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中信大猛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海外投资生产准备及基建周期长,资金需要量大,可逆性差,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海外矿业投资不是一个简单的投资勘查开发问题,而是复杂的投资及经营管理问题。开展投资项目审计,是对投资项目全过程经济活动真实性、效益性等进行评价,评价投资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以促进企业完善投资管理机制,降低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
相当部分的海外矿业项目投资失利,主要是由于对项目前期调查规划不够,项目存在“先天不足”所致。一些企业为了尽快扩大产能,抓住矿石销售的高峰期,往往在缺乏海外投资经验、信息储备与收集不充足、可行性研究不审慎的前提下就盲目开展大规模的工程建设,最终造成项目实际投资效果与投资预期相去甚远。主要体现在:
1.缺乏海外投资经验,尽职调查不充分,使企业面临较大风险
海外投资最大的问题就是面对复杂多变的海外环境,缺乏投资经验。进行海外矿业投资,势必要面临民族、文化、习俗和语言等方面的差异,面临着如政府更迭等政治风险、市场准入风险、劳动用工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外汇管制风险等风险。企业在项目投资前期缺乏尽职调查,或尽职调查不彻底不全面,或在投资决策中未考虑尽职调查结果,都导致企业在项目投资、并购或后期的运营管理中遭遇重重阻碍。
2.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不充分,无法为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正确指导
中国尚未建立统一的海外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企业难以及时和准确的获取海外矿产资源基本信息,国内企业由于项目急于上马,对被收购单位提供的地质详查报告不调查、不复核、不研究,在地质勘探工作没有充分弄清探明资源储量及矿产准确分布的情况下,就确定矿山服务年限、项目投资规模、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最终导致项目投资规模被严重高估。
3.未对矿石采、选、冶工艺进行充分论证,对销售市场估计过于乐观,导致投资亏损
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较晚,优质矿产资源大多已被欧美等世界矿业跨国公司抢占,导致了中国企业更大概率进入的是品位低、地质条件复杂、储量规模没有优势的非主流矿区。企业未能针对矿石的特性对矿石的采选、冶炼工艺及市场适用客户进行充分的走访调查与分析论证,急于做出投资决策,也导致了矿石开采出来后由于品位低、成分复杂导致生产消耗量大,原目标客户出于成本的考虑而不愿购买,导致销售受阻,产能无法释放。
4.项目建设规划考虑不周,对施工单位筛选不严格,使项目实际投资远超预期
企业为追求项目的迅速投产,往往以投资估算代替投资概算,在缺少项目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情况下就开工建设。此外,企业在进行工程施工时对施工单位筛选不严格,为图方便往往是熟人推荐后直接选定,对施工单位的资质不加以复核,也导致工程质次价高的情况常常出现。
5.资本结构不合理、资本金投入与项目投资规模不匹配,企业承担较高财务风险
企业缺少对项目建设资金来源的科学筹划,未考虑自有资本及债务资本占总投资成本的比重,大量的资金需要从金融机构借贷,而海外投资融资渠道单一,没能有效的与国际资本市场对接,主要倚靠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国内大股东进行内部资金拆借或内保外贷,使得企业负债率畸高,承担巨额的利息费用。
1.内部环境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无法落地
(1)内部控制环境薄弱,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公司管理层通常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是生产经营,内部环境的搭建及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立则可有可无,企业“人治”色彩浓重,企业经营更多的是依赖于公司领导和员工的个人能力及经验来推动。缺少了有效的内部牵制,企业的内部控制也就无从谈起,缺少了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难以落地。
(2)信息化程度偏低,信息孤岛问题突出
矿区多处于交通及通讯设备落后的地区,企业对信息化技术改造积极性不强,信息化建设没有整体规划,企业信息传递滞后,企业经营管理效率低下。
2.未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管理及应急管理机制,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海外投资环境虽逐年有所改善,但政局更迭、内战冲突、疾病爆发等仍偶有发生,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有着巨大的冲击。企业在日常管理过程中缺少风险管理的理念,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及评估,未能建立风险预警及应急管理机制,往往只能关注短期的管理,而缺乏全局性及长远性,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缺乏有效的计划管理和监督,导致资金及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1)资金使用不合理,缺乏有效的计划管理和监督
对企业的营运资金缺乏有效的预测和计划,不能按照资金需求的轻重缓急进行资金支出筹划,加上应收账款控制不够严格,信用期设置宽松,催收怠慢或者拖欠严重,导致企业资金周转不灵、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2)采购计划未能有效编制及审核,造成资产使用效率低下
部分海外地区如非洲国家,设备材料等大多需要从国内进口,国内采购环节多,出口报关程序复杂,供应周期长,企业为保证生产正常开展常常提前订购大量物资,由于计划的准确性及物资的使用效率存在出入,相当部分存货长时间不用,占用了公司的现金流。
4.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职能长期缺失,无法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指导
财务人员配置不足,专业素质不高,对海外会计准则的不熟悉,使得海外企业财务部门仅能应付日常的会计核算及财务报表编制工作,很少能参与到公司产品成本策划、项目建设、物资采购前期运作,资金及税务筹划、财务管理及财务监督方面职能的长期缺失,使财务部门无法为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开展及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信息及指导。
5. 跨国经营人才及技术专业人才缺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瓶颈
企业“走出去”对人才的要求更高,除应具备一般经营管理素质,还需掌握一定的外语,了解国际规则,熟悉国外有关的产业、税收政策、市场环境。海外矿区工作条件艰苦,较难留住人才,人力资源短缺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运营绩效的达成,从而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
1.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导向,正确选择投资项目,扎实做好项目投资前期调研,加强对勘查现场的监督以及勘查报告的审核,根据矿产资源及产品的特性运用市场调查和预测的科学方法摸清市场需求规模,加强投资预测的可靠性。争取中国双边或多边税收及筹资支持,扩大企业融资渠道,实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
2.重视项目评审,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涉及内容进行再评价,对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环节前移,防止可行性研究的评价与决策审批过程流于形式,确保投资决策的科学与规范,避免盲目投资。
3.对矿石性能、采选及冶炼工艺进行充分论证;概预算的编制应完整准确地反映设计内容和当时当地的价格水平;建立健全招投标管理制度,将工程项目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承包单位,严格按照当地法律法规要求执行各项报批手续,加强施工合同管理,保证施工质量、进度和安全。
1.内部控制建设应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企业及所属单位各项业务和事项,海外项目的内部控制建设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2.明确内部控制执行、管理、监督等各环节的职责权限,完善内部制约机制;制定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办法,企业的重大决策事项、重大项目安排、重要人事任免及大额资金使用需经领导班子及董事会决议,不能由总经理一人独断。
3.定期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治理层及管理层应对内部监督或自我评价所提出的内控问题予以重视,建立内部控制缺陷纠正、改进机制,将内部控制缺陷的整改与考核相挂钩,保证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4.结合行业特点及企业实际制定信息化系统建设整体规划,在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系统之间的可集成性,将内部控制融入企业经营管理和业务流程之中。
建立全面投资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并不断更新风险源数据库,增强风险识别和分析能力;建立境外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预案,与大使馆、商务部驻外机构、当地政府部门等建立起快速沟通渠道;向保险机构投保如商业财产保险和海外投资保险等,有效实现风险的转嫁。
1.建立健全资金运营管理制度,树立科学的资金营运管理理念,制定资金战略规划。企业应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资金综合平衡中的作用,协调各机构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做到资金流在数量和时间上的合理配置,通过加快现金、存货和应收账款的周转速度,减少资金的占用,控制资金风险,降低资金占用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加强采购预算管理及计划控制,打造采购集中管理平台,统一加强对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加强采购战略合作,优化物资供应渠道。针对海外物流运输,积极开展与一流船东的沟通合作,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构建稳固的物流体系。
1.加强财务人员的招聘及培训工作,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给予财务部门更多的支持及参与企业内部各项事务决策的权利,使财务工作的价值在业务立项、流程整合、提高经营效率等更高层面得以体现。
2.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应对外汇风险、税务风险等风险的指导作用,针对外汇风险方面,企业可考虑通过套期保值等财务手段避免汇率损失;针对税务风险,企业可考虑尽可能降低境外企业这部分税负,在利润汇回中国之前,可通过营运架构安排,经由香港等税负较低的平台公司转移,帮助企业减少税负。
针对海外人才缺失问题,一是要在企业内部着力于专门培养一批懂外语、知晓财务及企业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担任海外公司的管理骨干,二是努力推行海外机构劳动用工的本地化战略,尤其是一些管理岗位要大胆的启用当地员工,当地员工对当地情况比较了解,善用当地员工,可以解决员工文化融入及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华.中国对非洲矿业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5:28-30.
[2] 吴和平,芦明莉.海外矿业投资与风险控制研究[J].有色矿冶,2013(1):63-67.
[3] 罗建江.现阶段海外矿业投资的机会和风险因素分析[J].金融经济(湖南),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