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毅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现。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法律之母。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需要宪法来形成社会共识,需要宪法来解决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需要宪法来凝聚党和人民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党和人民意志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宪法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和人民意志是高度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千辛万苦开创的,也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付出巨大努力探索取得的。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根本大法的宪法,必须集中体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共同意志。
宪法保障国家意志得到更有效执行。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意志得到国家法律确认之后,才能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遵循。上升为国家意志,得到国家强制力的保障,就可能成为全社会普遍认同、自觉遵守、有效维护的一种理念、文化与力量。这是宪法特有的功能所在,也是当政者实行依法治国的目的所在。
宪法更能承载党和人民的集中意志。党和人民意志可以通过多种法律形式体现出来。而党和人民的集中意志只有通过宪法才能体现出来。宪法不同于部门法,部门法只调整社会某一方面关系,而宪法调整的是国家重大的政治与社会关系,包括国家与政党之间的关系,国家与公民的关系,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国家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均非宪法担当不起。
宪法修改是时代发展变化的需要
与时俱进的宪法才有生命力。任何宪法都不会静止不变。社会关系在不断发展变化,体制机制需要不断作出调整。宪法只有与时俱进,才会更具生命力。尽管宪法相对更稳定,但也需要适时作出调整,特别是处于改革转型时期的中国宪法更是如此。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新时代有新的要求,新思想新观点新战略需要写进宪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性经验需要写进宪法,这就决定了宪法不能一成不变。
重大创新成果需要宪法保障。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变革,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了社会前行活力,从而使得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一些重大创新成果需要用根本法确认下来,需要得到根本法的保障。
新时代需要赋予宪法新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时代需要贯彻落实的“五大发展理念”;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开放战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等重大思想、宏伟目标、战略部署都需要写进宪法,需要根本法加以确认和保障。
让宪法激发磅礴力量
让宪法凝聚时代共识。社会多元化、利益多元化是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社会力量和社会个体可以提出不同意见。但是,通过立宪把意愿纳入宪法后,人们就有了内心约定,即要尊重宪法,这是社会的共同意志,这是我们事先作出的承诺和选择。共同意志高于个体意志、遵循我们事先作出的承诺和选择是现代文明的基本要求,现代文明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契约文明。所以,无论管理者、被管理者,大家应当服从宪法,个人或者团体的意志不能超越共同体的意志,唯有宪法才是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规范,唯有宪法才具有最高权威。
让宪法弘扬“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让宪法弘扬“四个自信”,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牢牢把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战略部署,让全体中国人民保持高昂的改革创新热情,积极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实践当中。
让宪法聚焦奋斗目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奋斗目标。宪法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奋斗目标,让全体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让全体中国人民增强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让全体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实现个体价值与时代价值、文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能激发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中共湖南省委党校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