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素质教育中芭蕾基训的教学特点

2018-12-07 01:48许传东
理论观察 2018年9期

许传东

摘 要:在舞蹈素质教育中,芭蕾基训因其全面的训练技巧和乐感培养对儿童舞蹈启蒙、训练、专业提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差异化训练教学中,综合能力的培养对舞蹈人才的发现和储备有积极的帮助。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循序渐进的舞蹈素质教育,对儿童的身体发育也能够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关键词:舞蹈素质教育;芭蕾基训;儿童舞蹈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9 — 0135 — 03

引言:舞蹈素质教育是学校课程门类设置,指发现舞蹈人才、储备舞蹈人才,让单一的应试教育丰富起来,学生在不同的素质课程学习中发现自己的天赋才华,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化引导,逐步的发掘出学生的专长。

一、素质教育在基础教育环节中的重要性

基础的艺术素质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比重及重要性。应试教育是学生公平竞争的平台,也是不同高校择优录取的保障,那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哪?素质教育很难用分数量化,素质教育宏观范畴是教育学生的德育、智育、礼育,普及社会公德、正义、善良等,以达到在全民物质生活快速提高的同时,精神文明也能够跟得上国家时代的步伐。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哪个更难?我认为是精神文明更难,它需要个人、家庭、国家三个大环境的协调发展,所以精神文明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沉淀,相比于物质文明的发展速度,精神文明的发展至少要慢一代人;在素质教育的微观范畴中,就是要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区别发展以满足多元社会发展的需求,这种有区别、有选择的教育因国家、地域、人种而有所不同。如果照搬其他国家的教育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我们的素质教育问题,所以素质教育的微观范畴应是有选择,有差异的进行。

二、我国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

1.专业特长比赛的局限性

我国学生兴趣爱好的学习往往与比赛、加分、特招挂钩,家长为了能够让孩子得到更好的受教育环境而拼命的学习如:奥数、作文、艺术、体育等。学习这些特长的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于素质教育。A他们不在学校进行,而在各种形式的社会办学,甚至有的学校老师看到了利益在课余办班高压垄断学生。B比赛及选拔由国家教育机构组织,以体现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但回到九年义务教育科目中,我们却看不到相关比赛项目在教学课程中体现,如:奥数、舞蹈、体育中的某些细化门类。如果学校没有明确的科目,比赛项目是如何出现的有什么意义,如果这种比赛对国家发现人才和储备人才有积极的作用,为什么不在学校教育规划中加入课程计划。学校无科目,国家有比赛,社会有办学是加重学生课余补习负担的关键地方。

学生素质教育差异化的特点在于因材施教,发现学生的特长,也就是天赋。有的学生先天对声音敏感,有的学生对图形敏感,还有的学生先天柔韧性和协调性好。这些条件满足了素质教育中某一专项的基本生理需求。学生所拥有的不同天赋特征由谁来发现,谁来培养,谁能成为这些学生的伯乐,应该是我们的学校。在基础教育中发现学生的天赋而逐级引导,来为国家储备人才。

2.舞蹈人才储备的条件

舞蹈教学的特殊性在于对学生的生理基础有极高的要求,学生青春期后再进入舞蹈教学甚至从事专业舞蹈行业就失去了优势。“芭蕾基训在舞蹈学科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可以说是我们学习任何一个舞种的基础,这门课程在我国专业教育中普遍开设,并且安排有大量的课时,其重要目的是通过对芭蕾教育的学习,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舞蹈修养,解决学生的身体‘自然形态,塑造学生的‘艺术形态。”〔1〕更重要的是舞蹈行业对学生的身高、体长、上下身的比例有严格的要求。所有人都能够跳舞,但具备专业舞蹈基本条件的人才却少之又少,所以才需要在基础素质教育中发现各个专业的适合人才。

我国少儿舞蹈兴趣的普及教育不再学校进行(这里并不是否定社会办学的重要性,而是在义务教育中应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课程门类,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老师发现学生的天赋特长),小初高没有设置舞蹈课程,所有的舞蹈兴趣教育均在各类社会办学中,学生周末或晚上放学后自行学习。A这在某种程度上加重的了学生学习的负担,无法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娱乐。B有天赋的学生也许未能在最佳的年龄段,及时开发自己的专长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C学生学习功利化,舞蹈训练是一个漫长需要积累的过程,而培训机构为了逐利盲目的提速训练容易发生危险,容易对少儿的生理发育及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芭蕾基训在少儿舞蹈素质教育中的特点

1.专业人才储备的必要性

在舞蹈训练的基础阶段除学生要有一定的天赋外,训练起始也很重要,有些学校侧重软开度,有的老师注重学生跳转翻技巧,但舞蹈是一个综合体,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修养”这种“修养”是学生的综合基本功和表现力,最终培养一名合格的舞蹈演員。在多元化的世界中,艺术的表达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与传统舞蹈表现相比,“现代”的艺术表达不再是凤毛菱角,在一定程度上主导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意识形态。时下流行的街舞、爵士舞、鬼步舞、广场舞等等,不乏舞技高超,综合表现能力强的舞者,这些人中几乎没有人受过专业系统的舞蹈训练,多数人都是喜欢其中的表现方式,或者仅仅是为了锻炼身,甚至有些舞蹈培训机构也开设相关的舞蹈教学。

所以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些问题,我们的传统舞蹈素质教育到今天所坚持的训练模式,以及表现方式是否还有意义。舞蹈素质教育的起始阶段是追求舞蹈数量还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专业舞蹈学生从小就不断地坚持的最传统的舞蹈基本功训练的意义是什么,如果时下流行的舞蹈艺术表现就能够体现出舞蹈的意义,芭蕾舞、民族舞是否会被历史的舞台所淘汰!这些传统的舞蹈素质教育为什么需要如此之长的时间去训练和积累?它对人的形体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对舞蹈的表现又有什么样的帮助。芭蕾基训素质教育中的文化意义对少儿及学生产生了哪些影响。

2.芭蕾基训在启蒙教育中的作用

芭蕾基训在学生训练的初期能够给学生全面的启蒙教育,软开度的基础训练,把上上下身协调性的训练,乐感培养,这些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让舞蹈最终追求的表现美是一个有灵魂的整体,而不仅仅是能翻几个空翻,能转多少圈,腿能搬多高等等。芭蕾基训中的这种综合能力培养是贯穿专业舞者终身的基本功训练,它完整的阐释了专业基本能力的积累;但我们又不得不思考另一个问题,这种基本功是否可以通过其他训练替代,甚至是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如:软开度借鉴艺术体操或京剧中武生的训练技巧,平衡、稳定、控制借鉴瑜伽,能力耐力借助体育的训练完成,对身体说完全可以办到,甚至对舞蹈者本身来说也是一种优势,多元化的训练让舞者了解、学习更多的表达方式,其表达手段也会更多。如果如上述介绍芭蕾基训的存在是否还有意义,是否可以慢慢在课堂中取消芭蕾基训,特别是在基础舞蹈素质教育中,将其转成更多元的模块化教学,答案是不能。“少儿的形体可以得到良好的训练。少儿正处于身体发展时期,对于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少儿课业较重,平时又缺乏体能训练,由于不正确的生活习惯,会导致X型腿、O型腿、驼背和端肩等形体问题,经过严谨的芭蕾舞训练都能让孩子们能挺胸、抬头、收腹,塑造他们的身形,使孩子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生活姿态。”〔2〕芭蕾基训独有的艺术表现不仅仅体现在身体上的变化,更多是气质、文化内涵上的积累和变化,这是其他训练模式无法取代的。

芭蕾的起源环境与身份的认可有直接的关系,首先就是阶级与身份表现,在特定的时间、环境讲述特定的故事内容,这与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的起源与发展相区别,虽然最终的目的都是满足欣赏者的需求。并且艺术也无高低贵贱雅俗之分,我们这里只在强调研究芭蕾基训本身特有的综合属性,在舞蹈基础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

3.芭蕾基训的丰富性

每一个阶层都有属于自己的表演技巧和欣赏者的心理需求,而芭蕾自身的表现特点对舞者有极高的要求,特别是表现的内容,如果舞者无法理解角色的表现,内容也不会以完整的形态最终呈现在舞台上,所以芭蕾基训也给舞者一个平台,思考的平台,高傲的美感只有通过严格的训练,日积月累的学习才能办到,这种艺术上的距离感并没有被排斥,反而被更多的人接受,争相去模仿和学习,这种艺术上的“距离感”并不仅仅指身体本身、技艺等,能转多少圈,腿能太多高。而是通过这些具体表现传达出的信息,给人什么样的感受,哪种美,这种独有的气质也只有在长年累月的训练中获得,特别是在老师启迪中思考,老师除要改正学生训练中错误外,最重要的是发现学生对美的追求,并将这种对美的追求通过身体表现出来,这种通过身体对美的阐释,需要对身体每一个部位每一个细节日积月累的打磨,就像基训课上教师不断重复的放松、脚背、自信等等,懂得欣赏自己,懂得表现自己,这种训练的目标不是街头、不是恶俗、更不是恶搞,而是一种美,自信的美。但首先要求舞者学习如何理解美,如何训练美,如何表现美。相类似的艺术表现能传达出不同的艺术信息,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气息,所以芭蕾的百年发展要看芭蕾基训的发展变化,看似简单枯燥的擦地、一位蹲、小跳等等,这些简单的基础动作直接反映出了一个舞者的基本表现风格。芭蕾基训课程中对学生中身体控制有严格要求,既要收紧身体还要尽可能的放松肢体,是其表现不会变的讲话。看似矛盾的一段话其实质在于,收紧身体能够更好地控制身体动作,收放自如,脚下步伐稳健。放松则是让动作表现舒展,具有美感。舞者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表达到极致。所以芭蕾基训课不是随意的、随心的放松和解放。芭蕾基训是一门规矩,让动作表达更加规范,让情感表现更加准确。

在不同的地域、国家,芭蕾舞者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学习、理解、表现上有明显的不同,但基础相通,这就可以跨越不同的文化来学习、欣赏,并且可以超越文化让人感受不同文化中的芭蕾表演,无需先学会一种语言或风格,因为舞者已经通过芭蕾基训掌握了这门艺术的表演技巧,更主要的是风格气质,以相通的手段表现出来,呈献给观众,而我们反复强调讨论的芭蕾,芭蕾表现,其基石在于芭蕾基训的训练,并且是独有的不可替代的,也许技术技巧可以替代,但其看似简单相同的训练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和人文气息,这以由浅入深的特点是其百年不倒,越久越经典的原因之一,也许能表现出技术技巧,但却没有了气质,没有过了内容,没有了时间的积累。

一名老芭蕾舞教师也许已经不能像年轻舞者那样自由的舞动自己,把每一个动作做到极致,但在每一个动作的背后所表现出来的对动作的理解,是一种自信和艺术信息的沉积,是年轻舞者所没有的,是文字难以记录的,只有“老代青”式的学习训练,在芭蕾集训课上反复磨炼,一點一点的积累,积累技术技巧,积累芭蕾艺术的人文气息,并最终在舞台上以芭蕾舞的形式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芭蕾基训是舞蹈训练的基础,它不仅仅是芭蕾无得基础训练课程,已经成为全世界各专业舞蹈院校基础课程,芭蕾基训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训练特点,成为所有专业舞蹈训练的基础。

三、舞蹈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关键性

上述讨论的舞蹈训练最终呈现的地方也有很多的问题,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更多的是关注成人而忽视了少儿。所以缺少一个表现少儿或者给少儿一个表现机会的固定场所,所以我们经常可以在各大商场的展台上,公司庆典上看到少儿舞蹈充斥其中。我们不能偏见的认为少儿舞蹈参与商演就一定是不良的低俗的,但我们看到很多的类似演出中儿童浓妆艳抹穿着暴露,所表现的舞蹈也极具挑逗性,而这些舞蹈往往已经失去了舞蹈本身所赋予的意义,是一种时下流行的产物,为迎合某些人群的目的而产生的商品,这对儿童自身极具不公平和侮辱。少儿自身还无法判断这种行为对自身所带来的危害性,也没有能力做出反抗,家长在其中也无法明确的分辨出这种行为会给少儿的身心成长带来怎样的后果。舞蹈学校更不会对家长和学生说出这种演出的真实目的。

而学校的全面舞蹈素质教育普及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积极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学校在素质教育中可以更好的发现学生的天赋特点,让每一个学生发现自己的表现特长,学校首先科学的启蒙教育,有目的把差异化教育从小学开始抓起,逐级推荐,作为人才储备的最佳渠道,原因在于社会办学并不是所有学生都会参与,是家长及学生的个人兴趣,学习的学生也许并不适合专业舞蹈,而真正适合有天赋的学生又没参与进来,所以在学生基础教育中加入舞蹈课程有其必要性,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参与到少儿舞蹈启蒙。

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关注中国舞蹈事业的基础环节,一个良好的少儿舞蹈环境能够会孕育出更多优秀的舞蹈人才,也许这会损失很多的利益和名誉,在短时间内也很难看到卓越的成绩,但如果将其作为十年计划,二十年计划会对中国舞蹈事业起到推波助澜的发展作用。所以中国儿童舞蹈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看出一个国家舞蹈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参 考 文 献〕

〔1〕高云.舞蹈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隆荫培、徐尔充〔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