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瑶,中国石油辽宁销售公司
当前经济换挡为中高速增长,石油、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利润下降的窘境,迫切需要经济结构改革,优化升级,创新驱动。面对严峻的外部市场环境企业谋求转型提质、改革创新、降本增效,增强发展活力,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重新思考其战略定位,创新业务模式,梳理管理流程与运行机制。
内部审计逐步向价值增值型审计转变,审计职能和范围有所拓展,工作心重也从传统财务收支审计转向管理效益审计,从事后监督向过程控制和风险管理转变。因此需要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打破常规,全面布局,高效组织,以新的价值定位履行内审职责,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转型发展和内在价值的提升。在众多举措中,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对传统审计工作组织模式和技术方法进行改造成为重要战略之一,与企业发展目标相契合。
一方面“互联网+”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此为代表的新兴经济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到来。审计对象电子化、无纸化使得企业对经营信息的要求上升到了实时在线阶段。审计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和有限的审计资源以及审计效率、效果之间存在着矛盾。内部审计想要突破瓶颈,跟上时代发展需要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
另一方面随着信息化总体进程的深入,企业生产经营管理领域信息化程度不断完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业务环节已经高度信息化,且正逐步从分散应用向更高层面的集成应用跨越,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是适应信息科技高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及《关于实行审计全覆盖的实施意见》等相关配套文件中提出“创新审计技术方法”,“构建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提高审计能力、质量和效率,扩大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政策方面的利好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指引审计信息化工作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审计信息化建设迎来历史性的机遇。
内部审计人员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承担者,目前企业内部虽基本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审计人员,但是审计力量不均衡,能力水平参差不齐,年龄结构偏大等问题一直制约内部审计工作发展,在有限的内部审计人员中能够从事审计信息化工作的人少之又少,具备财务审计知识,兼具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
对审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性程度认识不够,没有把审计信息化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去看待,使得审计信息化工作停留于表面应对。另外,传统审计理念很难改变,审计人员审计时习惯套用固有审计模式,缺乏主动意识和信息化思维,难以深入创新,信息化成果转化利用质量不高。
目前业务部门几乎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多种平台日趋集成化发展,ERP系统已率先应用集成升级。而审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被动滞后于其他业务信息系统,加之实际工作中部门间、系统间沟通不畅,存在信息孤岛,审计人员经常感到获取信息困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影响审计效率效果。
明确审计工作的重点和方向,合理调动配置审计资源,实现上下协同,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信息化成果转化应用,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规范项目作业过程管理,适度简化审计系统工作流程,加强系统中审计质量控制,严把复核关,提升数据质量。确保审计发现问题定性、引用依据、审计报告等重要信息得到有效确认。
对数据信息的关注由历史数据、整体数据转向实时信息、重点数据,由事后向事前事中转移。当前财务核算已与审计查证共用一个平台、一套数据,实现远程在线审计。运用监督系统结合业务平台,如:通过多系统数据筛查和比对开展存货专项审计,分析存货周转及溢余损耗等情况促进商品高效流动,将系统工具切实应用在实处,着眼于强化管理和内部控制,挖潜空间,提质增效。
构建审计信息化方面的标准规范体系,指导审计信息化工作有序建设、有效运行和规范管理。进一步总结和推广信息化方面审计专家经验,建立各专业领域审计方法体系,研究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的信息化实现技术和方式。
加大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对现有人员后续教育,补充其欠缺的信息化知识;通过调入、招聘等方式,引进专业人才,改善审计队伍专业背景结构;提高信息化素质,树立信息化思维,构建信息化知识技能培训体系。提供职业发展平台,逐步形成信息化人才梯队,增强储备,支撑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
4.1 加强数据管理,重视信息安全,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效果。关注数据信息安全,满足大数据环境下的数据备份存储。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防范信息泄漏风险。配备强有力的信息技术运维团队,保障系统稳定运行。
4.2 加强大数据审计分析模型的研究,推动审计实务深入发展。审计从“业务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能够理解并利用大数据进行价值挖掘把其转化成生产力的企业必将具备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数据分析不仅要探索分析思路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一种监控、预警的长效管理机制,这对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内在价值有着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