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谱》节选:
鹅膏蕈
生高山,状类鹅子,久乃伞开。味殊甘滑,不谢稠膏,然与杜蕈相乱。杜蕈者,生土中,俗言毒蛰气所成,食之杀人。甚美有恶,宜在所黜。食肉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解之宜以苦茗杂白矾匀新水并咽之,无不立愈。因著之,俾山居者享其美而远其害,此谱外意也。
浙江仙居有个叫陈仁玉的,是位20多岁的读书人。早些年,陈仁玉的父亲一心想进士及第,在一次进京赶考时染上了疾病,又传染其母,随后相继去世。由此,陈仁玉看透了功名,于是在乡试后,便再也不愿考了,只在家耕田著书,过着清静无为的日子。
一天,好友于伦从京城临安经商归来,陈仁玉赶去探望,只见于伦出神地看着一幅画,边看边叹气。
陈仁玉凑过去一瞧,见画中画了一位绝色女子。
于伦叹道:“陈兄,你我与此女无缘啊!”
陈仁玉一愣:“怎么,这画上的女子确有其人吗?”
于伦点头:“确有其人。此女叫王琳儿,乃名士王冬雪的小女儿。她曾立一誓言,非当今名士不嫁。所以,我纵有万贯家财,你纵是学富五车,也娶不来她。”
陈仁玉内心的斗志被激发起来,说:“取功名尚且不难,成名士就更易了。我即刻动身去京城赶考,一取功名,二成名士!”
于伦道:“对,陈兄要三‘娶’王琳儿!”
陈仁玉摇摇头:“如此爱慕虚名的女子,我将在成为名士后羞辱她一番,替你也替天下读书人出一口气!”
经过一番精心准备,陈仁玉抵达临安时,不但当朝宰相陆秀夫、张世杰带着众多大臣和名士前来迎接,还有人当面吟诵他的诗作。随从告诉他,他的诗在临安以一两黄金一页纸,甚至五两黄金一页纸之价,全部被买走。陈仁玉笑着说:“钱是身外之物,你把黄金全部捐给官府,用于抗击金人,收复北方失地!”
陈仁玉的话赢得了阵阵喝彩,这时有人过来牵起他的手并自我介绍:“老夫王冬雪,久仰你的大名啊!”
陈仁玉一愣:王冬雪,不正是画中美人王琳儿的父亲吗?
陈仁玉认为一个爱慕虚名的女儿的父亲,也一定是沽名钓誉之辈,所以对王冬雪并不热情。陈仁玉还有更重要的事情,他要科举及第。
考试结束,陈仁玉进士及第。王冬雪找来媒人提亲,陈仁玉说什么也不愿意。王冬雪将他一状告到皇帝那里。
皇上把陈仁玉叫来,并亲自为其说媒。陈仁玉只得答应了。
洞房花烛夜,陈仁玉看到新娘子,果然是国色天香,比画中还要漂亮许多。那王琳儿见到陈仁玉倒不害羞,只是一个劲“哧哧”地笑。陈仁玉心里纳闷,问:“娘子,你笑什么?”
王琳儿道:“你我本是定了娃娃亲,你年幼时父母双亡,这桩婚事你自己也就不知道了。我父亲多方打探,在于伦处得知你无意功名,因此才与他设下计策,拿了我的画像说我只嫁名士,引你出山。父亲说,他想让你的才学为国家所用,为国为民造福。”
陈仁玉明白真相后惭愧不已,向妻子请教:“你父亲对我可有什么评价?”
王琳儿正色道:“父亲说,你不为浮名所诱,一心在家耕田读书,值得敬佩。他说你在家时写的诗文清新不俗,但来临安后写的诗文就华而不实了,因此他让我转告你,出名前不要为名所诱,出名后更不要为名所累,一定要踏踏实实去做事情,这才是做人的根本。”
陈仁玉虚心接受了岳父的话,从此一生务实,不图虚名。
陈仁玉的家乡台州仙居,历来是一个盛产菌类的地方。亚热带季风气候给菌类的生长带来了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湿度。东南地区山丘多,植被丰富,也为菌类提供了生长土壤和营养物质。因此,陈仁玉与多种食用菌“相见甚熟”。
台州菌菇凭借美味曾一度成为朝廷贡品。南宋周密《癸辛杂识》:“天台所出桐蕈,味极珍,然致远必渍以麻油,色味未免顿减。诸谢皆台人,尤嗜此品,乃抬舁桐木以致之,旋摘以供馔,甚鲜美,非油渍者可比。”台州菌菇美名远播,当地百姓自然异常欢喜,并倾力培育。陈仁玉认为,为家乡的美食——菌菇,写一部书十分必要。为此,陈仁玉在深山老林里不知转了多少圈,有时候,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品尝新品种蕈。
理宗淳祐五年(1245),刚过而立之年的陈仁玉,在家乡完成了注定要留名青史的世界第一部食用菌专著——《菌谱》。该书记载了合蕈、稠膏蕈、栗壳蕈、松蕈、竹蕈、麦蕈、玉蕈、黄蕈、紫蕈、四季蕈、鹅膏蕈等11种食用菌。全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仅800多字。
《菌谱》的价值在于它的首创性和独创性。如今,我们难以看到《菌谱》的全部原文,但《菌谱》的价值已在历史中体现,它为后世菌类专著的出现打下了良好基础,对我们了解古代的植物、药学、食品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