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对新媒体的使用和满足分析
——以重庆某小学的调查为例

2018-12-06 08:57喻雁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网络媒体媒介素养

韩 姝, 喻雁翎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 重庆 400065)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报刊和杂志的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用和享受媒体带来的信息和娱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后,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的媒介选择更多倾向于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从此进入了新媒体传播时代。2016年,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等单位发布的《第八次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91.9%的未成年人有使用互联网的经历,56.4%的未成年人首次触网年龄在10岁以前。[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8.02亿的网民规模中,10岁以下的群体占整体网民的3.6%。[2]基于此,笔者在2017年期间进行了问卷调查,以重庆天台岗小学(雅居乐校区)2~4年级的少年儿童为调查对象,对12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2份。

一、少年儿童新媒体使用基本情况

(一)新媒体使用频繁,时间多在一小时以内

调查显示,在上网时,69.6%的少年儿童会使用电脑(包括平板电脑),54.9%的少年儿童使用手机。其中,2~4年级使用手机的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35%、62%、67%,使用电脑(包括平板电脑)的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62%、59%、68%。可以看出,使用手机上网的儿童随年级上升逐渐增加,使用电脑(包括平板电脑)的儿童人数也保持上升趋势。

调查发现,每天使用手机上网且时长小于1小时的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78.7%,1~3小时的为14.8%,3~5小时的为4.1%,5~7小时的为0.82%(见表1);使用电脑(包括平板电脑)上网时长为30分钟的少年儿童占总人数的63.1%,30分钟至1小时的为15.5%,1~3小时的为12.3%,3小时以上的为2.46%。其中,使用手机、电脑(包括平板电脑)上网时长在3小时以上的少年儿童多集中于2~3年级。新媒体自身存在的新鲜、及时和娱乐等性质,吸引着越来越多好奇心强烈的少年儿童去探究,而对于此时身心都在发展的少年儿童来说,自制力下降让他们深陷娱乐化的泥淖,网络的虚拟世界也让他们无法自拔。根据统计结果发现,少年儿童触网年龄低龄化这一趋势越来越明显。

(二)社交媒体使用普遍,社会互动较少

年龄结构及上网时间显示,2年级的少年儿童在上课时使用QQ、微博的人数比例分别为4.2%、2.1%;3年级学生则占总人数的10.8%、2.1%。其中,上课时使用微博的人数比例为2.1%,4年级无人在上课时使新媒体工具。此外,2~4年级的少年儿童在课间休息时使用QQ、微信的人数比例分别为9%、8.2%,同时,2~4年级的少年儿童在吃饭时使用QQ、微信、微博的人数比例为14.7%、14%、5.7%。由于年级和学业压力等因素影响,4年级的少年儿童在课堂上能较好地管控自己,不使用新媒体工具上网。同时,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3~4年级的少年儿童多选择在课间休息、吃饭等闲暇时间使用新媒体工具。

表1 少年儿童每天使用手机上网的时长统计

新媒体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新的网络社交工具,通过QQ、微信等社交平台,我们能更轻松地进入他人所构建的圈子。调查发现,少年儿童常使用以下四类社交媒体:QQ(60.7%)、微信(59%)、微博(17.2%)、微电台(10.7%)。此外,作为社交软件的主要社交功能,少年儿童常使用QQ空间(45.1%)、微信朋友圈(55.7%),通过这两种社交功能,他们与朋友的联系更加紧密。新媒体为我们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环境,由于网络自身的隐蔽性和间接性,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参与过程中发声,但由于少年儿童还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信息的转化还不够熟练,与社会互动较少。调查发现,少年儿童在参与网络互动的过程中,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状态:只看信息,不发表意见(24.6%);主动发布各类信息/个人观点(18.9%);经常主动评论他人信息,参与互动交流(35.2%)。同时,发表的言论主要涉及以下方面:学习知识(47.5%)、游戏(33.6%)、动画(27.9%)、日常生活(17.2%)、电视剧(14.8%)、热门综艺(11.5%)、明星八卦(9%)、美文(6.56%)(见表2)。互联网构建的虚拟环境以及高效迅速的传播方式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表达自我、参与社会互动的新途径,通过发表评论,他们在虚拟社会中扮演着另一个角色,但由于知识体系尚不健全,他们在网络上的参与度还较低。

表2 少年儿童在新媒体上发表的言论主题统计

(三)媒介使用以学习为主,打游戏也是主要需求

调查结果显示,少年儿童使用手机上网主要出于以下需求:学习知识(82.8%)、帮助完成作业(55%)、玩游戏(44.3%)、看电影/听音乐(39.3%)、看新闻(27%)、聊天/逛朋友圈(26.2%)、购物(18.9%)、看小说(18%)、发邮件(5.7%)。新生代的少年儿童,好奇心和探求能力较以往有所提升,这也十分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调查中,“学习知识”“帮助完成作业”占比相对较大,互联网以其高速、便捷、有问必答的优势,吸引着大部分学生,少年儿童通过一部手机就能了解到更丰富、更大信息量的知识,相较于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知识而言,手机学习知识的选择性更强,知识结构更具针对性。

目前,各类与学习相关的应用软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少年儿童作业难的问题,少年儿童通过百度搜索、提问、扫一扫题目等方式,作业难题很快便能解决。这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父母的负担,但父母也须对儿童使用网络完成作业的次数加以控制,避免出现过度依赖网络完成作业的情况。在调查结果中,少年儿童玩游戏也占据了较大比例。目前各类手机游戏不胜枚举,一些小游戏虽然可以愉悦身心、释放学业压力,但过度沉溺网络游戏,会使少年儿童产生网瘾,难以甄别现实社会和游戏世界,而一些游戏中出现的暴力行为,也可能会被少年儿童效仿。对此,家长还需要予以引导和监督,避免其过度沉溺于网络游戏。此外,少年儿童通过各类应用软件看电影、听音乐、浏览新闻、购物等,更加凸显其性格中成人化特点,对于购物需求,少年儿童仍需在父母帮助下完成,避免因网上良莠不齐的商品而上当受骗。

(四)对待网络很谨慎,有较强的安全意识

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以及信息的庞杂性,汇聚了各类真假难辨的信息。此次调查发现,52.5%的少年儿童对新媒体持中立态度,可见,少年儿童对新媒体还是有较为理性的认知,但在使用新媒体的过程中,家长仍需指导,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批判、理性的眼光。此外,36.9%的少年儿童不赞同“新媒体帮助自己结交网络新朋友”这一说法,对于网络背后的 “朋友”,少年儿童仍需提高警惕,谨慎交友,避免掉入陷阱。

二、少年儿童对新媒体的满足

(一)提供了休闲放松和汲取信息的平台

从新媒体工具使用动机分析,少年儿童使用新媒体工具主要用于休闲放松。新媒体传播时代,人们的生活被海量的信息包围,少年儿童在体验、使用新媒体时,轻松有趣的信息资源缓解了来自学业、生活的压力,但这些资源中也存在不健康的内容和虚假信息,在未得到父母的帮助下,儿童难以甄别信息真假,极容易上当受骗,一些暴力血腥的内容也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此外,新媒体作为课堂之外的教师,丰富的信息拓展了少年儿童的视野,少年儿童利用网络资源和信息技术,能更好地体验丰富多彩的网络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开设,不仅打破了少年儿童学习的时空限制,而且也丰富了儿童的知识储备。目前,网络已成为少年儿童获取知识的必要手段。在此次调查中,93.4%的少年儿童表示通过新媒体可获取新知识,增强学习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下,少年儿童的生活、学习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在学习上,新媒体虽然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知识,但同时也束缚了儿童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直接出现的答案会让少年儿童产生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从而对新媒体产生依赖。对于这一问题,家长还需要对儿童加以指导,使之正确合理地使用新媒体。

(二)有利于结识新关系和巩固老关系

新媒体环境的开放性及信息传递的交互性,让我们的生活状态呈现在朋友面前,通过一部手机,我们就能知晓朋友的动态。调查结果显示,50.8%的少年儿童认为新媒体可以维系朋友关系,37.8%的少年儿童认为新媒体能更好地帮助自己与他人相处。作为少年儿童常使用的社交工具,QQ、微信这两大交友软件让少年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具即时性。相较于QQ来说,微信的闭环特征更明显,更有利于沉淀少年儿童的朋友关系。此外,新媒体为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广泛的交际圈,志同道合的陌生人可能会变成新朋友,而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也可以互加好友,调查结果显示,28.7%的少年儿童表示新媒体能帮助自己结识新的网络朋友。新媒体环境下,熟识的朋友关系不断稳固,新的朋友又不断产生,但由于网络环境特有的复杂性和隐蔽性,网络下的“朋友”可能成为“吃人的陷阱”,加之少年儿童涉世未深,社会经验欠缺,网上交友还须谨慎进行。

(三)找到了展示自我和发泄情绪的场域

新媒体凭借其强大的社交影响力,吸引了广大网民参与到网络社交中,人们的交际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新媒体工具打破了人际交往中时间、地域的限制,晒朋友圈、选择一个极具个性的头像,都成为展示、宣传自我的方法。调查发现,28.7%的少年儿童认为新媒体展示了个人生活,树立了良好的个人形象。当然,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朋友的评论、点赞也是增强双方互动的有效手段,21.1%的少年儿童表示新媒体使自己获得了更多的认同和自信。此外,新媒体环境特有的包容性诞生了众多表达情绪的平台,如QQ的说说、日志,微信的朋友圈,这些都为少年儿童表达喜怒哀乐提供了合适的场域。调查结果显示,21.9%的少年儿童认新媒体为自身提供了一个发泄情绪的平台。通过这些平台,少年儿童能更直接地表达自身情绪,在宣泄情绪时,少年儿童还须注意用语,不要偏离社会主流价值观。

三、少年儿童合理上网的引导策略

(一)学校增加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教育的最初理念是保护受众免受媒介信息的负面影响,因此,媒介教育的功能则是让受众在各类媒介信息下保持独立自主的意识,教会受众批判媒介信息、提高处理媒介信息的能力,从而使信息再次得到传播。”[3]作为媒介教育的基础,学校通过制定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让教师适时对少年儿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从而训练少年儿童的媒介批判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但与其他国家的媒介教育相比,我国的媒介教育暂处于边缘状态,“新课改推行后,虽然部分学科涉及到媒介教育媒介内容”[4],但究其根本,媒介教育仍然作为其他学科的依附品存在,未体现其实际价值。因此,将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作为一门学科单独教学至关重要。

调查发现,37.7%的少年儿童表示新媒体充斥着广告、欺诈等不良信息。这反映出少年儿童的媒介批判能力还有待提高,对媒介信息暂不能持批判态度看待,不能充分认识网络环境中存在的陷阱,这与少年儿童自身的阅历有关,也与少年儿童缺乏社会认知有紧密联系。因此,学校应重视少年儿童的媒介素养教育。

学校在组织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时,教师要充分了解少年儿童的爱好、兴趣、特点,充分发挥少年儿童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少年儿童参与其中。此外,教师还要针对每个少年儿童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信息化时代,媒介工具深刻地改变着少年儿童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因此,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持续进行,不能中断,更不能流于表面。

(二)家庭营造理性使用网络媒体的自主环境

作为少年儿童的启蒙教师,父母的言行、价值观深刻影响其身心发展。因此,父母应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教导儿童合理使用网络媒体。

首先,父母应正确、客观地认识网络媒体,不能一味将网络媒体视为洪水猛兽,割裂少年儿童与网络媒体的关系。但与此同时,也不能让少年儿童沉溺于网络媒体中,父母应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开放、清朗的网络环境,合理适时地促进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但父母也应看到少年儿童心智尚未成熟、探究欲极强、易在复杂的网络社会中迷失等特点。因此,父母应加强监督、适时引导少年儿童正确使用网络媒体。

其次,父母应成为少年儿童使用网络媒体过程中的“把关人”,及时清除对少年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的媒介信息,引导少年儿童浏览合适的网站,帮助少年儿童选择适宜观看的节目、影视作品等。再次,父母要引导少年儿童树立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适度调整少年儿童使用媒介的时间,将上网时间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少年儿童沉溺于网络。最后,父母自身也要适度控制媒介使用时间,避免因过度使用媒介而忽视对少年儿童的关心,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少年儿童,甚至会被少年儿童模仿。因此,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少年儿童营造和谐、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少年儿童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媒体。

(三)少年儿童加强自律训练

此次调查发现,12.3%的少年儿童在上课时使用媒介工具,这一部分少年儿童占比虽少,但仍能体现部分少年儿童的自律意识有待加强。由于网络媒体兼具声画、便捷、高速等优势,对少年儿童的吸引力较强,而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自制力还未完全形成,因此难以抗拒网络媒体的吸引。基于这一特点,少年儿童要加强自律,学会通过其他方式转移对网络媒体的使用欲望,如以面对面形式加强与同学的交流,选择喜欢的兴趣班减轻无聊,再者,可以在父母的陪同下参加户外互动,减少对网络媒体的依赖。

在网络媒体的使用时间上,少年儿童要严格控制使用时间,学会利用课余时间使用网络媒体,合理规划时间使用媒介工具,避免过度沉溺于网络媒体。在浏览网络媒体相关内容时,少年儿童要秉承批判意识和审慎的态度,不浏览和点击不良信息,文明上网;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个人评论时,要文明得体,不谣传未经证实的消息,自觉维护网络环境。

(四)全体公民营造干净健康的媒介环境

作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少年儿童在媒介环境中的安全极为重要,如何为少年儿童营造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还需国家、政府、网络职能部门等力量共同配合、协同联动。

国家要制定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构建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体系,保障其身心发展和个人权利,作为保护未成年人的重要力量,国家要齐抓网络组织、程序,真正为少年儿童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推行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社会组织的力量,政府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离不开政府扶持,政府也要主动帮扶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积极指导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活动、实践等。此外,政府有关部门还须有效管理网络传播活动,尤其是针对少年儿童的网络传播活动,对于网络环境中存在的暴力、血腥、低俗等不健康内容,应积极取缔,制止不良网络活动的传播。

作为网络环境的维护者和推动力,网络职能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互联网服务商、运营商的管理,为少年儿童进入网络环境铸就道路,针对部分少年儿童沉溺于游戏的情况,网络职能管理部门应建议互联网运营商实行实名制上网,对少年儿童上网时限进行管制,避免少年儿童沉溺于网络游戏,保护少年儿童身心发展,打造积极健康的媒介形象,为传递社会正能量不懈奋斗。同时,针对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不当言论,网络智能管理部门应对其加强管理、及时清除,避免少年儿童接触。

同时,网络媒体工作者要增强自身的媒介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递具有正能量的媒介信息。网络媒体工作者作为内容生产的源头,内容质量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网络媒体工作者自身要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多接受媒介素养教育,一个拥有较高媒介素养的网络媒体工作者所起的作用不亚于其他社会组织对少年儿童的呵护。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网络媒体工作者要学会调节情绪,决不能将个人情绪带入内容生产中,要传播有益于少年儿童浏览、有助于帮助少年儿童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容,减少生产、传播过程中的负面消息、不健康内容,适当增加有助于增强少年儿童媒介素养的内容,为少年儿童打造一个干净、绿色的网络生态环境。

四、结语

新媒体传播时代,新媒体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各个方面,在此次研究中,我们大致了解到少年儿童使用新媒体的基本情况和现状。调查中,大部分少年儿童对新媒体持中立态度,有较为正确的认知,但其中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小觑。由于少年儿童缺乏自制力,难以更好地利用、管理新媒体工具,基于此,国家、社会、家庭应充分认识问题所在,为少年儿童使用新媒体把关,提高少年儿童对新媒体的认知,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少年儿童使用新媒体的主观能动性,为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网络媒体媒介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