道,这些被委托的企业,当项目完成之后,这些相关项目的企业机构很快的解散,这种被委托的外包公司经常在关联交易这一项目上作假,从而导致会计核算失真,即使采用了报表合并这一手段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其中的泡沫还是很大,而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是无法避免这一现象的。从而,“实体”这一概念对于这种企业来说就没什么意义,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无法跟上这一企业的变化,从而无法给出精确的数据分析[6]。
第四,关于鉴别第三方应用的收益,Facebook的兴起还造就了一种网络第三方应用企业,类似苹果商店,Facebook作为全球最大的,用户最多的社交平台,其存在的潜藏用户数量是不可估量的,Facebook根据用户需求,向用户们精准提供这些第三方应用,这个价值是无法衡量了,它可能很高,也可能很低,双方达成一致的协商都是收取一个固定的费用,但最后的具体收益,只有双方自己知道,由于这个涉及到商业机密,双方一般是不会沟通的,例如:该第三方应用的下载量,这个下载量的数据是可以人为的作假,双方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很多时候都会起纠纷。
综上所述,虚拟公司的兴起,及其附带的一系列企业模式的变革,传统会主体假设因为跟不上信息的复杂程度,已经无法满足虚拟公司的需要,无法自动将将虚拟公司的业务界定一个明显的范围,长时间使用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不与实际相结合。会给虚拟公司的财务报表上造成很大的漏洞,经济泡沫会越来越大,最终破裂,造成重大损失。
在知识经济时代,很多非物质的财富是不能被公平的衡量,我们只有加深对会计主体假设的人事,才能使会计工作给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上的帮助,而并不不是一个模糊的数据,它在很大的方向上会引导企业的发展,纠正错误。在如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会计工作应该更加透明化,合理化,信息的闭塞并不是会计主体假设造成的,笔者认为人为因素占了很大一部分,信息的沟通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古时候的交通那么落后,但是边关的信息每每都能及时传到中央,所以信息不是制约会计主体假设发展的因素,它恰恰能促进会计主体假设的发展,使会计工作更加具有可靠性。[9]
在“虚拟公司”兴起的今天,笔者认为,未来的会计主体假设,主要有两个发展方向。
“虚拟公司”虽然是虚拟的,但是它所生产的产品却是实实在在的,“虚拟公司”的兴起,也是建立在相互有关键的实质基础上,他们之间的结合,只是为了更好的生产出优秀的产品,我们不妨将目光收回“产品”之上,将会计主体假设建立在“产品”上,前文我们也提到,会计主体假设之所以在一些人的严重落后,是因为信息的难以筛选以及信息之间沟通得不及时,而这些人为因素都是可以克服的,我们可以围绕“产品”,收集“产品”的相关信息资料,遵从“实质大于形式”的原则,看似松散的“虚拟公司”,却会因为“产品”而凝聚在一起。不是会计主体假设不好做,而是信息的沟通少了。
当今社会知识经济所创造的财富是不比实体经济差的,更有甚者超过了实体经济,举一个小的例子来说,版权费,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也就是专业人员常说的智力资源,这种资源其实是很难衡量一个货币价值的,只能人为将这个价值调解得都符合双方的标准。(只能给出一个标准,智力资源是永远都无法精确衡量的)[10]会计体主假设在知识经济时代并不是陷入一片泥沼,而是被得以延伸,越来越多的项目在新经济时代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因为找不到实体,这些非实体项目确实是给传统的会计主体假设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一些项目没有明确的名称,但是这些都是可以沟通协商之后再确立的,相信会计主体假设的未来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阿尔文.未来的冲击[J].中信出版社,2006,(8):35-40.
[2]李霞.现代财经.论网络经济条件下虚拟的会计假设[J].2000,(4):37-39.
[3]陈今池.现代会计理论[J].立信会计出版社,1988,(3):60-65.
[4]高连科.辽宁财税[J].2000,(5)期 ,20-21.
[5]刘禄彬.Facebook的盈利模式.知乎.
[6]罗四维,康振文.上海会计[J].1996,(2):20-25.
[7]陈瑞靖.中国经济问题[J].1960,(2):41-45.
[8]胡伟.企业发展模式[J].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5):23-30.
[9]魏明海,陈胜蓝,黎文靖.中国会计评论[J].2007,(1):131-150.
[10]董玉辉.企业研究[J].2001,(3):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