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全胜 郭浩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共产党人始终如一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对共同富裕的目标认识越来越清晰,对共同富裕的具体实践越来越自信,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一起攻坚克难、奋勇向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处处彰显大国影响力,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现共同富裕是亿万中国人民幸福安康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实基础,是根治现阶段转型期的中国深层次矛盾的标准良方。“不患寡而患不均”,共同富裕的思想在我國古代就已经出现,共同富裕的内涵到底是什么,从毛泽东时代、邓小平时代、江泽民时代、胡锦涛时代,一直到习近平时代,关于共同富裕的解读也发生着变化。共同富裕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是实践中的理论,是动态的理论。本文透过新时代的视角,分析共同富裕的实质与内涵。
关键词:新时代;共同富裕;过程;精神;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043 — 03
十九大以来,我国正大踏步迈进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应有新气象,新气象下应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溯源
共同富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的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和发展为目的,未来社会的共同富裕必须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视域下,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中国模式”的根本特色。新时代共同富裕的价值主体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强调的是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极少数人的私利。《共产党宣言》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形态的演进中,充满剥削和压迫的资本主义最终会被追求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所取代。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中,未来社会将以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即实现共产主义。
党的几代领导人在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和建设中,对于共同富裕都有着深刻的阐释。毛泽东把共同富裕和同步富裕等同起来,强调过程公平,毛泽东一生都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共同富裕的理想而奋斗,他曾指出,只有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大力发展生产力, 才能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坚持了毛泽东分配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目标, 他强调结果的公平, 认为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同等程度上的富裕, 而是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使全体人民在渐进有序的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江泽民继承并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把共同富裕目标诠释为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他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促进经济发展, 保持社会稳定。胡锦涛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极大地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稳步推进共同富裕, 关键还是要靠发展,才能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 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兼顾效率与公平。习近平根据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充分吸收前人共同富裕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思想。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以中国现实问题为导向,以精准扶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中国梦为主要内涵,坚持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可以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以及习近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几代领导人深入把握中国国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中国实际,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二、新时代共同富裕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深刻变化,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书写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壮丽史诗,在奔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成就。
但我们也要清晰地看到,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脱贫攻坚任务艰巨,贫富两极分化问题严峻,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这些都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让全体人民实实在在地共享改革开放硕果,实现共同富裕。
基尼系数是指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大,表示不平等程度越高。我国目前基尼系数在0.45左右(不完全统计),通常把基尼系数超过0.4作为收入分配差距国际“警戒线”,超过0.4或更高,贫富两极分化容易引起社会动荡。从基尼系数可以看出,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较大,并处危险地带,这是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看到,很多先富起来的人群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甚嚣尘上;另一方面,很多人还挣扎在贫困线以下。
随着资本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拥有更多收入的居民一般都将剩余资金投放到金融工具上或着投资商业项目,从而更多的收入,而收入较低的居民由于缺乏剩余资金,自然也无法获得相应的收入,更别说目前我国尚有4000多万贫困人口(2018年计划减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资本市场化加快的趋势扩大了各要素所有者之间的收入差距,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呈现的是几何式的成倍增长,而贫困人口还在解决温饱问题徘徊,这种差距无疑越拉越大,总体方面,低收入人群(包含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相对而言是下降的,而且有的时候是直线下降的,对于收入差距这种“动态”的变化,我认为,应该“动态”地解决这种问题。
首先,就应该大力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贫困人口属于弱势群体,更应该获得帮助,尤其在教育、医疗方面,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教育和医疗,同时,拓宽救助帮扶渠道和机制,强化扶贫资金款项的公开监督机制,让扶贫工作有序开展,取得阶段性成果。
其次,精准扶贫中的形式主义还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扶贫工作干得再好不如资料收集整理得好”、“精准扶贫不精准”、造假挪用、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影响精准扶贫政策落地效果。习近平曾说:“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他还强调:“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因此,落实问题是解决目前扶贫工作尤其是精准扶贫工作形式主义问题的重要手段,把黨的好政策落实下去,实实在在地为贫困人口解决实际问题,精准扶贫就会发挥巨大潜能,促进我国共同富裕之路迈出坚实一步。
再次,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探索宣传战场新方法、新形式、新渠道,使健康的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扭转扭曲的市场经济中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奢靡之风,营造积极向上、务实奋斗的中华民族内核,引导先富裕起来的人民乐于奉献、多关心帮助弱势群体,自觉抵制奢侈浪费行为。构建互帮互助、乐业友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每一个人都有尊严的生活,并且更有获得感。
最后,在保障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用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促进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稳步提高,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财产性收入政策,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对于中低收入人群,不仅在顶层设计上应体现公平正义,更应有适当倾斜。这样不但可以使社会结构更趋于稳定,而且可以放活市场经济的巨大潜能,这种巨大的推动力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升级为一个全新的层面,从而取得经济发展上的更大的成就。
三、新时代共同富裕的解读
新时代共同富裕强调消除两极分化的动态过程,随具体国情实际而动态发展变化。“金字塔型社会”是固化的社会模式,两极分化严重,不利于经济的健康持续良性发展,“橄榄型社会”并不符合中国实际和国情,也并不是稳定、更有活力的社会模式,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应该呈“正梯型结构”,这种社会经济结构更趋于稳固,而且也更符合中国现实。“正梯型结构”属动态型社会结构,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充分作用下,“正梯型结构”向“扁长方型结构” 转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失灵或不作为的条件下,“正梯型结构”会向“金字塔型社会结构”变异。共同富裕消除两极分化就是改变“金字塔型”社会结构,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使社会结构向“橄榄型”结构转变。在此过程中,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所致,必然会有先富后富之分,但不应该过分渲染先后和追求速度,而应关注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让他们活的更有尊严,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形成合力,携手克服共同富裕之路中必然面临的实际问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和新局面,共同富裕之路一定可以走得更宽、走得更远。
新时代共同富裕并不是狭义指物质方面的富裕,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富足。物质上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样,精神贫瘠也不是社会主义。现在社会上有的时候总有一些负面的新闻,有一些金钱上“富有”的人炫富甚至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最后走向了堕落的深渊。这些看似“富有”的人精神层面是空虚的,他们奢侈浪费、腐化颓废,走向了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反面,虽然在物质方面他们富裕起来了,但这不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应呈现人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充实与满足,也就是说,其实现不仅需要物质财富的增加,更需要精神财富的丰富多彩和精神文明的高度发达。充实向上的生活方式、阳光健康的处事心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才是精神层面的富足,努力奋发、拼搏进取,成就物质与精神层面双丰收,昂首阔步迈向共同富裕之路。习近平曾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其中,“两种力量”即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种强大”即物质强大和精神强大,“两种生活”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些都蕴含着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目标和要求,尤其在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深刻变化、问题多发尖锐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强化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伟大征程,自信地站在风云变换的世界之林,迎接机遇与挑战,取得新时代共同富裕伟大胜利。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富裕,人民应有富裕充实的生活,也应有富饶美丽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是相生相依的生命共同体,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必然会伤及人类自身,那些前车之鉴时时刻刻提醒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绝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共生共存的良性发展关系,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让蓝天更蓝、青山更青。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现在环境问题一直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事件时有发生,造成了环境的破坏和巨大的损失。这是和新时代走共同富裕之路背道而驰的,经济发展了、人民富裕了,资源匮乏了,环境却破坏了,这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只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富裕才是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生态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握好人的全面富裕和自然的山清水秀,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条条大路便可直通新时代共同富裕之路。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为了让全体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相互携手迈步共同富裕之路。中国正面临社会转型期,随着改革的深入,加强社会管理、解决两极分化、收入差距过大、基尼系数升高、阶层分化、社会问题多发、民族矛盾等发展中的问题,成为上升攻坚阶段的关键问题。深入解读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涵,有利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之路越走越好,人民群众的明天会更加的美好和幸福。
〔参 考 文 献〕
〔1〕马纯红.毛泽东共同富裕思想的渊源及其实践探索〔J〕.毛泽东研究,2016,(04):25-36.
〔2〕杨静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共同富裕”思想比较研究〔J〕.前沿,2011,(14):4-6.
〔3〕贺璇,李英东.习近平共同富裕思想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6,,06).
〔4〕陈盈.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共同富裕思想探析〔J〕.城市文化,2016.
〔5〕侯惠勤.论“共同富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01):51-54.
〔6〕唐莉.中国贫富分化的价值阐释〔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7〕陈秀梅,韩和林.资本市场化作用于居民收入差距的机理分析〔J〕.经济问题,2008,(10).
〔8〕黄瑞.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开启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境界——三论“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J〕.发展研究.2017,(11):4-5.
〔9〕任立新,陈宝松.全面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05).
〔10〕李慎明.共同富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