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子湘,山东省实验中学
关键字:共享经济;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闲置资源;互联网;消费观念
1978年,美国注明专家学者马科斯·费尔逊与琼·斯潘思发表了论文(Community Structure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论文当中,由两位教授最早共同提出:“共享经济”这个术语名词。简单来说,共享经济的核心在于将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把闲置资源(如商品的服务、数据、才能)等的价值充分利用。
共享经济是全新的商业交易性质。在以往的经济中,人们通常会注重物品的归属,即所有权,需要通过购买来获得其所有权,如此才能对物品具有使用权。然而随着对所使用物品的认知加深,人们渐渐意识到在短暂使用某物时,无需获得其所有权,相比之下通过较小的代价来换取该物品的使用权性价比更高。
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兴荣更带来了共享经济发展的曙光,计算机和后来的移动终端所使用的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变得便捷许多,人们逐渐学会将思维由线下变成线上,通过智能终端发出指令。互联网提供的便捷的平台,正是共享经济萌芽所必需的要素,即对可供分享的资源和可被获知的需求的连接。
消费观念的转变是共享经济兴起的重要原因。消费多样化的需求与可支配收入的冲突,特别是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人们购买力的降低,转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促进了人们对资源的再次利用;对于经济形势的转变,人们更看重对于物品本身的适用感受,并不特别在于物品的拥有带来的心理感受,故而这一转变也使得共享经济被引燃。
通过租赁经济,交易双方彼此信任,无形之中建立了一种社会信用机制。区别于传统的租赁交易,这种建立在信任之上的新兴机制,正在慢慢地增加社会信任感。
共享经济盘活了存量资源,降低了资源稀缺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不便,降低了消费者的支出,同时使物品的所有者可以获取由于转交使用权而回馈的额外收入,降低了对闲置资源的浪费。
以滴滴打车和爱彼迎来说明,其实共享经济更进一步的增加了社会空间资源的利用率。普通上班族需要通勤,道路拥堵,乘车出行不便;普通游客一方面想便捷的找到住处,同时想体验风俗民情,又不想负担酒店房间的昂贵费用。共享经济正好调节了这种冲突:顺风车可以解决道路拥堵,节约乘客的通勤时间,车主可以尽可能地利用车辆来获取收益;民居出租可以提供大量房源,房主作为当地居民,可以帮游客体验纯正风土民情,游客可以降低住宿花销,房主也可以出租闲置房间,提高收入。
共享经济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无论是平台还是交易双方,都需要有人来担任不同的角色,例如滴滴和摩拜,需要专门的员工对其平台进行维护,包括线上客户体验和线下资源维护等。
既然租赁经济对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存在益处,那就应当进行适当促进。
首先,任何经济形式都应该有必要的规则和监管,如果缺乏这些,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和市场混乱。如共享单车一样,超大规模的用户体量,不仅对平台技术是一种考验,对于用户的体验感更是一种压力。共享资源在用户之间相互传递反复使用,需要对其进行保护和维修,这就对用户的自觉性提出要求。近几年对共享资源破坏的新闻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共享经济的秩序。
要想促进租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扩大受众群体。 随着闲置资源再利用的进一步演化,租赁经济可能会成为社会协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将会有更多消费者参与其中,这也就意味着消费群体将突破现有的局限,由年轻人扩展到更多年龄层次的人。现在绝大部分的租赁经济平台是通过移动终端来实现资源共享的,要想扩大受众群体,就必须打破这个局限。
对于以上的论述,总结起来就是,人们的消费观念转变,和计算机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予了共享经济腾飞的一双翅膀。通过对现有的、较为成功的共享平台的分析,共享经济确实为我国社会发展注入了新鲜元素,不仅增强了社会信任感,还且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并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共享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树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对供需双方有所监督,实现各取所需的融洽局面;在此基础上,扩大共享经济的受众面,使更多消费者受益其中。
此外,共享经济应适应我国国情,如人口基数大、资源分配不均匀等实际情况,创造中国特色的共享经济模式。如何真正把共享经济转变为适应百姓的,切实可靠的,互利互惠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需要我们花费大精力去研究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