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清元
老话讲“说书唱戏劝人方”,可相声演员天天在一线给观众表演,自己都没把道理弄明白,又怎么能将之融入作品和表演中去“劝人方”?所以相声演员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曲艺工作者的责任时时放在心头。有人说把《中国曲艺工作者行为守则》挂在谦祥益的后台那是形式主义,谁能看见?可事实是不管登台谢幕,演员眼光一扫就能看见,这种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呢?钻研新段子的热情高了,学习的劲头足了,对脏活、臭活的自觉抵制能力更强了。越来越多的演员有了这样的体会:有人说曲艺工作者都是养老的,七八十岁的老演员活跃在舞台上更值钱,大家更尊敬、更喜欢。但老一辈曲艺演员为什么受欢迎?那是因为他们有要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知识常新,好作品不断,这样才能让观众喜欢。所以不管时代怎么变,相声演员都得认真学习,不扩充“内存”,没有正确的觉悟,没有知识储备,这样的演员迟早“生锈”。
这样的认识是进一步统一学习的重要基础。谦祥益每周演出12场,这一年就是600多场,时间很紧。但即使这样,每周一的业务培训会和学习研讨会决不能断,坚持三年了,谦祥益还要把它作为一个长效机制来抓。开会的主要内容两项: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 大家群策群力研究一块活,有时候能争得面红耳赤,但凡有触及职业底线的事情,或者自己发现或者有人提醒:出格了,这活可不能这么使。
除了内部的学习,旁征博引也是必须的。谦祥益会定期请一些老艺术家做培训。这个培训工作一直在做,没停过:戏曲的,话剧的,搞收藏的,中医的,等等。有人说你们请的老师也太杂了吧?相声演员的肚是杂货铺,可这铺子里也得经常上货不是?单口相声《黄半仙》为什么好?那是因为老先生们对算命的那一套骗人手法观察得仔细,之后将它艺术化地呈现在舞台上。时代在进步,观众的知识结构越来越丰富,相声演员肚子没货,拿什么给观众?所以多听、多学,对创作来说只有好处而不会有坏处。
此外谦祥益每周一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老活生戏”。相声创演需要创新,但创新绝不能像斷线风筝那样“自由飞翔”,说“一次性的”相声,不顾相声的艺术结构,纯用包袱堆积,看着笑点多笑料足,可要这样的话,网上现在段子那么多,观众干嘛还要来听相声。所以这种“新”相声是快餐,吃个两三回还行,久了观众肯定腻。所以好的创新是应该建立在对相声结构有完整认识的基础上,用观众喜闻乐见的生活素材作大梁,再用相声独有的表现方式粉刷墙壁,用心雕琢。这样的相声地基才结实,观众才能买账。
所以归根到底,相声演员的艺道,首先是“守正”,该演什么不该演什么心里必须有数,其次是“创新”,用新的知识新的创作理念创作新的作品,服务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