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风流

2018-12-07 08:25绿色中国耿国彪
绿色中国 2018年20期
关键词:治沙植树沙漠

文 《绿色中国》记者 耿国彪

人世间有很多事情由不得人去选择,很多事都是人被动的接受,无奈的承担。治沙对于生活在沙区的人来说就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件事情。

没有人愿意治沙,但不治沙的话沙就会掩埋良田甚至房屋,使人无粮可食、无家可归。

“只有把沙治住,我们和子孙后代才有饭吃。”满脸黝黑、今年50岁的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红水村村民王银吉说话掷地有声。

红水村是一个腾格里沙漠边缘的小村庄;王银吉是一个沉默寡言的西北汉子。20多年前,他亲身经历了沙漠年年向前移动,庄稼地年年都被沙埋,流动沙丘离村子越来越近的日子。“大风一起不见天,沙骑墙头驴上房,一茬庄稼种三遍,大风绝收小风欠”,这段流传在红水村的顺口溜就是当年的真实写照。

王天昌,王银吉的父亲,今年75岁了,一缕银白的胡须平添了几分倔强。王天昌是位民间贤效艺人,年轻时曾经做过民兵排长。虽然王天昌没有在繁华的世界游历过,但艺人天生通晓天下事的性格使他在家中有着说一不二的地位。

1999年春节过后,伴随着新年第一场沙尘暴的到来,王银吉向父亲提出治沙的想法。王天昌说“我看行,儿子,我支持你,干吧!”

虽然王银吉的妻子极力反对,但这一对性格倔强的父子铁了心要干,谁也拉不回头。第二天父子俩就动身进驻腾格里沙漠腹地“庙儿墩”开始压沙植树。用自己的汗水和血液向沙漠要绿洲。

在王天昌家的墙上,贴着一张写满字的大纸。那是著名作家马步升写给王天昌的一篇短文。文中他把王天昌叫做“真男人、真性情、真英雄、真本色”。

就是这样的一对父子,为了治沙,变卖了家中的牛羊,购买了两峰大骆驼,在家与沙漠之间3公里多的崎岖小路上日复一日地驮着四个水桶来回走;为了成活的树苗不被放牧的牛羊吃掉,在沙漠腹地盖了地窝子,把被子、作饭的家什都搬了过去,带着树苗,拿着铲子住了进去,这一住就是八年,周围人称他们是“夯客”(甘肃一带的方言,傻子)。

在茫茫沙漠中植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头一天挖好的树坑,一夜间就被风沙填平,刚种好的树苗,第二天不是根部裸露,就是被连根拔起。成活的小苗遇上几天高温天气就会晒死,不知反复多少回,才能种活一片林,治住一片沙。谁都知道,沙漠最缺的就是水,而植树偏偏又离不开水。

水能不能浇足,是小树苗成活的关键。王银吉用骆驼驮水浇灌苗木远远不够苗木的需求。王银吉又在底洼的沙窝里挖了一口水窖,用塑料薄膜包裹在水窖壁上,积蓄雨水,冬季将骆驼驮进沙漠的水储存在水窖里,浇灌苗木,总算缓解了缺水困难。

“我和父亲没有多少文化,治沙全凭经验,种的树,能活下来两成就不错了。”为了治沙,家里所有收入除保障基本生活外都购买苗木,不够了再找人借。多次失败后,王银吉和父亲摸索,终于搞清楚了不同的苗木应栽植在沙丘不同的部位,成活的才能更好。

“比如花棒、沙枣树等能阻挡风沙、降低风速。”王银吉蹲在沙地上比划,所以四周要种植花棒、沙枣树等,中间为了“困”住沙石,需要梭梭等。

王银吉还和父亲、母亲一起发明了一种沙漠植树的工具,消除了普通铁锹挖坑造成沙层松散、干沙流入树坑、水分流失的弊端,一下子提高了植树的质量。

秋日,腾格里沙漠的西南边缘,风吹过,花棒、榆树、梭梭、沙拐枣、沙枣树簌簌作响,根系却牢牢地抓住那一方沙土,使其动弹不得,沙漠就此停止前进的步伐。

离沙漠最近的武威市凉州区长城乡村民正在晒玉米,不知他们是否知道,耕地没被沙漠吞噬,这对当年被称为“勺子”、“夯客”的王家父子“功不可没”。

王银吉和父亲王天昌也从不在人前说起,只是聊到深处,王银吉才会说一句,自己答应小儿子的事儿,终于做到了。

2005年春天,正值植树的黄金季节,为了集中时间压沙植树,王银吉一家子把吃住全部搬到沙漠里,对孩子照料很少。春季开学后,孩子腿脚有些不正常,但全家人忙里忙外,只顾干活,就没有怎么在意。一个月后,老师反映,孩子神情越来越呆滞,作业也总是做错,王银吉立即带着儿子到医院检查,化验结果犹如晴天霹雳,儿子罹患脑瘤,几乎击垮这个与沙漠顽强抗争的硬汉子。

第二天,王银吉带着儿子动身前往兰州,而后又到西安,请专家会诊,可诊断结果几乎让他晕过去,王银吉儿子的脑瘤已到晚期,无法医治。就在这年端午节来临之际,王银吉可爱、天真的儿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熟悉的家,离开了全家一同治理的“王家沙窝”。儿子在弥留之际,嘱咐爸爸一定要将自己葬在治沙点上,他要陪着爸爸把这片沙漠植成绿洲。

王天昌老人谈起自己的孙子时,满脸的惋惜:“多好的一个娃呀!说起治沙再大的困难都不是问题,可是我孙子的病让一家人都失去了希望。可以说孙子的去世是我们家的一场大地震。”

回忆起往事,王银吉的眼泪不由自主地落了下来。为了自己已经离世的小儿子,就是拼上命也一定要把沙治住。王银吉在心里暗暗发誓:要在沙地种出更多的绿,给小儿子一个交代。

那以后,王银吉一家人以更大的辛苦投入到治沙之中。他们把治沙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用生命向沙要绿。为了省下更多的资金治沙,王银吉的大儿子报考了军校,以优异的成绩被乌鲁木齐武警指挥学院录取。大儿子上学不仅为家里省下了学费和生活费,而且在工作后还从工资里每年拿出3万元给父亲治沙用。儿子知道感恩,知道父亲和爷爷的苦!

20年来,王银吉一家人在治理区内共栽植各类乔灌木700多万株,压沙造林8000多亩,共用骆驼驮水1000多吨,往返行程达1000多公里,累计投入达100多万元。如今,压沙点已是满目葱茏,充满希望。

站在长满沙枣、花棒的沙丘上,王银吉说,自己最喜欢花棒,因为花棒的根系发达,更有着花棒带给他的那份感动:有一年花开时节,沙丘上的花棒开满了花,引来了蜜蜂,建了许多蜂巢,一个接着一个。王银吉取下蜂蜜,足足50斤,一家人乐得合不拢嘴。他说,这样的收获,比他得到任何荣誉都珍贵,都让他高兴。

“压沙二十年,沙漠当家院,回顾那当年,心中有点酸,黄沙它无情,不随人的心,要想治黄沙,就得想办法。”在黄沙和绿树之间,王天昌老人坐在板凳上,弹唱着自编的治沙歌。这苍凉古朴的凉州贤效仿佛一曲坚定的人生歌谣在天地间飘荡,听着无不动容。也许这就是可以阻滞流沙的力量。

王银吉现在有一个目标:在沙窝里再种10000亩林子。如果条件允许,只要还能干得动,他还想把这个数字翻一番。

猜你喜欢
治沙植树沙漠
如皋市发扬治沙精神 打赢安全主动仗
植树
植树真快乐
沙漠之旅
走进沙漠
石光银 治沙英雄的大漠雄心
植树鸟的来信
走进沙漠
穿越沙漠
植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