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雅桐,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本校)
在国内的各个企业当中,工商管理人才都是十分抢手的,都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从目前各大学校的培养情况来看,工商管理人才教育模式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因此,针对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首先,工商管理教学目标不明确,目标不符实际,难以实现。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知识教学时,许多院校不论是本科还是专科,都将教学目标制定为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然而,工商管理这个专业对于英语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管理能力等多个方面均有着很高要求,因此其并没有一个完善而确切的功能定位。所谓的高级管理人才究竟是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教师也没有将其阐述清楚。由于功能定位不够清晰,目标显得过于泛化,因此在人才教育过程中也呈现出盲目的问题,学生学而不精的问题较为普遍和突出。
其次,各个学校的培养模式呈现出统一化的现状。一方面,许多学校对对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方法都是大同小异的,存在一刀切现象,并没有综合考虑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制定针对化和个性化的培养方法。另一方面,许多院校只是注重学生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缺少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存在教学死板,案例老套,不能与时俱进的问题。但毕业后学生步入社会,企业环境复杂变化,需要的是理论基础扎实、头脑灵活与创新能力较强的实用性人才。
最后,专业教学和实际相脱离,这也是当下存在的问题之一。工商管理专业需要高级的管理人才。作为这样的人才,如果仅仅学习教材上的知识,不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那么就只会纸上谈兵,进入企业后,需要企业二次加工,才能为企业所用。市场是瞬息万变的,人才必须能站在管理者角度,机动灵活的处理各种突发问题,作出有效决策。但当前的教育机制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的适应能力较弱。
工商管理属于实用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专业,因此,必须要关注其具体的培养模式,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建设。在进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时,教师在其中能够体现出十分关键的作用。而要做好师资队伍的建设工作,就必须对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完善。首先要对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不能再依靠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也不能只是给学生灌输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互动式学习。与教师沟通与交流。这样一来,学生便不会再觉得上课是一件乏味无聊的事情,同时还能加强学生对工商管理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其次,学校可以聘请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作为专业教师,因为教材中所讲到的仅仅是一些最为基础的操作方法和流程,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学生并不能对书本中的知识进行生搬硬套。所以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让学生能够接触到企业的管理工作,参与决策过程,让一些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就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国家不断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大趋势之下,高校跟要注重对社会创新型人才的输出。我国目前的发展也处在从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的关键阶段,因此,学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也应该将这一点作为主导方向,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便为经济转型阶段的社会输出更多优秀的工商管理人才。经济全球化日益推进,经济领域的问题也变的日趋复杂,如果仅仅依赖传统的经验和方法则难以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趋势,所以继续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高校应注重学生在理论学习前提下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采取科学的对措,培养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水平。
将近年,关于学历和能力哪个更重要的问题引发许多人的思考。有的人认为学历比能力更重要,因为许多企业招聘人才时都十分看重学历。学历是招聘市场中的一块敲门砖,如果学历过低,面试成功率也会降低,进入企业后的薪资待遇可能也比其他人低。而有的人则认为能力更重要,因为在现代化社会中。经常出现一些高分低能的人才,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通常只关注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却没有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于是导致学生实际处理问题的实践能力的欠缺。所以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意这些问题,对教学方案进行妥善设计,做好课程编排工作。将优化学生的实践水平作为主要目标,在兼顾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综上可知,要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就应当建立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集中力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做好课程编排工作,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