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佳 施乐
摘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已成为甘肃省各级政府的头号政治任务,而作为“两州一县”深度贫困的藏区,无疑是甘肃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本文以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精准扶贫为例,基于分析贫困现状和精准扶贫中出现的问题,旨在探究精准扶贫对策。
关键词:精准扶贫 藏区问题 对策
甘肃藏区因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受教育程度低、居住分散、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等因素,导致经济条件相对落后,贫困程度相对较深,脱贫难度大。然而,甘肃藏区能否早日脱贫致富,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甘肃能否早日摘掉贫困的帽子。
一、问题的提出
天祝县隶属甘肃省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和祁连山东端,是我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第一个地区,共有21.52万人,其中藏族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14%,全县以山地为主,境内气候以乌鞘岭为界,南部地区属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北部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由于天祝县是武威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许多区域与汉族区域相交叉,所以其致贫原因既有藏族的特性,也有汉族贫困山区的共性,尽管当地政府为精准扶贫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藏区及贫困地区的一些共性和天祝的自身的特殊性,使其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脱贫难度也较大。其实,天祝脆弱的自然环境、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生产方式相对落后、致贫原因复杂等问题也是甘肃藏区精准扶贫共同面临的问题。
二、甘肃藏区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贫困对象精准识别难
根据我国精准扶贫相关文件要求,贫困对象识别的主要步骤为:申请评议、公示公告、抽检核查、信息录入等步骤,在收入上明确了具体标准(以2013年农民人均純收入2736元为例),低的就划入,高的就划出,但是具体到实践工作中很难操作和认定。对于天祝县贫困人口来讲,农户人均年纯收入在现实中难以确定,在农村有的家庭收入相对偏低,但由于其家庭人口数较少,家庭支出就相对较少,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并不一定会低于标准;而有的农户家庭年总收入相对较多,因病、因学、因灾等问题的支出也较多,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并不一定就会高于标准。另外,贫困户家庭年总收入也是一个人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基层干部要确定其家庭人均年纯收入到底是高于还是低于“2736元”,在现实中也难以评断。天祝县人口众多,精准扶贫难度大,当我们问及贫困人口时,政府干部常常会被反问“你问的是不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这说明除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以外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未被建档立卡,这是因为有的地方贫困人口太多,而指标有限,所以只能将一部分贫困人口排斥“建档立卡”在外。
(二)扶贫人员力量薄弱导致农村发展难
扶贫开发为了贫困人口,但扶贫开发依旧需要贫困人口的配合。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在天祝县目前由于很多农民感到单凭依靠土地已经难以生存下去,他们不得不依靠外出务工维持生计,从而导致大量的有效劳动力资源外流,留守儿童,妇女,孤寡老人这部分人的共性就是劳动力不足,靠这部分人在农村发展产业很难,因此产业发展不起来,扶贫开发就难以继续。另一方面,扶贫机构力量薄弱。目前在天祝县的扶贫机构中工作人员大多学历低、年龄大,同时,机构不统一、规模不一致带来许多先天性不足,导致工作力量明显不足。扶贫工作人员的能力不足还体现在监管力度上,不知道项目应该监管什么,如何实行监管,项目资金的利用出现问题也是难以避免。
(三)扶贫项目前期调研不足导致资金浪费严重
目前扶贫产业主要是种植和养殖产业,政府为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往往会按照惯常的经验做法,成立合作社,将项目投入到主观认为可行的农户,让其自己发展。然而,若没有龙头企业带动,大部分贫困户根本无法独立承担或保证其良好运行,这些项目或许并不是根据各个贫困户的具体致贫原因和现实状况所指定的,导致扶贫效果不佳,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扶贫资金。究其主要原因,便是没有做好前期调研和因户施策。另外,在资金投入和使用上,各职能部门的扶贫资金投入未通过扶贫部门而直接拨给贫困村或者贫困项目,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情况不明,扶贫部门不能及时、准确掌握,导致资金精准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存在分散、细碎等现象。
(四)藏区教育资源匮乏
目前天祝县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经费不足。尽管国家这几年支援费用的标准都在提高,但是天祝县因为自然原因导致取暖期长,学校70%的经费都用于取暖。还有一个制约教育发展的致命性因素就是老师的配备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音体美方面的老师很是欠缺。有些农村学校几乎都没有这方面的专业老师。物理、化学专业化程度占到50%,有很多课程都是老师兼带。老师量少,近几年由于城区高中学校教师的扩充,相当一部分好的初中老师选拔到城区的高中任教,使得农村老师从专业素养到整体素质显得很不理想,所以教学质量就差。
三、推进精准扶贫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设定识别程序,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科学严谨的操作程序是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重要保证,如何做到贫困对象识别不失准,录入无疏忽,就必须在程序的设定操作上下真功夫。具体到工作中,可实行“三步走”方案:一是广泛发动并引导群众自行申请。贫困户是精准脱贫的主体力量,所有首先应该向贫困户加大对扶贫政策的宣传力度,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增强内生动力,对自身情况准确定位并自愿申请。二是群众调动积极性参与评议,充分发扬基层民主权利。三是进行公示,让群众广泛监督,杜绝村干部暗箱操作。将确定的贫困户名单在本村进行张榜公示,主动社会监督和接受群众,并进行认真复核,彻底消除“优厚亲友”“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现象,确保贫困对象的精确性。
(二)加强组织建设,强化班子队伍配备
配齐建强基层党组织至关重要,也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村“两委”班子是执行国家政策的直接主体,更是精准扶贫的攻坚力量,村两委班子不齐、不强则直接影响一个村的发展和脱贫,村干部也是对村上的情况最了解的人。虽然每个村都配有乡镇干部作为包村干部或驻村工作队成员,然而,在现实中由于乡镇工作千头万绪,人员少,力量不够、很多工作浮在表面,没办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脱贫攻坚任务已经时不我待,应该请一些有文化、有思路、有热情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村书记和村主任,着力夯实基层组织的领导力和执行力。同时也要选派一些懂政策、有担当、有为民情怀的优秀干部担任村第一书记,引进一些着眼长远的发展思路,想方设法培育造血功能,坚决整顿软弱涣散的基层党组织,真正让党的基层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战斗堡垒。
(三)切实健全扶贫机制,精准确定扶贫项目
扶贫项目前期调研要避免眼前利益和短期效应。要进行立项前的双向考察,一边是贫困户的实际情况,一边是发展前景,两者兼具才是立项的前提。要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以便对市场信号做出灵敏反应,把项目做好、做久。在扶贫项目规划上,要按照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搞好扶贫项目投放。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找准致贫原因对症下药,确定各村基础设施建设、富民产业带动、生态环境治理等内容。同时,要形成强有力的监管措施,各级可以设立督察组,不定期抽查各贫困村各类扶贫项目落实与开展情况,防止扶贫项目落户不精确、不必要、不公正、不公开等问题。在退耕还林,农村低保,危房改造等项目申报、管理、使用方面进行全程监督,一旦发现问题就要从严查处。
(四)加强藏区贫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
1.制定和完善藏区农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该将藏区农村学校的教师职称评定单列,藏区贫困地区农村教师的职称评定不能简单地与城镇教师职称评定等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制定和完善藏区科学合理的农村教师职称评定标准。2.推广精准走教与支教相结合的长效机制。鼓励本县域内教师实行区域内走教,推动优秀教育资源协调共享。同时,选派优秀的学校管理者和优秀教师到藏区地贫困农村学校支教,加强高校与贫困农村地区中小学开展广泛合作。3.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到藏区贫困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教育,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4.搭建云教育平台、促进教育资源共享。5.大力加强贫困藏区乡村教师培训力度。
参考文献:
[1]向抚,杜芳林.县域产业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作物研究,2016,(12).
[2]薛娟娟.论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问题及解决途径[J].环渤海经济眺望,2017,(09).
[3]杨定玉.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问题研究述评[J].民族论坛,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