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宇哲,长郡滨江中学
临床实验室标本分析过程质量控制是保障结果准确性的重要环节。据相关资料显示,个别医院质量保障项目中存在365次医疗事故,绝大部分是由分析前诊断误差引发,局部由分析中误差引发,另一部分则是由分析后引起。因此,控制检验质量过程,保障关键环节质量,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分析前质量控制为临床医师开单、患者准备及标本采集、储存、运输到实验室、行内部检验的过程。
医师需正确填写申请单据,字迹书写清晰,其中应当写明患者姓名、性别、病案号等内容,并附带患者基础病历,若患者存在特殊情况,应当做出特殊标注。若内容存在漏写、误报等情况,会使检测人员在检测过程中无法全面的获取患者信息,导致患者生理变化与检验结果无法对称,出现错误诊断、误报、漏报等情况。
对相关报道分析发现,标本凝聚、标本无标识、标本与标识不符等事件屡见不鲜,在标本送检过程中还会出现标本溶血、标本遗失、标本污染等问题。因此检测前质量控制较为关键,若患者标本存在问题,检验人员便无法利用标本检测出真实的患者情况,对分析前质量控制,不只是实验室技术人员努力的方向,临床护理部门也要做好配合,将医院整体管理水平提升。护理人员及标本送检人员应当严格遵守相关制度开展工作。
性能良好的仪器是保障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需要做好设备维护工作。检验仪器维护需要根据医院标准做好每周保养及每年保养等,使仪器保持良好的性能及稳定的工作状态。并做好书面保养记录,使得仪器故障时有迹可循,检验仪器在部件更换过程中应当选择合适的方式,保障其性能优越。
质量控制数据记录应当保留2a结合CLIA88分析质量规范,利用室内质量控制数据评估方法的精密情况,利用不同实验室对比评估准确度,通过室内质量控制及评价,保障分析结果可接受性。质量控制如同火警检测系统一般,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找到问题原因,并将问题有效处理,评估影响范围,持续改进及提升质量控制方法及检测个数,对保障低误差率具有一定作用。检验人员应当重视原始数据的法律意义,并保存原始记录,各类检测结果原始记录是检测结果的载体,能够反映出检测过程中的相关参数,也是检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检验项目应当具有明确的操作方式,操作流程具有规范性。
实验室工作人员虽然已经具备基础的检测能力,但是随着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更新,检测理念的不断转变,检测人员思想及行为可能无法与先进理念及设备匹配,需要做好再次培训,使得职业技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能够有能力执行从事的工作。
分析后质量控制为检测质量最为关键的步骤,患者信息、标本编号、审核仪器检测结果报告单及信息反馈相连接,若上述环节出现问题,便需要检测人员强化检测结果。对结果进行合理分析,若检测结果超出一定范围,与近期检测结果有较大出入,尤其是数值出现偏离,比如冷凝集素使红细胞凝聚时,假性红细胞会减少,M CV超出正常范围,便会出现白细胞数量增加问题,WBC结果需要重新核对。检测人员必须严格审核,根据复检规则开展工作,与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必要情况下与医师沟通,了解患者具体情况,若发现存在问题,需及时纠正,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
报告单签收机制建立后,能够对LIS使用权进行控制,结果在修订时,需要保存原始记录及修改记录。若检测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不匹配,检验人员需要与医师进行有效沟通,若患者存在疑问,检测人员需要对患者作出合理的解释,并根据检测结果报告对病情进行客观评估及分析,这就要求检测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及提升业务能力。
检验报告及时性与患者及医护人员满意度有较大影响,严格执行危机报告程序,为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若受到多种原因影响,致使标本无法有效保存,需根据相关标准摆放标本,并对患者信息进行记录。检验人员应当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与患者沟通,听取医师意见,学习先进的检测方式,为达到一流检测质量做更多努力。
临床医学检验为综合性较强的学科,能够为患者提供诊断及后续的数据支持,数据的准确度为人们关注的问题。临床检验过程中可能受到多种因素阻碍,使得检测结果无法与真实接近,提升检测准确性便显得尤为重要。检测人员在检测流程中,应当明确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的三个关键阶段,并根据三个阶段不同内容,开展合理的检测方式,通过先进的仪器及专业的技能,使检测结果满足真实性及准确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