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2018-12-06 07:46于云霞蒋海霞
现代营销·信息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会计专业高职院校

于云霞 蒋海霞

摘 要: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应从高职教育和会计专业的特点出发,按照学生的未来就业岗位开设专业课程,实施“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化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用人单位对高素质杰出会计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会计教育应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实行以能力为中心、“岗位导向、能力递进”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所以,会计理论教学要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突出技能优势;同时实践教学要加强有效性。

一、高职院校会计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会计教学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

(一)没有完善的教学内容规划,课程设置欠合理

首先,财务会计教学主要以制造业的经济业务为主,而其他行业会计核算涉及极少,一般情况下只增加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的教学计划,这样做不能适应会计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变化,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其综合能力与适应能力。

其次,专业课的安排上存在不合理,出现相互脱节的情况。比如会计专业第一学期开设会计学原理课程,紧接着在第二学期开设财务会计课,没有同时开设税法课,当教师在讲到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增值税、所得税等有关知识点时,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另一方面由于教师需要去补充有关的税法知识,也影响了财务会计的教学进度。还有时将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放在同一学期开设,也是不太合理的。

(二)没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比较简单

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上,主要以讲授理论为主,只有较少的实训课时,因而不能达到理实一体化的有效结合。会计专业课校内实训只是安排了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的模块实训,并且次数有限,其余课程更少。虽然多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先后进行了多次教学改革,但仍然没有真正实现做学教一体化。

(三)会计教学缺乏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大事。会计教学专业性非常强,教师不但需要丰富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经验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会计技能人才。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只掌握了一定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大多数教师没有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因此不管是在指导各门会计课程的模块实训,还是最后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都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无法真正做到做学教的一体化。

二、高职院校会计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会计模拟实训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但是,由于会计自身教学条件和实训场地的限制,目前高职院校在会计模拟实训教学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过分强调会计实务核算,忽视会计职业的其他重要能力

目前的会计模拟实训都是要求学生根据已知的原始凭证,判断所发生的经济业务内容,然后按要求直接填制记账凭证,再登记经济业务发生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日记账、明细账,最后登记总账,编制会计报表,即按照“凭证—账簿—报表”的会计程序进行会计综合模拟实训。教材中所给的原始凭证都是合法的、正确的、真实的,而对原始凭证也没有安排学生进行审核与监督的步骤,忽略了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业务判断能力的培养。并且目前的模拟实训也基本上没有涉及如何使用会计信息,进行财务报表分析。

(二)重视培养综合会计岗位技能,违反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在目前的会计综合模拟实践中,很少进行会计分岗实训,每个学生以模拟企业年末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主线,完成从建账、日常会计核算、计算产品成本、核算分配利润、编制会计报表、纳税申报等全部过程。通过整个业务的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切身体会出纳员、材料核算员、成本核算员、记账员、总会计师等会计各个岗位的具体工作,從而对制造业会计核算全过程有一个系统、完整的认识,最终达到能够熟练从事会计工作的要求。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分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比如在报销差旅费,填制差旅费报销单时,报销人、审核人,签章、记账等都是由一个学生来完成,就违反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这样也会使学生不是很了解每一会计工作岗位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适应将来的会计工作岗位,不利于学生以后所从事的实际会计工作。不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影响会计教学的工作质量与教学效果。

(三)顶岗实习流于形式,忽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积极寻求校企合作模式,缩短理论学习和实务操作之间的距离,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实际上学校找的单位学生不满意,或者企业方面对学生不满意,双方达不成一致协议。学生只能自己找单位或者依靠家里的关系联系单位进行顶岗实习,校外老师和校内老师共同指导其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财务工作的特殊性,多数同学根本不能真正接触到会计资料,只能在会计旁边翻翻看看,也不敢多问,怕影响会计的正常工作,基本不能从事企业的账务处理工作,不能真正地将学校中所学到的会计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违背了校企合作的初衷,达不到锻炼学生判断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高职会计理论教学与岗位模拟实训有效衔接的改革措施

高职院校在会计教学中应从“理论够用为度,重在实践技能”的职业教育目标出发,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探索“以岗定教”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更新教学模式,开发“3+1”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创建“以岗定教”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应为:遵循“根据岗位定技能,依据技能设课程”的原则,科学设置会计专业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会计专业高素质杰出技能人才,以满足各个会计岗位的技能需求,提高实际会计工作的岗位适应能力。

高职教育应以专业建设为核心,按照职业教育理念,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以岗定教”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依据职业岗位分析,设计并开发以培养学生能力与素质为主线的、校企共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并实施“岗位导向、能力递进”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即依据高职会计专业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实施以岗定教,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各个会计岗位的实际操作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其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再从基本的专业技能入手,比如出纳点钞验钞、小键盘、票据填写技能等操作重点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单项能力;其次通过岗位综合技能训练,比如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与管理、资金管理等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能力;最终通过多岗仿真的行业实训、生产性实训和定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在培养职业素质的基础上,实现“岗位单项能力培养—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层层推进。在保证学生就业就能上岗的基础上,实现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开发“3+1”职业技能训练模式

高职会计专业一直强调“素质为首、技能为重”,非常注重会计实践教学,应该开发并实施“校内单项实训、岗位实训、行业综合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的“3+1”职业技能训练模式。单项实训突出填写各种票据、小键盘操作、点钞验钞、登记材料、应交增值税等各类明细账单一技能训练,与岗位课程的教学同步进行;岗位实训强化出纳、企业会计核算、成本核算、财务报表分析等会计各岗位技能的培养,为行业综合实训奠定坚实的基础;行业综合实训,按照会计业务流程,对制造业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从会计凭证的审核填制、会计账簿的登记到会计报表的编制与分析,训練学生各单项技能的灵活运用及各岗位技能的衔接;校外顶岗实习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感受会计职业的真实氛围,强化学生的职业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与职业发展能力。

第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理实一体化能让学生更好地将会计理论学习与实务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提高会计综合岗位技能。为了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高职会计专业需要努力构建一支既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又懂会计理论和通实践的双师教师队伍,这也是高职院校一直在努力的目标,即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我们可以通过两手抓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聘请实务中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参与到编写教材、建设资源共享课,走进课堂、做专题报告等实际教学中,另一方面本校教师走出去参加会计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兼职财务工作等,提高其实际工作经验,使其既懂理论又懂实践。通过这两方面的通力合作,提高会计岗位模拟综合实训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桓.浅谈高职会计教学工作中的理实一体化[J].亚太教育,2015(20):45.

[2]邹勇燕.高职院校管理会计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外企业家,2016(20):163.

[3]苗婷.职业院校财务会计专业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职业,2017(25):38.

作者简介:

1.于云霞,1968.06,女,山东威海,汉族,山东烟台,264000,副教授,本科,会计教育研究

2.蒋海霞,1970.10,女,山东栖霞,汉族,山东烟台,264000,馆员,本科,图书管理系统

猜你喜欢
理实一体化会计专业高职院校
独立学院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中职会计专业优化调整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