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竞争力视阈下区域跨境电商发展路径研究

2018-12-07 10:09周芳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9期
关键词: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跨境电商

周芳

内容摘要:在政府、市场、社会的多重驱动下,跨境电商获得迅猛发展,但区域间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本研究基于前期构建的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跨境电商发展典型城市广东、深圳、杭州、苏州等地进行区域评价比较,梳理存在的共性问题并诊断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跨境电商 产业竞争力 提升路径

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概述

(一)跨境电子商务概念

跨境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新兴贸易形态和产业模式。狭义的跨境电商仅指小额外贸批发,是面向终端消费者所开展的跨境零售交易,由于交易呈现小批量、多批次特点,因此多采用邮政小包、国际快递等行邮方式送达境外终端用户;而广义的跨境电商则涵盖了所有跨境交易,将传统贸易中产品展示、磋商谈判、下单支付等环节电子化,通过国际物流送达指定目的地。

(二)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我国的跨境电商经历了以黄页为形式的1.0时代(1999-2003),以信息展示、物流、支付、客户关系于一体的2.0时代(2004-2012),以B类规模买家、移动跨境电商为主流的3.0时代(2013年以后)三个阶段。根据艾瑞咨询最新跨境电商发展报告可知,我国跨境电商2017年的交易额为7.6万亿元,预计2018年会突破9万亿元。其中,出口跨境电商交易额为6.3万亿元,广东、浙江、江苏三省位列跨境出口卖家前三甲,它们以3C、服饰、家居等类目为主,出口至美俄法英等国;进口跨境电商交易额为1.3万亿元,以日韩泰等国进口为主,以母婴、美妆、保健品为主要品类。

(三)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及评价

竞争力(competitive strength)是指研究对象在竞争中表现的综合能力;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指某国或某地区跨境电商产业向目标市场提供产品和服务时,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持久收益能力与发展能力。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是衡量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前提。本研究基于波特“钻石模型”、“波特-珰宁模型”及其他模型,根据跨境电商产业链的开放、协同、共享、共赢特点,运用哈肯(Hermann Haken)的“协同理论”,构建跨境电商竞争力评价模型,即将跨境电商产业放入开放系统中,把竞争力指标分为内生竞争力与外生竞争力两个方面,其中内生变量由系统内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决定,是反映系统特征与状态的变量,外生变量是系统外部环境向系统内部输入的变量。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比较

课题组遵循“科学性、目标性、系统性、稳定性、可行性”原则,运用Delphi专家咨询法与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跨境电商产业投入、产出、技术创新能力、政策环境、支撑体系、孵化环境组成的六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表1为各级指标,包括一、二级指标的权重,三级指标的贡献值。当下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较快的区域主要集中于珠三角、长三角及环渤海地区。珠三角地区由于集聚了大量生产制造商与外贸人才,成为跨境电商卖家集聚区,长三角地区以服装、鞋帽、箱包、家具等发达的轻工业为主,发挥着较好的跨境电商产业集聚优势。本研究选择以上区域中的广州、深圳、杭州、上海、苏州作为评价比较的对象,借助各地最新统计年鉴及商务局统计数据开展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可见杭州、深圳、广州竞争力评分位居前三位。

(一)杭州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分析

杭州是首个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的城市,在众多叠加政策的引导下,依托阿里巴巴等优势电商企业资源及发达的制造业基础,其在全国范围内探索跨境电商发展的业务流程、技术标准、监管模式、信息化系统等,给其他地区跨境电商提供可复制经验,如创新跨境电商“六体系”、“两平台”实现“四流合一”,全面提升跨境电商的规范化、便捷化。据统计,2017年杭州跨境电商交易总额为99.3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0.9亿元),从事跨境电商的外贸企业、传统制造企业数量已超过8000家,形成了以服饰、家居、照明为主导类目的跨境电商产业集群,将“杭州制造”更好推向国际市场,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二)深圳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分析

深圳是我国第一个电商示范城市,是第七个跨境电商进口试点城市,是第二批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其凭借毗邻香港、背靠珠三角的区位优势,具有强劲的跨境电商竞争优势。首先,通过创新通关流程、检验检疫模式,建立跨境电商通关服务平台,将数据与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外管局等部门同步,发挥深圳跨境电商一站式服务优势,提高跨境电商运营成效;其次,开通跨境电商进出口双向通道,集聚了蜜芽宝贝、辣妈帮等知名跨境电商平台;最后,深圳跨境电商业务模式加速创新,应用多区叠加方式实现跨境电商线上交易、线下体验等模式,通过关键部门优化发展环节,使得深圳跨境电商交易额逐年提升。

(三)广州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分析

广州作为较早开展“互联网+外贸”综合改革创新的城市,其在本次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评价中,各项指标得分都比较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广州依托区位优势,进一步优化南沙自贸区、保税港、白云综保区跨境电商环境,打造跨境电商产业集聚区,目前已经吸引天猫、京东、唯品会、苏宁易购等上百家电商企业入驻;其次,探索跨境电商“单一窗口”,实现跨境电商全流程无纸化操作;最后,完善广州跨境电商综合服务质量,顺丰速运、中远国际等30多家物流企业入驻,为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国际结算、报关报检等服务,形成了完整的区域跨境电商生态圈。

(四)上海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分析

上海依托自貿区与跨境电商综试区优势,通过创新企业与商品准入制度,建立“事前备案、集中申报、分批出口、汇总征税”的海关监管模式与检验检疫制度,进一步推进清单申报通关模式,构建完整的线上交易、线上监管、线上服务、线下支撑的规则体系,使跨境电商批发、零售业出口业务全面落地。截至2017年6月底,上海跨境电商企业达1034家,支付企业及银行36家,仓储及物流服务企业96家,且企业具有创新视角、辨识度高,呈现百花齐放姿态。

(五)苏州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分析

苏州自2013年获批国家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以来,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逐步攀升,其以“互联网+苏州制造+自主品牌国际化”为目标,以B2B模式为主,建设进出口并重的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来增强“苏州制造”品牌的国际竞争力。首先,跨境电商综试区综合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上线,平台备案登记企业达296家,国内电商巨头聚美优品、苏宁云商、顺丰、中粮我买网等电商企业纷纷落户苏州开拓跨境电商业务,货值超10亿美元;其次,苏州拥有强劲的制造业与外贸业基础,高达90%的苏州外贸企业抢滩跨境电商市场,目前全市开展跨境电商业务的企业已超过2.8万家。

基于竞争力的区域跨境电商产业问题解析

(一)区域跨境电商平台规模影响力不平衡

跨境电商涉及交易平台、跨境代理服务平台、支付平台、物流服务平台、认证平台等较长产业链,杭州、北京、深圳、广州拥有大量的跨境电商交易平台,但其他地区平台数量少、影响力弱。截至2017年春,国家外管局共批准了跨境支付平台30家,其中北京拥有10家,上海有9家,杭州、深圳、重庆各2家,可见各地跨境电商平台资源、规模、影响力很不平衡。

(二)区域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功能不尽完善

从已有跨境电商服务平台的功能结构来看,虽然杭州、上海、苏州等跨境电商综试区在综合服务中开拓了功能健全的“单一窗口”,但这些功能服务多还处于试验阶段,尤其在信息服务、交易管理服务、物流支付平台对接等方面还不够顺畅,跨境电商参与主体间的联动控制、信息共享仍不够成熟;其它城市则以借鉴为主,部分地区还局限于传统国际贸易思路下的“国际贸易电子化”,在法律规范、功能服务、数据安全等方面还须进一步完善,相关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网络安全监管体系等综合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三)区域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极为稀缺

在本次评价中除了杭州外,其他被测地区的人才投入得分均不高,人才短缺成为制约跨境电商可持续发展的软肋。首先,在引才环节,除北上广杭等地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跨境电商平台外,其余地区跨境电商的平台少、规模小、影响力弱,吸引高层次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难度大;其次,虽然各地传统中小企业纷纷试水跨境电商,但囿于规模、薪资水平,很难吸引高端跨境电商运营人才;最后,在育人环节,虽然自2015年开始国家允许设立跨境电商专业方向,但本专科院校还处于试水阶段,难以满足日益扩张的跨境电商人才需求。

(四)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园集聚效应不显著

孵化环境是影响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跨境电商产业园是孵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本次评价结果来看,除了杭州达到12分以外,其他地方的得分普遍较低,不少跨境电商园区入驻的跨境电商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跨境电商企业集聚、跨境电商创业孵化、跨境电商人才培养能力不强,甚至还有产业园发展还处于跨境电商概念阶段。

区域跨境电商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一)培育龙头品牌企业,为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带来核心动力

重点培育本地跨境电商龙头企业。一方面选择本土跨境电商企业培育壮大,如自建跨境电商平台或应用平台拓展跨境电商业务,使其成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另一方面针对本地区跨境电商服务短板,重点培育跨境电商服务龙头企业,为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和应用提供配套服务。提升跨境电商服务品牌境內外影响力。遴选一批区域跨境电商服务企业,吸纳不同环节的跨境电商服务企业加盟,汇聚第三方跨境电商平台、代运营、跨境推广、教育培训、物流配送、金融汇兑、信息服务等关联产业,系统提升跨境电商的配套服务水平,为区域内不同类型的跨境电商企业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以此打造跨境电商服务品牌体系。

(二)完善“云+网+端”,为区域跨境电商产业奠定技术支撑

加快区域“云+网+端”基础设施建设。在推进“互联网+外贸”进程中,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设施设备支撑,包括云、网、端三个部分,即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的扶持建设,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智能终端及可穿戴设备的广泛安装与应用,实现跨境电商协同。推进区域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构建。针对跨境电商平台建设中存在的技术研发、数据分析等问题,围绕交易或支付平台的运营等创建本地跨境电商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围绕跨部门、跨行业协同创建跨境电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围绕企业互联创建跨境电商交流平台;围绕监管打造跨境电商风险综合评估与预警平台,利用大数据对跨境电商交易数据定期监控,保证跨境电商交易安全。

(三)创新引才育才机制,为区域跨境电商产业提供智力支持

构建区域跨境电商人才培育机制。首先,大力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设跨境电商专业;鼓励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电子商务专业开设跨境电商方向;鼓励小语种专业增加跨境电商课程,增加本地高校对跨境电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其次,政府加大扶持和补贴力度,引导跨境电商行业协会、社会培训机构组织员工参与跨境电商技能培训等活动,提高从业人员技术技能与服务管理水平。通过跨境电商课程开发等打造辐射全国的产学研一站式服务平台,发挥其在跨境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优化区域跨境电商人才引进机制。通过“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机制加快引进一批跨境电商领域海内外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与团队。区域政府可将跨境电商高端人才纳入“千人计划”范畴,加大对引进人才的服务力度,如引进曾就职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的高管或核心技术人员,为其提供住房(住房补贴)、家属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养护等优质服务;对跨境电商高端人才带项目落户本地的,参照产业化项目给予优先扶持;鼓励国内外跨境电商领军人才采取柔性流动方式从事跨境电商兼职、入股、科研等工作。

猜你喜欢
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跨境电商
基于产品层次差异的中美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