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曲倩,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围棋天才柯洁与AlphaGo对决0:3战败、百度无人驾驶汽车上五环、 华为发布世界首款人工智能手机芯片 、“女性”类人机器人 Sophia获得沙特公民身份...如果说2017年被业界称为人工智能商业化、产品化应用元年,那么2018年则是人工智能真正腾飞的一年,在金融、电子商务、医疗、交通、物流、零售等诸多领域有了大范围的应用。人工智能在重塑社会和经济,给每个行业带来变革性的影响,它的能力极限将不断挑战我们的认知。
人工智能发展的不确定性对于法律与伦理秩序、个人隐私、国际关系准则等带来的风险与挑战,要求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保障措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的发展。“我们的法律体系必须积极主动地收集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手段来预测我们的机器人未来,讨论安全、责任、公平和生活质量这些最关键的问题,并且为21世纪创造一个可行的法律框架,而不是对更加巧妙的机器所发现的新的法律漏洞一一作出反应。”
在2017年7月,百度李彦宏驾驶无人汽车在北京五环上行驶,但由于变道时压了实线,百度无人驾驶汽车吃到了第一张罚单。12月18日,北京交通委正式印发了《北京市关于加快推进自动驾驶车辆道路测试有关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作为中国第一个自动驾驶车管理规范,它正式给北京地区的自动驾驶路试做了规定。而对于此次国内首个自动驾驶法规落地,百度立即发微博称“未来到来的速度比我们预期的快多了”。
这还远远不够,在不同领域、不同产业,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提探究人工智能的发展对该领域、产业的影响,哪些可以适用现有法律规则,哪些需要对现有制度进行修正,甚至制定新的法律规则。
当然,在目前这个阶段,人工智能仅仅是人类的工具,处于增强辅助人类的水平,它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法律关系。人工智能会给法律制度带来的挑战,但现阶段无需过于担心。法律只需做细微的调整就可以适应人工智能带来的法律问题。例如:侵权责任法中的物件责任,物体伤害了别人,还是需要物件的所有人负责;自动驾驶汽车的侵权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可以在自动驾驶方案提供者、汽车厂商或者使用者之间进行归责而解决。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的高度智能化,机器越来越具有人的属性,而未来如果人工智能具有自主性、有情感、有意识并有自我学习能力的时候,其法律地位及与人的法律关系定位将成为难题,可能对婚姻制度、家庭伦理等产生大的影响,例如:人工智能通过不断学习可能会成为新的法律关系主体,人类和机器人结婚、把财产遗赠给抚养自己的机器人,这在目前的立法上是难以解决的,但如果将来这些具有科幻电影色彩的事件确实发生且存在时,就会成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2018年3月,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曹建明指出,各级检察机关要把智慧检务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检察工作深度融合。这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重要的渗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法律工作者在合同审查、资料收集、法规查阅、材料翻译等方面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必然存在一些社会风险,由此对法律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从司法审判的角度看,法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全流程审判执行要素公开,为法官、诉讼参与人、社会公众和政务部门提供全方位的智能服务,让司法更加贴近人民群众。法院可以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业务应用,大力提升审判工作的效率、质量,推动流程再造,促进审判高效有序运行,也可以依托信息化破解执行难题,还可以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渠道权威信息发布平台,按需提供精准智能服务,为办案人员最大限度减轻非审判性事务负担,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智能、开放、透明的诉讼和普法服务。
在法院审理相关案件时,涉案法条和类案案例是法官进行审理、裁判的重要依据和参考。利用百度搜索技术和自然语义分析技术结合法院提供的案例库资源,可以在法官办案过程中,根据个案精准推送涉案法条和类案案例给法官,做到有法可依、有例可循,提高法官工作效率和处理案件的准确性,提高司法公正。在审判工作中对照参考合适、准确的类案,对于确保司法尺度和裁判标准的统一,以及帮助年轻法官汲取审判经验、提高司法能力、辅导法官成长都具有重要作用。
从律师实务的角度看,律师可以通过法律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诉讼,这种智能化、自动化的法律检索不仅使检索更加便捷、使办案程序更加规范,更利于法律人的工作和学术研究,给法律工作者节省更多的时间去处理更复杂的纠纷。
随着IBM首个人工智能律师ROSS、英国的机器人律师DoNot Pay的问世,律师事务所是否会出现“结构性坍塌”?显然,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至少会使那些法律人中日常的诸多非智力性事务从业者被代替,这对律师助理和律师秘书的工作会产生重要影响。但是,人工智能至少目前还没有开发到和人类一样具有高级的情感,比如检察官的正义感、律师会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挣扎等,这是法律人不能被替代的关键。
总之,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政策问题的讨论、探索也才刚刚开始,未来关于人工智能的法律政策也必将超越现有的法律政策体系、规则,然而,我国目前还未能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人工智能与法律的理论体系。人工智能的法律挑战是一个既有现实性也具有前瞻性的话题,现在希望给出系统的法律解决方案、监管框架乃至监管模式都还为时过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