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光
大连大金马基础建设有限公司 辽宁大连 116000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基于此契机下,建筑工程随之不断的发展壮大,而建筑工程规模化发展对能源需求提高了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我国能源短缺的局势。同时,建筑工程施工为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对周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导致生态失衡的现象出现。因此,人们对于环保意识加强,而节能环保也因此成为建筑领域共同追求的目标。新型绿色节能技术作为一项环保节能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极大的改善了以往施工存在的难题,不但提高了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而且有助于实现节能环保的施工目标,顺应了当前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当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
建筑物无论大小,在开展施工时都必须将科学合理的施工技术应用到其中,这对于建筑施工的质量有重要的保障作用。温室效应的出现和空气污染程度的增加使得绿色建筑技术的概念被提出并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通过实践的证实,新绿色节能建筑技术的科学性得到了验证。随着建筑规模越来越大,人们提出了建筑能耗问题,新的绿色节能建筑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成熟。施工技术对整个建筑的使用寿命、使用安全、能源消耗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而传统的施工技术因为弊端的存在逐渐被淘汰,因此现代技术人员越来越倾向于对节能和环保技术的使用[1]。
建筑的外墙是建筑与自然环境接触最多的部分,例如,外墙与阳光接触,会对阳光进行吸收、反射和散射,过于光亮的外墙会加剧城市中的光污染,阳光中的紫外线会加速外墙材料的自然老化;外墙与自然的风接触,强风会吹落外墙装饰中的突出物,风的湿度、方向、强度都会影响墙体的老化脱落程度;外墙与自然界的水接触,雨水会冲刷掉外墙的部分保护层,外墙涂层在长时间的雨水浸泡中会产生一些化学反应,影响涂层的保温性能与美观程度。外墙节能技术就是要充分的利用建筑外墙在自然界中承受的各种力,提升外墙的环境适应性,降低外墙返修的概率,提升建筑的环境友好程度。
采暖工程中也需要绿色节能环保的思想渗透,采暖程度的好坏也关系到人们居住和办公的舒适度,目前阶段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热水采暖。热水采暖就是通过把水加热,将水的温度释放出来传递给人周围的环境,而水资源也是我国及其重要且匮乏的资源,采暖过程对水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整体来说得不偿失。新型绿色节能技术考虑到对水资源的节约设计使用水循环系统,进行套管连接方法延长了采暖供暖时间,也节省了水资源的使用量。
建筑施工中对屋面的防水工作也是重中之重,其防水质量决定着人们居住和使用的舒适度,在开始施工前要全面深入地了解防水工作,尤其是材料的选购必须要谨慎。在选购屋面工程中使用的防水材料和辅助材料时,应选择有产品认证和性能测试报告的,材料的性能指标,品种和规格必须符合现行国家产品标准和工程设计标准[2]。例如,聚氨酯防水涂料的组成包括通过聚醚和异氰酸酯的聚合反应得到的氰酸酯基的预聚物,无水助剂,催化剂,溶剂等,经过后续加工得到聚氨酯防水涂料,它可以有效抵抗积水腐蚀问题。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新型防水材料适合在不同环境中使用,选购时考虑综合性价比,不要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提高建筑屋顶质量,延长建筑的寿命。
随着新型绿色节能技术不断的推广,人们对于建筑整体的采光、以及通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绿色节能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顺应了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首先,施工单位需要加强对门窗材质控制。通过衡量不同材质门窗导热系数,尽可能的选择价格较低、导热性能较好的材料。在门窗的实际安装过程,门窗安装人员要加强对门窗安装质量控制,提高门窗结构的渗透性、促进其抗风性的提升,从而符合门窗安装的相关质量标准。最后,选择绿色环保粘合剂对门窗进行密封。
在建筑工程照明系统的施工过程当中,在进行外观设计时,通常主要采用其自然光。通过当前这种设置,能够更好的降低能源的消耗,接近百分之三十左右照明能耗被减少。例如,在耸立的大厦当中的照明系统,主要采用具有节能效果的节能灯,而被应用于大厦当中的照明系统主要以T5系统为主,同时以LED照明设备为辅助,形成了一套绿色环保节能的照明体系。不但能够降低能源的消耗,充分利用了能源,实现了节能的目的[3]。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照明设备的使用周期,延长了照明灯具的使用寿命。
严格按照节能标准进行建筑装修工程的建设,使用高科技新型环保节能材料,淘汰高耗能材料,在室内装饰装修过程中使用节能工艺和节能设备,安装节能和节水器具,增加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应用。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也应考虑到节能材料的效益和价值,充分考虑与预算支出相关的节能效益,而不能故意将不经济或不科学的节能产品用于相关装饰装修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建筑工艺发展的一种必然,既有利于建筑行业本身合理的利用资源能源,促进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响应了我国建设环境保护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号召,同时,也符合民众对新式建筑的普遍期待,是建筑施工行业由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转向高新技术支持型产业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