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盘璇,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公共管理系
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金融资源与物质资源构成了新型的核心资源,这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发展而言是非常有利的。有机遇就会有挑战,完成高校专业教学计划的同时,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为企业输送更多实践型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也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拓展渠道,取得事半功倍教学成效的必要前提。
高素质的师资力量,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保障及核心所在。然而近几年来,高校为了节省资金,完成现代化建设任务,把教师招聘的目光聚集在了应届毕业生身上,还十分提倡优秀学生毕业留校就业。年轻教师成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育人的主要力量,他们的实践经验不足,需要一边学习一边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专业水平相对较低,教学优势并不明显。年轻教师无法掌握多种授课方式,仅会从理论角度组织相关的教学活动,未能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创造实践条件,从而使其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全面发展受到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设,为了培养更多的专业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多种实训模式的存在,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能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参与学研合作,不利的是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相关考核不到位,实习效果不理想。浪费了大量资源,却难以取得最佳的培训效果,明显增加了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难度。
大部分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授课形式非常固化,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屡见不鲜等等。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受益学生的比例较少,学生无法明确奋斗目标,也缺少独立的发展意识,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去组织教学活动,根本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学生的个人意愿。不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导致了培训质量越来越差,实践效果不尽人意。
要想真正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建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教师们就应及时摒弃传统的教育观念,放弃落后的教学方法,根据社会与企业之间的人才需求、岗位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课程,重新设置培训目标。要确保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出的创新型人才符合行业需求,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因材施教。完善了课程体系后,学校方面与教师应该做好各项工作的有机协调,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主动联系生活,做好实践指导,将一些重点、难点、关键点统统集合起来进行开发教学,给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人才价值的提升做出应有贡献。这样一来,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体现出更大的构建意义,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满足了整个时代的进步需求。
高校必须引入一些专业设备,组建专业技能实训室,让学生亲自操作、分析、验证,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并在创新型人才的发展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利。构建现代化的专业技能实训室,要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相适应,与学生的职业规划相匹配,有效的推进教学,取得意想不到的研究成果。学生还可以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参与模拟实践训练活动,通过职位的分析,人才的测评,更加深入的掌握理论知识,不断增强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思维能力、决策能力,方便教师落实后续的培训计划。
创新型人才要有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给学生掌握实践技巧,丰富实践经验创造了好的条件。实践教学形式包括咨询服务、毕业设计、专业实践、课程实验、案例分析等等,课内教学与课外教学带有不同性质,设置课时时需要体现区别。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的人才,既符合市场需求,又具有相关经验,教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可通过大量教学案例的编写,实务教材的应用,为学生今后的进步与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在实践中全面落实起来,有助于高校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步伐的持续加快。
总之,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讲究方式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必须引起学校、教师、企业的多方关注。通过设置合理的、科学的专业课程,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样的教学更具时代特色,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进步,社会经济的平稳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