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广勇
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鹤壁供电公司 河南鹤壁 456250
电力工程实际建设水平及建设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模式的水平高低。电力管理创新模式不仅符合电力工程需要,同时满足了电力项目施工方及投资方利益保障的需要。当前电力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电力工程的质量要求越来越得到重视。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采用电力工程新型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确保电力工程高效运营。
电力工程不仅仅是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可持续能源利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方与投资方的经济利益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力建设领域中的项目管理的应用对于提高工程管理效率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在我国相对较晚的项目管理起步使其还有诸多的不足之处[1]。虽然在一些领域的建设我国的整体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诸多的不足与差距。归纳一下现阶段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没有牢固的安全生产基础,安全责任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没有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设施不够完善,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不规范的工程项目管理,一些项目的负责人将投资方、电网管理部门以及项目业主之间的关系混淆,严重的破坏了工程建设权、责以及利的完整与统一性;工艺质量不高,一些施工企业与项目法人对施工现场管理与工艺没有足够的重视。施工企业缺乏制度创新,管理基础较为薄弱,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缺乏灵活的内部经营机制;作为施工企业结构相似、功能单一,没有形成互补性;企业中员工的管理素质以及理念思想都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企业自建模式是我国电力工程管理中运用较多的一种传统管理模式。由于作为业主方的电力企业对电力工程的自主管理和项目建设的需要直接而复杂,导致该模式在创新、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与经验方面的分析受到一定的局限,使得工程管理的核心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同时,企业自建模式的限制还会造成企业管理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该种管理模式正在逐渐被淘汰。
通常来讲,该模式是一种精英模式,即拥有工程各环节丰富建设管理经验的精英人才共同组成PMC企业管理模式,对立项至竣工这一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精细化统筹安排然后综合管理。这种精英管理模式,只需要对关键问题加以处理,普通管理工作有项目管理工作承包单位所负责[2]。对于PMC企业管理模式来讲,只需要一部分领头羊式的精英进行管理工作,例如减少工程项目的投资额等,其余外包,不仅节约管理资源,同时也有效对工程进行管理。然而我国目前相关技术管理人才不足,所以该种模式暂时无法实际运用。
ECP模式(Engineer ingPr ocur ement Const r uction)是一种相当成熟的工程承包模式,负责工程项目建设的采购、施工以及试运行等工作,并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工程项目的承包及管理。与其他的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ECP模式具有充分发挥设计主导作用;实现设计、采购和施工各阶段合理交叉融合;优化人力资源以及组织结构配置;有效提高有效工程项目质量;缩短采购管理周期等多个优势。EPC模式是目前电力工程管理中最被业主青睐的管理模式,必将在未来我国的电力工程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分析管理工作存在的全过程,进而借助图表系统有效的体现管理要点,从而对企业进行以人为本进行管理的新型模式。管理有以下几个阶段,首先计划开始阶段。通过调查了解工程所需。然后设计产品试验阶段。其次是检查排障阶段。最后竣工管理阶段。是一种动态管理的模式,需要因时制宜,不断变化改良管理工作,因为动态的管理可以使企业的管理工作一直处于标准之上,所以该模式在未来的应用前景极为广泛,适合各行各业,而不仅局限于电力工程[3]。动态分析所需要信息处理量较大,所以需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使得运用相关数据库处理相关数据得到实现,在效率与准确度的要求上能够达到较高水平。
DBB模式是设计-招标-建造((Design-Bid-Buil d)模式的简称,同企业自建模式一样,属于比较传统的管理模式。该模式主要分为设计阶段、招标阶段、建造阶段这三个阶段,运用该种模式时,需要按照顺序依次开展开这三个阶段的工作。采取DBB模式开展电力工程管理的过程中,设计机构为业主提供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文件,然后业主以此为参考依据来进行招标。并且,在后期施工阶段,设计结构更要担任重要的监督角色,是业主与承包商沟通的桥梁。
国际上目前CM企业管理模式是电力工程较为普及的管理模式。首先由供电单位与设计所针对相关利益签订合同,进而电力工程专业性管理工作者开始对设计进行管理。CM企业管理模式实现了工程设计与施工的动态同步,加快电力工程的建设进度也保证了工程的质量[4]。
工程项目施工方与投资方的经济利益深受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影响,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更佳深入人心,电力工程项目数量不断增加,可是目前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的电力工程建设的需求,因此,还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