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慧
摘 要:文章认为,扶贫干部作为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者,其政策偏好对执行倾向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的政策目标偏差,此过程是值得引起注意的。通过分析基层干部的政策偏好并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管理,对于提升当前的扶贫工作成效,从而顺利实现我国“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策偏好;精准扶贫;政策执行
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从第一次被提出到今天,这五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的落地实施和不断完善,我国贫困人口减少了6853万,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到3.1%。我们在深感欣慰之余,也难免因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而深锁眉头——2017年,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原县委书记和县长让干部冒充贫困户造假,在上级检查中被发现而双双免职。而这仅是全国多个扶贫工作不力案例的其中之一。精准扶贫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偏差不仅不能给人民群眾带来实惠,更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损失。文章从分析探究扶贫干部的政策偏好入手,为减小政策偏差,提升政策实效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政策偏好浅析
偏好首先是经济学概念。Samuelson(1938)提出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可揭示性,即在一定的商品价格约束的前提下,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反映了其主观偏好。公务员政策偏好可以理解为公务员在执行公共政策时,所表现出的与政策相关的主观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主要包括政策认知、情感诉求、执行意愿和行为选择。潘福能(2007)指出公共决策风险可能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官员的政策偏好。对公务员在执行公共政策时的偏好进行探究,有助于更加全面、科学地分析精准扶贫政策在实践中出现偏差的原因,同时有助于通过评价公务员行为、加强公务员管理而进一步改善扶贫现状。
二、基层扶贫干部政策偏好的主要表现
(一)利他偏好的主要表现
扶贫干部的利他偏好主要表现在他们更注重对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而进行帮扶,在不同扶贫项目的实施中倾向于现金和实物补贴类、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类、技术培训类及宣传类的工作。持这类偏好的扶贫干部在工作中,会在发掘不同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上倾注精力,并且尽量做到按需补给。他们认为给老百姓发放补贴才是政策最大的实惠。
(二)差异厌恶偏好的主要表现
扶贫干部的差异厌恶偏好主要表现在他们极力抵制非贫困人口占用帮扶资源的现象,并且主张最贫困的人应优先享有帮扶资格。他们在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会参照邻近村的执行方式,并尽量保持帮扶力度的区域化均衡。扶贫干部的这类政策偏好更更利于维护政策的公平性。
(三)利己偏好的主要表现
扶贫干部的利己偏好主要表现在他们主张简单易行的政策执行方式,最好是不需要耗费太多的脑力,按照领导的指示完成目标任务。但这不代表他们对政策执行的过程不进行思考和权衡。实际上,他们最易发现公共政策执行中的“福利机遇”。而且“有利可图”的工作内容会让他们更加尽职尽责,并且执行效果通常都很优良。这里的“利”包括合理与不合理的。对个人或者个人所在群体的物质利益或者晋升筹码。在我国谋划科学的精准扶贫政策和愈渐严格的监督追责机制的大环境下,这种利益寻租结果对于个人来说通常是组织给予的器重和潜在的晋升机会。
三、基于政策偏好视角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质量提升对策
一是加大重视扶贫干部的价值观建设。公务员的政策偏好反映的是内心的价值观建设。尽管我国的扶贫工作已开展了多年,但是正确地进行价值观引导,提升政府公职人员尤其是基层扶贫干部的思想意识仍然非常必要。开展价值观建设,需要用人单位从内而外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将相关宣传内容融入入职前培训、工作阶段性总结、党内刊物、对外媒体等多种媒介,切实树立起消灭贫穷的坚实决心,构建起为人民服务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是树立榜样作用,将扶贫精英的先进事迹广泛宣扬,引导公务员对比发现自身的不足,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干事的热情中去。
二是统筹整合扶贫干部的政策偏好。首先,政策偏好的背后反映的是群体利益的分配问题。扶贫干部作为“经济人”,在执行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出于对自身和自身所在群体利益的考量,会做出反映执行偏好的行为选择。其次,公共目标的实现涉及多个环节,对公务员工作积极性的调动也是非常值得考虑的一部分。若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能适当加入与个人绩效相关的顶层设计,那么扶贫干部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最后,对于领导者而言,如果能充分了解下属的意愿,在进行扶贫政策任务分配时统筹安排,政策执行者才会主动寻求利益平衡,精准扶贫政策才能保证最低限度的走样,政策执行效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
三是科学管理扶贫干部的政策偏好。要进一步提高精准扶贫政策的执行效果,科学管理扶贫干部的政策偏好毫无疑问是需要注重的环节之一。值得注意的是,政策偏好没有好坏之分,只是扶贫干部作为“经济人”自然产生的主观倾向。要使其服务于提升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效果,就要加之科学的管理和引导。一是对扶贫干部的政策偏好实行动态监测。可借助一些科学的测评手段,对扶贫干部的政策偏好进行实时测量,并结合政策执行的不同内容,妥善安排人员。二是对扶贫干部的政策偏好进行合理引导。对于一些偏离扶贫目标的政策偏好,可从政策宣传、领导谈话和自主学习等方式进行科学引导,使之与政策目标达到高度一致,从而保证执行效果。三是充分考虑扶贫干部的合理诉求。例如由于工作环境较差,大多数基层公职人员都存在希望得到上级肯定或绩效奖励的诉求,可在法律允许和不违法组织纪律的前提下,使之实现合法化和合规化。
参考文献
[1] 图解习近平扶贫思想历程,全球贫困治理的“中国智慧”_中国扶贫在线_国家扶贫门户[OL].http://f.china.com.cn/2018-04/02/content_50795805.htm.
[2] 潘福能.地方官员政策偏好的风险防范及整合[J].行政与法,2007(08):7-9.
[3] 襄城县委书记扶贫不力被免职-区域经济-中国经营网_中国经营报OL].http://www.cb.com.cn/difangjingji/ 2017_0610/1186904.html.
[4] 潘福能.地方官员政策偏好的风险防范及整合[J].行政与法,2007(0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