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胜男 张冬雨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认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把解决好我国“三农”问题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始终贯彻我国新的发展理念,勇于推动“三农”工作在理论上的创新、实践中的创新以及制度上的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在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构想,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须踏准“机制创新、产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四大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治理方式;战略;农业现代化
乡村振兴战略继承了党对“三农”问题的一贯重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发展,为今后我国的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与目标,对我国“三农”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一、 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党的十九大吹响了乡村振兴的新号角,这将是我国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起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快速崛起而不惜牺牲掉了农村的发展,长期以广大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为支撑,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发展中国家一跃成为制造大国。与此同时在我国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缺乏对农村的关注,造成了现阶段我国农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发展水平严重落后于城市的现象。以至于现阶段我国农村面临着产业基础发展薄弱、人口老龄化严重以及留守儿童众多等社会性问题。
二是对乡村发展前景做了初步设想。“乡村振兴”必须尊重客观发展规律,分阶段设置发展目标。第一阶段: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第二阶段: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第三阶段: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目标全面实现。
二、乡村振兴的意义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国广大农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也迈上了新台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行下,农民收入有所增长,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脱贫攻坚这一无声的战役已经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三、 乡村振兴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 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
其实我们大家对此应该有着非常深刻的体会,因为蔬菜价格的起伏就说明了一切,当菜价低迷的时候就是供过于求的阶段,当菜价超高的时候就是供给不足的阶段,从农产品当前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除了供过于求之外,还存在供给不足的情形,这两种情况是同时存在的。
我国农业企业多是民营企业,虽然拥有技术、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但是规模普遍偏小。由于我国对农业企业的扶持体系尚不健全,因此,我国绝大部分农业企业面临资本不足、融资困难等瓶颈问题。
(二)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比较突出
过去我国重视工业和城市污染防治,忽视了对农业、农村的污染防治工作。使得我国绝大多数乡村存在以下环境问题:一是,在发展种植业的同时存在农药、化肥不正确施用而产生的农业面临污染问题;二是,大量使用农用薄膜等,造成了农村土地里存在大量难降解的固体废物污染;三是,在农村秸秆无法得到的综合利用,村民喜欢用传统焚烧秸秆的方法,使用焚烧后的产物草木灰作为肥土的钾肥,却忽略了因此而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四是,农村长期的生活陋习使得生活垃圾随处可见。
近几年来为了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我国加大了对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的资金投入力度,农民生活环境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农村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着许多亟待研究解决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新的形势和任务,这就对我国农村基层党建人员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乡村治理体系要不断强化,村支两委必须要有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四)农村产业融合度不高,农业现代化发展薄弱
当前我国在农业产业方面的发展表现为,现代化的休闲农庄大同小异,无法打造专属的地方特色产业,导致在乡村经济上的拉动力不足、后劲乏力,乡村产业1+2+3 的六次元产业融合度较低、产业发展趋于单一化、覆盖面无法拓宽,与此同时,不仅缺乏高知名度的特色农产品,而且还存在雷同产业以及恶性竞争的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深化改革,平衡供给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从量到质的过程,农产品也是如此,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在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着重提到,将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质化和品牌化,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打造具有地方专属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保护国家地理性标志的农产品,开创我国农业发展新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能力、供給水平和供给质量,往往需要培育规模化经营农业企业,投入较大的资本、技术和人才。
(二)生态宜居,绿色崛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建议充分利用好各地区的优势与特色,坚持实事求是,尊重乡村个性、发展条件与潜力,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宜居村落,拓展生态需求潜力,彰显乡村魅力。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对乡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要加强,例如:污水、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等都要进行处理,使得乡村垃圾有分类、供水有保障、污水有处理。二是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公路、家家户户可上网的美好愿景,让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文明进步的现代化成果。三是确保农村的公共安全,要做到治安状况良好、邻里相处和睦、人民亲和友善,并且还有能够有效抵御一定程度的自然灾害。最终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三)加强党建,人才引领
人才路径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一是为防止乡村优秀人才的流失,农村可以通过定向培养模式,将村里土生土长的人才送出去培训,学成后返乡工作,从而培养一批不仅懂农业技术,更懂经营管理的乡村精英。二是集中精力建设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骨干队伍“支部强不强,全靠领头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建议与周边高校联合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乡村、爱农民的优秀“三农”工作队伍。三是要通过大量的基层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要求合理、基層接受、群众满意的制度。四是尽量减少地方性的党建活动,不任意扩大活动对象,不随便提高标准要求,以结合基层实际、创造性落实活动精神为重点,使每一项党建活动的开展真正达到要求、起到效果。
(四)激活要素,产业运转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要振兴乡村的经济,这就要求乡村农业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工业化的思路去经营农业,开发出农业功能的多样性,进而把农业发展为强势产业。其中扩大收益次数与收益规模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两大发力点。一是要激活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收益。二是要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渠道,创新发展农业生产要素与其他资产要素的产业化运作机制。三是拓宽农业产业链,结合各地特色优势产业,打造特色高效农业王牌,做足产业发展文章。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N].人民日报,2017-11-6.
[2] 韩长赋.深入贯彻习近平“三农”思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N].农民日报,2017-12-27.
[3] 张晓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J].人民论坛,2017(11):72-74.
[4] 魏后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内涵、依据、方法[J].农村工作通讯录.2017(24):18-20.
[5] 陈锡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8(1):5-12.
[6] 蒋和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7(6)17-24.
[7] 赵阳,王宾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N].农民日报.2018-2-9.
[8] 秦中春.把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和工作重点[N].中国经济时报.2017-11-15.
[9] 新华社.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J].新华社.2018-2-4.
作者简介:
黄胜男(1991.2-)女,汉族,籍贯:山西省朔州市,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