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禺麟,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
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一些说法,能够被解读为从一而终地关注企业风险,重点针对风险和确定审计重点的范围,同时规避企业风险,贯彻落实高效节能的步骤和思想路线,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做出判断和指示,以达到协助企业管理风险的目的,证实,并完成企业价值增值的落实。风险审计的考察界限也有所变化,它是以组织的整个治理过程为考察点,关注其中的决策风险和治理风险,是风险审计的工作范围。
说到审计模式,其成长的路径经过了会计基础审计、系统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这四次轨迹。在当前全球竞争的时代条件下,企业把过程管理转变成战略管理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局势。它是一种新型的审计概念和审计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揭示企业面临的业务风险,以及分析内部和外部业务环境风险因素的核心,其发展趋势反映了审计方法的变革及其走向。
在当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内容中,识别和测评风险对于内部和外部的分析研究要把握住其各种细节,比如行业状况、监管环境等,并使用三维观察分析和判断各种因素影响商业风险。企业对于发展战略的规划设计,我们首先要明确审计是为了找出影响达到企业目标的风险,而我们的侧重方向也要从控制到风险。
我们之前使用的方式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果断测试,同时也包括一些增加控制点的意见。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越来越多不断增加的控制点和业务过程逐渐失去了其趣味性。与之不同的是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它侧重于控制结构,注意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使达到审计的关键政府会计改革高校财务会计的影响牵连对财务报告,受影响的财务报告主体内容包括财报的目标、财报的编制基础及财报的构成。拥有很大不稳定性的风险分析工作需要得到重视,对于内部审计资源的分配也要更具有针对性、合适性、高效性,能够良好地将风险管理、审计方法及其方针进行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审计的发展。
传统的审计模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审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和方法的特点是从控制到风险,也就是从内部控制到实现相关目标。对于内部控制的形成也效果卓越,可是针对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以及实用性仍有一些不恰当的地方。风险导向模型的基本思想是:首先,理解和确定组织的战略和运营目标和相应的管理目标;第二,确定和评估影响实现这些目标的风险(包括发生的和潜在的);第三,验证和判断是否存在对风险的内部控制,设计是否合理,以及执行是否有效;最后,全方位阐明控制缺陷,证实内部控制是种行之有效的控制目标实现风险的方法。对于其而分析的立足点应建立在风险控制,这样才能彻底落实“自上而下、风险基础”这一理论。
从宏观角度看,对于风险因素的研究要重点落脚在国家政策的变化、外部监管机构当前最新要求以及对国内外经济市场的精准把控。微观层面,主要关注在银行机构有重大调整,高级管理人员变更,新政策的实现或系统(包括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需求),信息系统或信息技术的重大变化,在关于新产品、新服务扩张的起点和拓展,重点针对会计的改革,非流动资产(包括关键客户的损失),影响各种风险目标的主要风险问题、未决诉讼和重大或有负债等,对于各项不稳定的方面也要做到没有遗漏的缺陷。
内部控制审计评估可以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审计或检查的结果,重点分析内部控制缺陷,注意与企业目标直接相关的重要风险。对于不同内部恐怖告知不足应当分而治之,区别对待。我们应有效识别何为“重要缺”,何为“一般缺陷”,并按照风险大小分成三个等级,并建立相关的分析体系,制作详细的表单。
风险导向审计出现了侧重点的转移,淡化交易类别的均衡的指标,将目光转向管理过程中的巨大风险。为了在风险导向审计的模式下进行内部控制审查,我们应该“关注主要问题,忽略细枝末节”,突出工作重点,降低审计成本。考虑到内部控制审查的可持续性(通常是每年的评估周期)和内部审计资源的有限可用性,有必要选择高风险的业务领域进行内部控制审查。
搭建一个完善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精细辨认、评价以及把持风险对于当今企业来说不可或缺。因此,从战略的角度分析了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关键风险,并通过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充分和有效性的检验、评价和报告,提出了风险管理的宝贵建议。它不仅可以提高内部控制审查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可以促进更有效的风险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