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当前双创时代形势下,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高校教育改革的热点。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如何对管理专业人才进行创新创业型培养,COOP作为一种连结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育模式,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COOP,管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COOP的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湘教通[2016]400号821)
在当前国家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关键,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热点。管理专业具有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因此,对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
COOP全称Cooperative Education,即指合作教育,是将理论学习与相关工作经验相结合,校企深度接轨的模式,其核心价值是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与领导才能,这与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要求相吻合。我国高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可对COOP教育模式予以借鉴、创新、延伸后通过这种途径得以实现,让其成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予以落地的途径之一。
对比COOP人才培养模式,现行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中存在诸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第一,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塑造。构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轉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以学科为中心,重理论轻实践,采取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就是看考试成绩的高低。导致培养出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不足,不敢承担创业可能带来的风险。
第二,培养主体单一。目前,我国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校,培养主体单一,这根本不符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规律。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学校、政府、企业的多方合作,尤其是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高校必须开放办学,拓宽培养主体范围,走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道路,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
第三,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以专业教育为主,高校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设定的课程体系来实施专业教育。并未将创新创业多样化人才的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紧密,独立设置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关系不大甚至是相互独立,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
第四,教师自身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师资是创新创业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比较高。而我国管理专业的教师大多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不深入,导致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基于此,推进我校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改革,具体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培养应用型人才,而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技能,能识别机会、整合资源以及适应社会。但目前对于高校到底如何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目标?有哪些步骤、手段?如何实施?如何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一切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论证。管理专业学生具备基本的管理理论,掌握一定的管理技能,整合资源能力相对较强,其走向创新创业实践的几率更大。因此,对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有利于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的实现,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
第二,有助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开设各类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从最初的《创业管理》课演变到《创新创业管理》课程,授课对象也从最初的特定专业学生到今天的面向全体学生。虽然授课形式与名称在不断进步,授课对象也在不断的增加,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没有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对所有学生采用同一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因此,本研究将有助于我院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
第三,有助于企业因可获取良好资源和收益而参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企业参加合作教育后,将有助于提升其合作动力。这种动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谋求更好的自身发展,为物色胜任岗位员工而与高校加强联系;二是谋求短期利益。企业接受薪酬相对低廉的大学生能付出较少且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岗位工作;三是通过合作教育,企业员工可利用高校师资接受培训和再教育。因此企业应该把参加合作教育作为企业发展的长远策略。
第四,有助于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力量是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得以实施的保障,而COOP合作教育形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深度接轨,给与教师更多与企业接触和实践机会,从而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借助合作教育模式,将企业、行业中具有管理实践的专业人才和资深专家引进学校。这些都将有助于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切实的保障。
针对所阐述的问题,其解决措施如下:
第一,基于COOP模式,解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主体定位问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涉及到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他们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分担不同的职责,承担各自的责任。但在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很少将他们进行系统分析,存在主体角色定位不明的问题。政府部门作为学校、企业的管理者和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者,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者;学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执行者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企业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实际受益者,应努力扮演好配角,让学生了解企业运作过程中涉及的生产设备、技术、供应链、财务、管理等各方面知识,激发大学生的创造精神和热情,提高实践能力;教师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际执行者,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切实保障;学生作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对象,应努力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强创新自我效能感,为今后的创业与就业实践做好准备。
第二,基于COOP进行多方合作,解决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问题。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做出重要部署,以培养学生的创意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为目标,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创业成功率,实现以创新带创业,创业促就业。现有人才培养方案过多着力于专业教育,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基于COOP模式,管理学院将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共同论证专业设置与调整,共同设计、审定,探讨教学建设与改革。主动对接国家创新战略,使人才培养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要,更符合市场需求,从而达到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
第三,配合完成创新创业课程包建设问题。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既需要从整体上进行顶层设计,更需要分层次、分群体、分阶段具体推进。创办企业离不开管理、技术、法律以及其他辅助工作,可以跨学科、跨专业,协同教育、协同创新,构建创新创业课程包。如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通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包,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自主工作和持续学习的能力;面对各学科专业学生开展嵌入型创新创业课程包,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引导学生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创业;面对有明确创业愿望的学生,开展专业型创新创业课程包,提升创业实战技能,培养实际创办企业能力;面向初创企业者,则定位于职业型创新创业课程包,主要目标是以职业化的教育、咨询、培训、服务和力所能及的创业服务(孵化器)帮助创业者度过企业初创期。
第四,解决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师资体系构建问题。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COOP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的保障,而现有管理学院师资存在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情况,不能满足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渠道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首先重视专业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鼓励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加入相关行业协会,努力成为行业領域内的专家;其次从行业、企业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来充实教师队伍,这些人员常年从事企业管理实际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再次采取企业+学校共同高薪聘请,提供工作岗位的方式,“共引共享”高层次专业人才;最后聘请资深专家为客座教授。一方面为学生和教师讲座,另一方面还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建设等工作。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所在,而基于COOP模式的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究可以为其提供有益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张忠家,黄义武.产学研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2]何群:促进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校企深度合作[DB\OL].http://mini.eastday.com/a/160605105039255-2.html.2016-06-05.
[3]丁廷桢,姜不居.美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东北大学COOP简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01).
作者简介:
李觉,女,汉族,湖南湘潭人,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