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是人们在自身素质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幼师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培养一名优秀幼儿教师实现良好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师学生在幼儿园中的歌唱技能是走向工作岗位的必要专业技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另一方面,声乐教育能够运用声音将情感展现给幼儿,将情感转变为知觉的艺术。声乐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表现出情感,通过声乐教学,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激发出自身的创造能力与整体素质。
声乐教育是幼儿师范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的基础学科,也是一门必修课程,这与其他专业艺术高校的声乐教学目标并不一样。幼儿师范院校的声乐教学并不是为了培养出专业素质高超的人才,而是培养出优秀的幼儿教师。但是,从当代幼师学校的生源情况来看,幼师学生一般处在14至18岁之间的年龄段,有些学生来自于城市,有些学生来自于农村。很大一部分存在文化基础知识薄弱不愿进入高中才来到幼师学习的情况,这些学生自身素质参差不齐,甚至有不少学生在入学之前几乎对音乐常识与理论一无所知。在声乐学习之后,虽然多数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简单的声乐基础理论,但是由于学生条件的差异,一些学生的训练结果会存在较大的差别。面对当代幼师学生身心特点的实际情况,更需要教师在幼师专业声乐教学内容与方式上进行改革。
因为幼师目前招生范围较为广阔,且并没有对学生的音乐基础素养有较多要求,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之前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音乐训练,甚至有些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的薄弱,学生连中小学音乐基础都没有,这样的幼师学生要在几年内完成声乐课程练习是十分困难的。加上学生还要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因此,在有效的时间内学习大量的声乐技巧是不太现实的。
客观来讲,目前幼师学校声乐课程面临的又一困难就是教学内容方面,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来看,目前幼师学校并没有非常好的专门针对幼师学生的声乐教材,现在使用的声乐教材都是专业音乐院校的课本,而这类教材应用在当前幼师学生群体中呈现出了难度较大的特点。与此同时,一些教学经验较为丰富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沿用的是上世纪末至今相对较为专业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声音的训练,上课一般的固定模式就是让学生进行气息的训练与发声练习。但是学生难以掌握好最基本的音准与节奏,更别提专业的唱歌方法运用与情感的处理了。许多学生感到难度太大,因此在学习上感到力不从心,进而失去了今后投入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在一线幼儿园从教的人都很清楚,幼儿园教学中各学科是紧密关联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而不是让他们成为歌唱家。但是在幼师专业中,却让学生掌握分别设立的各学科,许多时候学科关联性不大,并没有将各学科特点联系在一起,这与现阶段一线幼儿教育的实际呈现出脱节的情况。
由于当前我国幼师学校的学生音乐素质较差,因此,笔者认为,声乐课程的难度需要降低。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幼师专业培养的不是专业的歌唱家,而是被幼儿们接受与喜欢的幼儿教师。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当追求较为专业化的声音,而是应当让学生进行自然的发声。与此同时,在教学目标上不应当让幼师学生达到多高的演唱目标,而是以会唱歌与唱准歌曲为主。在期末考试过程中,也不能以一首歌的好坏来评价一个学生,而是需要结合平时的课堂表现,来客观地评判学生,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专业课程的需求,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声乐教学需要编写自己需要的教材。例如,教研组可以组织骨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包括理论与歌曲部分的试用教材。理论部分是给幼师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科学发声的途径与气息如何运用,在歌曲的选择上应当以当前幼儿园教学使用中的儿童歌曲为主要内容,在最后融入一些少量的艺术歌曲作为提高。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循序渐进地从最基础的教起。学生对于难度小的歌曲较为容易掌握,也会有更多的精力来处理这些歌曲,能够根据歌曲情绪有表情与情感地演唱。这时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就相对轻松,敢于演唱,上课的积极性就会提高。
笔者认为,在声乐学习中加入律动与弹唱,都是其他课程之间融合的内容。此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专业课程就是视唱。许多学生在识谱能力上是弱项,很多都要依靠教师一句句地教授。但是教师教的歌曲再多也难以将所有的歌曲都教授完,只有自己学会视唱谱子才能真正学会演唱歌曲。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将视唱音阶融入到声乐的发生练习中,并且要注重进行音准与音程的训练。教授歌曲过程中,要转变教师范唱与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敢于自己视唱歌曲,教师在给予鼓励的同时要对学生唱不准的地方加以纠正。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幼儿成长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师学生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从这点意义上来讲,教师要将提升幼师学生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能力作为首要任务,充分了解幼儿教育改革的方向,针对音乐艺术与学生实际特点进行声乐教学,将培养创新人才与创新行为作为当前幼师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