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将《新实用汉语课本》第5册和第6册的民俗内容作了梳理并分析其民俗类型,再将其中的一些民俗在词汇、语用和修辞这几个方面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体现分别作了研究。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民俗文化;跨文化交际
文化教学对于国际汉语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必须学习这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学习者要了解中国,融入中国,就必须学习一些中国的民俗文化。因此,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民俗文化教学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本文所说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是由刘珣教授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以下简称《课本》。
一、《课本》中民俗内容分析
第二语言教学其本质上是跨文化教学。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学习汉语,就应该学习汉语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笔者从《课本》(第5册)选取了三类民俗:饮食民俗、孝道文化和民间传说。从《课本》第6册选取了饮食民俗、语言民俗和风土人情这三类民俗。笔者将以上的民俗内容作了如下梳理:
(一)《课本》中民俗内容的统计列表
(二)《課本》中民俗内容的构成
中国幅员辽阔,五十六个民族在这里共同繁衍生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怎样选取其中的民俗并以此来满足学习者,是编者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课本》为例分析其民俗文化的编排方式。
第一,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为辅。从《课本》可以看到,在饮食民俗中第五十三课阅读部分的《三道茶》是反映少数民族——白族的饮食文化。
第二,当代汉文化为主。像饮食文化中的《五味》、《学做麻婆豆腐》、《劝酒太热情》、《中国的国酒——茅台酒》;孝道文化中的《爱心感动了老人》、《背影》、《母爱》、《背起瘫痪的父亲读大学》;风土人情中的《让我迷恋的北京城》、《谈四合院保护问题》、《家和万事兴》,这些文化主体都是汉民族的文化。可以看出《课本》中的民俗编排以汉族文化为主,其他民族的文化为辅。
第三,教材中的民俗比重偏小。教材所涉及到的民俗类型有饮食民俗、风土人情、人伦文化、民间传说、语言民俗和成语故事这几类民俗。由此可见,编者在编写的过程中是费了心思的,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中的民俗文化的比重较小。如笔者前面已经分析过,这可能与编写的初衷有关——主要是针对北美的学习者编写的。其实,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北美是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其在文化上是多元的,所以在教材的编写上应该多加些中国民俗,目的是帮助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远离中国的地方了解中国文化、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另外,笔者发现《课本》当中的图片的数量太少,不利于引起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国外的许多教材都含有丰富多样的图片,既能帮助读者直观明了地解释一些理论、概念,又可以增强趣味性和可读性。而《课本》第5册只有两幅图片,分别在第五十六课《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第六十课《珍珠鸟》中。《课本》第6册也只有两幅图片,分别在第六十四课《孔乙己(节选)》和六十九课《我的母亲》中。笔者认为,图片的选题可以广一些,可以增加一些含有中国民俗的图片放在教材当中,让学习者能够直观的感受到中国的民俗文化。
三、民俗文化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体现
“文化因素与语音、语法、词汇的不同之处或者说它本质的特征就在于它没有独立的物理形式(如语音),没有形态标志(如语法),没有独立的可以自由运用的单位(如词汇)。在言语交际中,它依附于语言的其他子系统中,是‘隐含在语言的词汇系统、语法系统和语用系统中的。”国际汉语教学,从其本质上讲,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师要认识到,从民俗文化的角度对语言各种要素进行解说,这样可以较为准确地揭示语言内部的文化内涵,有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理解汉语的内涵,进而达到能够恰当运用汉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下面笔者就民俗文化在词汇、语用和修辞,这四个方面在教学中的体现作一下介绍:
(一)民俗文化在词汇教学中的体现
正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恩伯所说:“一个社会的语音能反映与其相对应的文化,其方式之一则表现在词汇内容或者词汇上。”
“学生在学完基本的语法之后,往往会遇到一个语言学习的瓶颈期,具体表现在自我感觉没有进步,虽然学了很多词汇,却不知道怎么用才好。此时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好比中国人学了很多汉字后,再去读《说文解字》,会有一种茅塞顿开的感觉。”比如在学到《课本》第五册中第五十八课会话部分后面的补充生词“四世同堂”这个词汇时,如果单纯讲四代人同住屋檐下,西方国家的学生会很诧异,因为在他们的文化里,子女成年了就应该和父母分开生活,中国怎么会四代人一起生活呢?当然现在子女和父母分开住是非常常见的。可是要讲清楚在封建社会中国人的这种现象还得从中国文化着手:四世同堂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很强,直到现在依然如此,这和中国文化所强调的“孝道”有关,与“父母在不远游”一个道理。这样讲解西方国家的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尽甜来”;第五十四课,文中的“各种各样”、“琳琅满目”、“五颜六色”、“应有尽有”、“山南海北”、“无可奈何”、第五十七课,文中的“贤妻良母”、“鬼迷心窍”;第五十八课,文中的“祸不单行”、“天无绝人之路”、“东奔西走”、“不能自已”;第五十九课,文中的“沉默寡言”、“千钧一发”、“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第六十课,文中的“不动声色”、“翻山越岭”等。《课本》第六册第六十四课,文中的“君子固穷”、“自私自利”;第六十五课,文中的“磕头碰脑”、“满面春风”、“顾影自怜”“怵目惊心”、“非同小可”、“一毛不拔”、“鼻青脸肿”、“得天独厚”、“容光焕发”、“家和万事兴”、“无忧无虑”、“娇生惯养”;第六十六课,文中的“画龙点睛”、“老气横秋”、“十有八九”、“一丝一毫”、“活灵活现”;第六十八课,文中的“兴致勃勃”、“三五成群”、“扬长而去”;第六十九课,文中的“门当户对”、“有求必应”、“出头露面”、“一命呜呼”、“荣华富贵”;第七十课,文中的“不亦乐乎”、“心满意足”。
教好汉语中的词汇,尤其是讲透其中的文化意义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有广博的汉语和中国文化知识的储备。
(二)民俗文化在语用教学中的体现
所谓语用,简单的说,就是语言在一定语言环境中的使用。我们中国人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时,往往对语用的问题不太关注,但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进行语用的讲解,这是因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到了一个陌生的语音环境中,他们在交流的时候可能会因为文化上的差异而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例如,《课本》第五册第五十一课《母爱》文中的:我停杯了,母亲又笑了,说:“喝了五杯?那就再喝一杯,凑个双数。”其中,“凑个双数”就是一个语言民俗,在汉文化中“双数”是吉利的数字,有“好事成双”一说。文中的母亲之所以这么说是希望儿子一切顺利,充满了浓浓的母爱。
《课本》第五册第五十二课《祝你情人节快乐》文中的:“在病房里,我找到了志强。谢天谢地!他的烧伤不太重,已经清醒过来了。” 其中,“谢天谢地”类似于英文中的“Thank goodness!”用在这里无疑是很合适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谢天”还要“谢地”呢?这里就涉及到我们古人对于“天”和“地”崇拜的问题。古人认为天地神灵主宰着人的一切活动。因此,如果做事顺利的话要感谢天地的护佑。教师可以将这些民俗做简单的阐释,让学生体会汉语语境中“谢天谢地”的内涵。
再如,《课本》第六册,第六十七课《窗》,文中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此句的意思是,斜倚南窗,寄托傲视情怀,明白住房简陋,却容易得到安适表明作者与陶渊明一样有着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就可以先介绍陶渊明这位伟大的田园诗人,再结合他的这句诗的具体含义让学生细细体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三)民俗文化在修辞教学中的体现
人们研究语言的目的之一就是满足修辞的需要。修辞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而非一种单纯的语言使用技巧。笔者认为,可以从修辞这个角度对民俗文化在国际汉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课本》中有许多地方均使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
《课本》第五册第五十四课会话部分的《劝酒太热情》一文中写到:
那是你在这儿说,真到了酒桌上,你不想喝也得喝,不能喝也得喝,甚至就算是毒药,你也得把它喝下去。你说,我喝了钱经理的,不喝张经理的,行吗?人家祝你身体健康,祝你全家幸福,祝你万事如意,你能不喝吗?
这里的“毒药”是作者用酒来做的比喻,用在这里反映了说话人的强烈的情感。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中国酒文化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以及中国人的面子哲学——喝谁的酒就是给谁面子。在西方文化中你喝多少酒是你的事,没人强迫你喝,更不会因为你不喝谁的酒就被认为是不给谁面子。这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第二语言学习者一开始是不甚明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这些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讲解给第二语言学习者听,只有他们了解了这些民俗才不至于在跨文化交际的时候(比如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发生文化冲突。
《课本》第六册第六十九课《差不多先生传》文中的“差不多先生”就是比喻中国人的某些品性:凡事只求差不多,不那么追求精确。这与中国人观念上所擅长的整体和综合思维有关。西方人则注重分析,追求精确。
对修辞手法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对比法并从中国民俗的角度进行解说。这样不仅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其中的民俗文化内涵,而且可以让他们对比本国的文化并从中发现异同以此来强化对中国民俗文化的认识。
以上就是笔者对中级阶段《课本》第5册和第6册中民俗文化的梳理。笔者认为,通过这样的梳理有助于我们从民俗文化的角度来认识教材,改进教学法,从而提高教學质量。总之,汉语教师讲解民俗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学生在了解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 周思源.国际汉语教学与文化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8.
[2] 陈莹.国际汉语文化与文化教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作者简介:许衍,男,助教,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